禅林妙语

菩提文集

 

图片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 达摩祖师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
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佛遂将大法传于迦叶。“一花”就是世尊拈花,是“如来禅”的象征。达摩来中国后,就是弘扬这种禅法,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自达摩经过五传,至六祖慧能大师,广开顿悟法门,始有贞观开元盛世,南华荷池正宗禅道“一花五叶”之苒苒莲房,孕育出不可胜数之籽实。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间,
 一颗水晶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
-- 达摩祖师
 

眼若不睡无魔障,各种梦幻自消除。
心若无异不分辨,逍遥自在忘尘缘。
万物无别等量观,物我两忘归自然。
 
三祖僧璨《信心铭》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图片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 五祖弘忍
 
众生具有灵明不灭的自性,遇到明师指点(有情来下种),机缘成熟,即可结出灵明之果。
相反,如果是根性愚钝品质恶劣的人(无情即无种),就难以开悟成佛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六祖慧能
 
  慧能大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西方把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老子、孔子和惠能,并称为“东方三圣” 。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惠能大师的真身一千三百年不腐,至今供奉於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图片

 

 

 

独上高楼望八都,墨云散尽月轮孤。
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吕洞宾《仙家诗》 
 古人说:学道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见,在古圣先贤眼中,学道、证道,乃是人生第一要务。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 弘一(李叔同)   
 

 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诗的意思是君子贵乎神交,故而如水之澹澹,清泠甘澈。这也如同求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你若是执着形而下的象去求道,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你问我的来去之踪(比喻禅问),

我象维摩诘(Vimalakīrti,在家菩萨-觉悟者)那样晋入本体而不知还有言语能表达我的心。

就像你问我春在哪里--春天就在繁华满枝的时候出现;你问我天心所在--天心就在那月圆时分!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图片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白云守端
   北宋著名禅师

 

“忽然撞着来时路”,这个“来时路”即真如佛性,人人具足,只因众生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始觉从前被眼瞒”,回头就路还家时,方知平生被眼所蒙骗。此中之“眼”是代称,总代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六根本为六贼,虚妄不实,奈何众生迷背自心,向外驰求,认贼为子,遂因六根,触对六尘,引起六识,从兹发生无量种种知见。不知根尘本空,识性如妄,不能返观内照,复还本体,以致轮转生死,无有了期。众生若能回归“来时路”,知幻即离,舍妄归真,则朗朗乾坤,任自飞翔矣。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朝的这位比丘尼,诗里写的是“寻春”,其实是“求道”。为了求道悟道,她显然为此历尽了千辛万苦,尝遍了人间冷暖。某日,这位有诗才的行者突然开悟了:原来此前自己踏破芒鞋,舍近求远,求诸佛道,是在丢西瓜捡芝麻,真正的佛道,不在远近,而在内心,正所谓“非道弘人,人能弘道”,道不远人,道在人心,悟道的捷径是求诸于内心,而不是求诸于心外、求诸于俗世,所以最后她说,“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图片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檗禅师

 

凡夫为世尘垢染,身心劳乱,烦恼丛生,困顿不已:如何脱离这种状态?

非痛下决心,做一番不同寻常的事业不可!非常之事是指学道。

用梅花做比喻:说明不经过刻苦修行不会得大成就。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傅翕

 

直接源自《老子》的启发,《老子》说"道":“有物混成,先天而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个先天本有的大道,清虚寂静,浩渺无极,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独立不改”,超越于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现象界的物理变化而变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生灭。 

 

图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此诗琴声何处?非在琴上不在匣中,哪里又会在指头上呢?琴声在出处看似在于琴指间的配合,然实不外乎于一心。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的前二句,意指通常人的境界,正是物象的变幻气象万千,激起心中无限向往与感慨,

未到千般恨不消。即识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二句超越物相,观物感悟,入于禅境,

也即初识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尤其末尾一句,与首句境意已大不相同,还原本真,

无念相滞留于心,清净自然。即体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切不于心著相分别。

 

 图片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也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唐.李翱

 

 这是多么淡泊高远的境界啊。而多数世人处于红尘当中,一些欲望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做到淡薄高远,必须渐渐消除欲望,到最后,才能真正理解“云在青天水在瓶”。可见,“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俨禅师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潇洒作云,恬静作水,淡薄名利,修身正道。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顿悟,下山后随即卸甲归田,去寻找闲云野鹤的生活,从此足不出户隐居山林。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 大慧宗杲

 

“桶底脱时大地阔”,形容禅者明心见性,迥脱根尘的悟道境界,出语非凡。该句出于千代能尼师的一则公案。在一个月明之夜,千代以一个旧桶提水,因桶箍破裂使得桶底脱落,刹时豁然彻悟,心得自在。诗中第二句写出禅者悟到生死的本来面目,譬如碧潭清澈,了无挂碍,一片空明。这种意象化手法正显禅门之高妙。后两句点出禅者的广大菩提之心:化作红炉白雪,撒向人间,照亮众生的迷途。此句意蕴甚妙,“红炉白雪”,本自虚妄,了不可得,喻指禅者即使广化众生无数,但却无所执著。

 

图片

 

千溪万壑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
凡圣从来无二路,莫将狂见逐多途。

--佛鉴慧勤禅师

 

参禅者必须臻于百川归海、远人来服的境界,才能川流贴稳,心国太平。彻悟之后,凡圣不二,否则说空说有,夺与不夺,都是“狂见”,追逐多途,而不能达道。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绊锁。
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茶陵郁山主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一颗神珠,也就是清净自如的本性。由于自我意识的产生,人心经受了各种各样的污染,一如滋长苔藓的石头,落满枯叶的大地。高明的禅师往往不失时机地唤醒人们对本我的意识。

 

图片

 

 

 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哀。
 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任吹。

--唐.孚上座

 

这是慨叹自己在五道六趣多生多劫流浪,沉沦生死至今,才认识自己,自然感触良深。学禅者如果不参透生命的本源,不思见死亡的真相,那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现今已开悟了,甚至睡觉时都能与道相应,与真理契合,再也没有闲愁恶梦了!把凡心去除,随着自已的真如自性随缘自在,人间还有什么值得追寻呢?

 

 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
 尚有闲情无着处,携篮过岭采藤花。

--石屋清珙禅师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后两句“倘有闲情无着处,携篮过岭采藤花。如果还有闲情逸致却不知要干什么的话,那么就提着篮子翻山越岭去采摘藤花吧。多么自在自得的生活情趣呀,这正是他在“禅余”后悠然自乐、无拘无束的生活写照,心也自由人也自由。采花是目的也不是目的,根本无须记得应该做什么,或者该怎么做,一切都自由,一切都自然。这正与他提出的“无心正好用心”的禅学命题相对应。只有心无所往,心无所执,心无世俗知见,一切的行为都是自然,才能大自在、大自由。

 

图片

 

 

 一处通兮处处通,如风过树月行空。
 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

--宋.雪岩祖钦

 

无碍即是通达之意。“一处通兮处处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悟千悟,一通百通。
这个“通”是一个什么样态呢?“如风过树月行空”,真是自在洒脱,无所障碍。
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世人大凡做一事皆要有所图,有所得,故有此何事一问。红尘俗事扰心扉,不明无得是自然,诗人神会于山水之中,悠游于天地之间,何有所欲,何有所事?桃花随流水飘远幽深,杳然而去。悟此自然,别有一番天地,又哪里是可以用人间思欲领会得呢?寥寥数句,禅境非凡,超然物外,忘我自然。

 

图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來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笑谈无还期。
--王維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世人皆谓诗人出于政治艰险,厌倦俗尘,退而信奉佛教。却不明佛言实为明心见性,悟道洞彻本源。世间现象于真如本性观来不过皆为物我执著的生灭循环,不得究竟。诗人即明此,故能超然于物外,恬淡于自然。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闲事”指妨碍平常心的事,亦即耗费心智的事。心灵的明镜若蒙上了“闲事”的尘垢,则映现出来的万事万物就会失去其本来面目。陆游《解闷》云:“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只要抛开世俗的名利欲望,则无论在哪里,楼台上的月色都清丽明亮。

   

图片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人生本是一局棋,大梦不醒迷残局,生死无明随流转,怎识局外另有局。何止空山松子棋,日月亦可入棋局,若得妙悟其中局,无输无赢亦无局。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读部分自禅诗三百首  部分自生命能学

图片

 

                                                                          穿越时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