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焰山
个人日记
火州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天山东部,是一个横置东西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远古时期的鱼类和恐龙化石,证明这里曾是一片大海,由于地壳运动逐渐变为陆地,在经历了地质年代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逐渐形成凹陷的古老盆地。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北部,呈东西走向,全长有约100公里蜿蜒起伏的红色山峰,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500米,最高峰850多米。红色砂岩构成的山体,夏季气候干热,在烈日的照射下,道道沟壑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愰若烈焰熊熊燃烧的火山,故名火焰山。我国最炎热的地域火焰山附近地表或沙漠表面温度夏季一般在70℃左右,最高达82℃左右。当地有鸡蛋放在炎热的砂土上烤,十分钟即可熟食之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出任节度使,从军路过火焰山作诗《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形象地描绘了火焰山的景观。明代比肩郑和-五次出使西域的陈诚在他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描写火焰山“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末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近年,上海有位教授8月来到火焰山,在感受了火州的热情后说了八个字,“不可不来,不可再来”。
2月3日大年初四,我跟随“老班长”徒步群一行20多人穿越火焰山。当日火焰山的气温在-4℃至6℃,比之乌鲁木齐气温-18℃至-20℃要舒适很多。初春的火焰山没有流火,没有热浪,领队选了其中最险的一条沟穿越,全程约14公里。同行的驴友告诉我说,这里的土特别粘,你从这里进去,等出来时,你的衣服上都会沾满土。穿越火焰山主要由沟底峡谷向山顶攀登,再由山顶下到峡谷沟底出山。
来到火焰山脚下,看见雄浑的火焰山气势磅礴高耸矗立,陡峭的山体到处是赤红色砂岩和泥岩。踏进峡谷沟口,地表由于缺水形成了大块龟裂泥板,山体腹地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形成了一道道山沟,且多为风化沙层覆盖。从大山沟底沿沟壑向上行走,除了风化的沙岩,难见到几块石头。沿途真似有大火燃烧的痕迹,许多层层叠叠的土堆,粉碎的犹如一本本书籍,边缘露出细细的墨痕,似焚烧未燃烬的书稿,一脚踩去便灰飞尘扬。置身于火焰山腹地,犹如进入一座天然的地上溶洞,其势奇妙不逊于地下溶洞。由于历年经久的雨水冲刷,山体内蜿蜒的峡谷如迷宫一般,呈现出景象万千的自然景观,遇见一石形,竟有人说象狮身人面像。峡谷很窄,两侧都是十几米高的陡壁,许多地方只能是侧身通行的一线天。途中不时有悬崖峭壁阻断去路,低矮的悬崖就自已攀爬,遇到2米多高的峭壁,我们就踏着同伴的肩膀攀援而上。行走在峡谷,看天像一条裂缝,我突然看见裂缝上方悬着两块约一米见方的土石,地上不时看到有滑坠的碎土。我们互相提醒不要大声说话,避免声音的震动引发浮土坠落。
当我们走到山顶时,绵延百里的火焰山就在脚下,亿万年风化剥蚀的火焰山裸露着跌宕起伏的山体,逶迤起伏的山脉伴着风蚀留下的纵横沟壑,褶皱蜿蜒的山体载着岁月写下的华美乐章,光秃秃的山峦,赤褐色的砂岩,寸草不生的荒岭巍峨壮观,它是风化的历史,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火焰山坦露着宽博的胸膛,大气磅礴,豪放不羁,沉思静默,以裸露的脊梁蔑视着伪装,以干烈的性格憎恨着阴暗,以炙热的激情散发着艺术的灵感,有多少山岳有如此灵性。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火焰山表层的沙质岩焦黄松散,踩不稳脚就容易失滑。我们走的很小心。遇到十多米的陡壁,驴友就拿出绳子让大家抓住绳子用力撑着身体移步下山。在一处2米多高的峭壁,我们用双手撑着身体,手脚并用沿崖壁一步步向下挪动。有年轻驴友贸然跳下,说五脏六腑都错位了。碰到岩石覆盖的弯曲底沟,面壁大山,我们只好卸下背包匍匐前进,松软的黄沙载我们如流水滑过,我们个个如土猴一般,空气中弥漫着浮尘。有人戏谑这是最接地气的方式,有人欢喜找到了儿时的快乐,也许这亿万年的黄沙是第一次与人类邂逅。沟底峡谷依然如迷宫曲折迂回,绕弯太多时,前听不到声,后听到不音,空谷幽寂,心中不免惊惧,担心走错路,迷失方向,其实峡谷没有岔路。徒步是集体行动,即是再难走的路,想到大家一起走,就不会害怕,若没有集体的力量,我想没有几人愿意独步渺无人烟的火焰山腹地。离出口越来越近,天空似乎也亮了许多,走到出口时,眼前豁然开朗,峡谷两则竟有巨石矗立,右侧拔地而起的山体雄浑如宫殿雍容华丽,左侧壁立千仞的山石瑰丽如长卷舒展壮美。
马年新春,徒步穿越火焰山,感受自然的神奇,感受集体的力量,感受中国古典文学思想和艺术魅力。400多年前,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关于火焰山风云的描述,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神话的经典。重温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信念,真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西游?
2014年2月于乌鲁木齐
文章评论
@hao@
青青你的文笔好精彩赞一个[em]e179[/em]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