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工报:一位90后青工和他收录在新媒体的24万首“微诗”
网文转载
一位90后青工和他收录在新媒体的24万首“微诗”
本报记者 詹船海 通讯员 陈想菊 李德华
[人物简介]
冉乔峰,重庆市酉阳苗族自治县人,土家族,生于1992年,现在广州市萝岗区捷普电子公司做普工,网络上著名的打工诗社创始人,作品散见于《中国微博诗刊》、《北京诗人》、《打工文学》周刊、《天涯》等,作品《飞雁集》获2013全国“新工人杯”文化艺术大奖赛入围奖。
导语:
现在广州市萝岗区捷普电子做普工的冉乔峰,是一个初中还未毕业的90后“半文盲”,但由他所发起的打工诗社,仅经两年多时间,已在新兴媒体产生了很大影响。借着一部价仅1200元的国产智能手机,他使数千来自全国各地的草根作者在他的微博话题下写诗,有一千多人加入了他所创建的打工诗社QQ群。
截至目前,打工诗社共收录原创打工诗歌作品24万多首;截止发稿前,打工诗社的广播量已有245450条,点击量7468万次
9月30日,在萝岗区一家租价30元一晚的出租屋里,记者采访了冉乔峰。
工余,用手机写“微诗”成为习惯
冉乔峰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农村留守儿童,而且是过得很悲催的那种。初中还没有毕业,才16岁,他便像父亲一样出门打工了,而且打的是最艰苦的、飘如转蓬的工地工。他在地下扛钢管,一两百斤的重量压在稚嫩的肩上,压得他“仿佛要被大地吸进去”,——他在一篇自述文章中这样描述。后来他干上了架子工,把1米63的小个头戳在半空。
都说90后民工已不能吃苦,可冉乔峰是个例外。
更属例外的是,冉乔峰还能一边吃苦,一边写诗。他写的是“微诗”,在手机上写,写完就发到微博上,每首诗都在140字以内。
冉乔峰告诉记者,那是2011年,他还在江西九江做建筑,微博很热了,他也在腾讯微博注册了账号。工余,他在腾讯微博上经常读到两位草根作者的微博诗歌,感触特别深。有位作者叫海岛,广东一位制衣工人,随手写下的打工诗歌尤其感人并予人启发。
冉乔峰也尝试写“微诗”,写他在工地上的体悟和经历。“我写的也许并不叫诗,可能就是一些心情之类的文字,但我的‘记录式写作’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始有了自己的粉丝。”
在微博中翻阅着,冉乔峰还发现了一个叫#惜缘诗社#的话题,聚集了不少人,发了许多“微诗”。后来又相继出现了一些诗歌话题,如#微诗接力#、#华夏诗潮#、#笔墨情调#、#中国诗乡#等,都是在腾讯微博占有重要位置的诗歌话题和社团,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广播量与点击量。
这也是新媒体强势崛起的表现之一。冉乔峰隐约感觉到,借助新媒体,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作,随时随地都可以,只要一机在手,无论坐办公室还是坐公交,无论在车站或者菜市场,无论睡在床上还是蹲在洗手间,都可以写。这样感觉着时,写“微诗”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大众写、大众读、大众推、大众评,他看见了一个“微诗”的潮流,而他正浸淫其中。“每当我们在感悟生活时,都可以写入微博,发表,写得越好,收听的读者就越多。”
创建自腾讯微博的打工诗社
接下来架子工冉乔峰又想到,为什么微博平台里,没有打工文学类的话题和社团?他就在腾讯微博上创建了#打工诗社#话题,等于在微博文学阵地上插起了一面自己的旗帜。不久,就陆续有同样在外打工的游子从四面八方加入到“打工诗社”的旗下。
经两年时间推广运营,冉乔峰创建的#打工诗社#也在微博文学阵地里占了重要一块地。他相继建立了八个地方性分社话题和群组。目前微博话题#打工诗社#已收录原创打工文学题材诗歌作品24万首,点击量8400多万次,约有数千人在话题下发过作品或参与互动。
早已不是冉乔峰一个人在写在推,而是团队运营。除了腾讯微博,他们的运营团队还把#打工诗社#推向了新浪、网易、搜狐、飞信、陌陌、YY等新媒体微博及社交软件。并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中国微博诗选刊》、中诗会、博浪文学网、富士康文化网、无界诗歌论坛、酉阳论坛等网站及刊物开辟了专栏,并有作品入选“21世纪中国流派诗歌诗群大展”初选。除冉乔峰外,还有海岛、云一凡、桑言、陶子、旧路子等等比较成熟的作者。
为了更好凝聚人气,更好交流,2013年5月,冉乔峰又创建了QQ群,起初叫做“打工诗社交流群”,加入进来的便是群友,也默认为社员。微博用来发表诗歌,QQ群用于社员之间的交流,微博与QQ群同时使用。慢慢地,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他的群叫“打工诗社全国总社交流群”,共有群友1000多人。名为“总社”,是因为为交流方便计,他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苏、贵州等八省(自治区)都建了分社。冉乔峰任总社社长和总群主。
群友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基层工人,另外也有作家、编辑、企业高管、医务人员、在校学生等。
从网上到地上的诗歌朗诵
这么多人在“社”,必须时常开展活动,或者说要运营。
记者了解到,每个分社都会在官博里发布一些征文启事,每半个月一期,命题或半命题,还有诗友生日祝贺等。“哪位诗友过生日了,在微博推广一天,让诗友感受诗社的温暖。”还有优秀作品榜图巡展。优秀作品是收集诗友发在微博里的同题作品,经匿名投票产生,通过PS处理,把诗歌及其点评排版在一张图片上,图文并茂。“这算是对诗人们无偿写作的一种精神鼓励”,——冉乔峰不会说,他这样写道。他经常精心地帮诗友们做榜图,此外还出电子版文集。
在QQ群,他们还经常讲课。让群中写得好的做老师,在群中评析群友佳作,规定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他们还在群中举行诗歌朗诵会,把自己的原声传到群中,一般持续1-2小时,规定每个人不得长于3分钟。
他们大都来自一线、基层,住集体宿舍或简陋的住租屋,各在天南海北低头看着手机,实现他们的聚会。
从现实进入虚拟空间是必要的,但也有必要从虚拟空间落地见面。于是,特别选在2014年劳动节这天,“打工诗社首届文学交流会”在打工文学发源地之一深圳举行了。活动持续了两天,共有100多人与会。他们有的从广东各地赶到深圳,有的是从外省赶来。冉乔峰是从江西九江的建筑工地上提前赶到。大家以自愿集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每人乐捐300元,条件好者欢迎多捐。有位女社员(群友)慷慨地拿出2000元,她是一家食品公司的副总。与会者一起朗诵诗歌、爬莲花山、唱歌、吃饭。会后他们还出了《首届打工诗社纪念刊》。
冉乔峰年仅22岁,为人腼腆少言,许多人都比他大和大方,还有许多人经济条件比他好,学历比他高,但大家都认同他这个总社长。有人戏称他为“乔帮主”。
活动开幕,“乔帮主”致辞。他憋红了脸念着他的讲稿:“亲爱的各位游子,各位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我们好……”一句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在微博上发起“诗歌讨薪”活动获成功
从冉乔峰的讲述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关于“诗歌讨薪”的事件。2013年6月15日,仍然在江西九江建筑工地上的冉乔峰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讨薪帖子。那是以马忠华为首的18位甘肃农民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打工7个月,包工头携款逃跑,他们被拖欠工资40多万元,上访28天无果。“我也讨过薪,深知讨薪的滋味。”冉乔峰利用“打工诗社”平台,在微博上发起创作打工同题诗《讨薪》,希望用“诗意”的传播方式,用微博的传播速度,唤起人们的正义感。活动很成功。前后一共有41首诗作附在“讨薪事件”后面。大量网友声援,还有相关公益组织关注,迅速发酵成舆情事件。18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血汗钱。
记者搜索相关微博,发现冉乔峰在此次“同题征文”中写道:“冰凉的烂尾楼/蜷缩着几具身体/漫长的等待/冻僵了梦想/麻木的脚步/就此停下……双手开始搅拌/讨薪的海/又沸腾了”。作者刘恩帅写道:“脚下的柏油路/本来宽阔平坦/但心中的讨薪路/却如同蜀道之巅/他只是兑现他的辛勤劳动/给家里的孩子/一顿/安静的晚饭”。
他们说
打工诗社评审主管海岛(东莞某服装厂车衣工):作为打工诗社的第一批社员,诗社的创立,于我而言,便是给了自己一个心灵的家园,累了来这里歇歇,伤了就来这里休整,烦了来这里倾诉与倾听……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总有许多共同语言,在诗社的Q群和微博话题里,大家畅所欲言,直言不讳,让我受益匪浅。这也是乔峰和诗社的成功之处!
打工诗社策划陶子(浙江一家童车企业管理者):在打工诗社我体验到了来自于最底层的迷茫、坚持和呐喊,体验到文学是没有学历、背景和年龄限制的。
打工诗社贵州分社社长旧路子(贵州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从打工诗社,我们能体会到现在的打工者在精神层面的强烈追求。利用微博起家,扛起打工文学一面旗子,在众多底层写作者中形成一个象征,乔峰非常了不起。
图片说明:(詹船海 摄)
手持手机的冉乔峰
一个人歪在床上?不,是正在和群友们开会。
本报记者 詹船海 通讯员 陈想菊 李德华
[人物简介]
冉乔峰,重庆市酉阳苗族自治县人,土家族,生于1992年,现在广州市萝岗区捷普电子公司做普工,网络上著名的打工诗社创始人,作品散见于《中国微博诗刊》、《北京诗人》、《打工文学》周刊、《天涯》等,作品《飞雁集》获2013全国“新工人杯”文化艺术大奖赛入围奖。
导语:
现在广州市萝岗区捷普电子做普工的冉乔峰,是一个初中还未毕业的90后“半文盲”,但由他所发起的打工诗社,仅经两年多时间,已在新兴媒体产生了很大影响。借着一部价仅1200元的国产智能手机,他使数千来自全国各地的草根作者在他的微博话题下写诗,有一千多人加入了他所创建的打工诗社QQ群。
截至目前,打工诗社共收录原创打工诗歌作品24万多首;截止发稿前,打工诗社的广播量已有245450条,点击量7468万次
9月30日,在萝岗区一家租价30元一晚的出租屋里,记者采访了冉乔峰。
工余,用手机写“微诗”成为习惯
冉乔峰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农村留守儿童,而且是过得很悲催的那种。初中还没有毕业,才16岁,他便像父亲一样出门打工了,而且打的是最艰苦的、飘如转蓬的工地工。他在地下扛钢管,一两百斤的重量压在稚嫩的肩上,压得他“仿佛要被大地吸进去”,——他在一篇自述文章中这样描述。后来他干上了架子工,把1米63的小个头戳在半空。
都说90后民工已不能吃苦,可冉乔峰是个例外。
更属例外的是,冉乔峰还能一边吃苦,一边写诗。他写的是“微诗”,在手机上写,写完就发到微博上,每首诗都在140字以内。
冉乔峰告诉记者,那是2011年,他还在江西九江做建筑,微博很热了,他也在腾讯微博注册了账号。工余,他在腾讯微博上经常读到两位草根作者的微博诗歌,感触特别深。有位作者叫海岛,广东一位制衣工人,随手写下的打工诗歌尤其感人并予人启发。
冉乔峰也尝试写“微诗”,写他在工地上的体悟和经历。“我写的也许并不叫诗,可能就是一些心情之类的文字,但我的‘记录式写作’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始有了自己的粉丝。”
在微博中翻阅着,冉乔峰还发现了一个叫#惜缘诗社#的话题,聚集了不少人,发了许多“微诗”。后来又相继出现了一些诗歌话题,如#微诗接力#、#华夏诗潮#、#笔墨情调#、#中国诗乡#等,都是在腾讯微博占有重要位置的诗歌话题和社团,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广播量与点击量。
这也是新媒体强势崛起的表现之一。冉乔峰隐约感觉到,借助新媒体,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作,随时随地都可以,只要一机在手,无论坐办公室还是坐公交,无论在车站或者菜市场,无论睡在床上还是蹲在洗手间,都可以写。这样感觉着时,写“微诗”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大众写、大众读、大众推、大众评,他看见了一个“微诗”的潮流,而他正浸淫其中。“每当我们在感悟生活时,都可以写入微博,发表,写得越好,收听的读者就越多。”
创建自腾讯微博的打工诗社
接下来架子工冉乔峰又想到,为什么微博平台里,没有打工文学类的话题和社团?他就在腾讯微博上创建了#打工诗社#话题,等于在微博文学阵地上插起了一面自己的旗帜。不久,就陆续有同样在外打工的游子从四面八方加入到“打工诗社”的旗下。
经两年时间推广运营,冉乔峰创建的#打工诗社#也在微博文学阵地里占了重要一块地。他相继建立了八个地方性分社话题和群组。目前微博话题#打工诗社#已收录原创打工文学题材诗歌作品24万首,点击量8400多万次,约有数千人在话题下发过作品或参与互动。
早已不是冉乔峰一个人在写在推,而是团队运营。除了腾讯微博,他们的运营团队还把#打工诗社#推向了新浪、网易、搜狐、飞信、陌陌、YY等新媒体微博及社交软件。并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中国微博诗选刊》、中诗会、博浪文学网、富士康文化网、无界诗歌论坛、酉阳论坛等网站及刊物开辟了专栏,并有作品入选“21世纪中国流派诗歌诗群大展”初选。除冉乔峰外,还有海岛、云一凡、桑言、陶子、旧路子等等比较成熟的作者。
为了更好凝聚人气,更好交流,2013年5月,冉乔峰又创建了QQ群,起初叫做“打工诗社交流群”,加入进来的便是群友,也默认为社员。微博用来发表诗歌,QQ群用于社员之间的交流,微博与QQ群同时使用。慢慢地,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他的群叫“打工诗社全国总社交流群”,共有群友1000多人。名为“总社”,是因为为交流方便计,他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苏、贵州等八省(自治区)都建了分社。冉乔峰任总社社长和总群主。
群友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基层工人,另外也有作家、编辑、企业高管、医务人员、在校学生等。
从网上到地上的诗歌朗诵
这么多人在“社”,必须时常开展活动,或者说要运营。
记者了解到,每个分社都会在官博里发布一些征文启事,每半个月一期,命题或半命题,还有诗友生日祝贺等。“哪位诗友过生日了,在微博推广一天,让诗友感受诗社的温暖。”还有优秀作品榜图巡展。优秀作品是收集诗友发在微博里的同题作品,经匿名投票产生,通过PS处理,把诗歌及其点评排版在一张图片上,图文并茂。“这算是对诗人们无偿写作的一种精神鼓励”,——冉乔峰不会说,他这样写道。他经常精心地帮诗友们做榜图,此外还出电子版文集。
在QQ群,他们还经常讲课。让群中写得好的做老师,在群中评析群友佳作,规定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他们还在群中举行诗歌朗诵会,把自己的原声传到群中,一般持续1-2小时,规定每个人不得长于3分钟。
他们大都来自一线、基层,住集体宿舍或简陋的住租屋,各在天南海北低头看着手机,实现他们的聚会。
从现实进入虚拟空间是必要的,但也有必要从虚拟空间落地见面。于是,特别选在2014年劳动节这天,“打工诗社首届文学交流会”在打工文学发源地之一深圳举行了。活动持续了两天,共有100多人与会。他们有的从广东各地赶到深圳,有的是从外省赶来。冉乔峰是从江西九江的建筑工地上提前赶到。大家以自愿集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每人乐捐300元,条件好者欢迎多捐。有位女社员(群友)慷慨地拿出2000元,她是一家食品公司的副总。与会者一起朗诵诗歌、爬莲花山、唱歌、吃饭。会后他们还出了《首届打工诗社纪念刊》。
冉乔峰年仅22岁,为人腼腆少言,许多人都比他大和大方,还有许多人经济条件比他好,学历比他高,但大家都认同他这个总社长。有人戏称他为“乔帮主”。
活动开幕,“乔帮主”致辞。他憋红了脸念着他的讲稿:“亲爱的各位游子,各位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我们好……”一句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在微博上发起“诗歌讨薪”活动获成功
从冉乔峰的讲述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关于“诗歌讨薪”的事件。2013年6月15日,仍然在江西九江建筑工地上的冉乔峰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讨薪帖子。那是以马忠华为首的18位甘肃农民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打工7个月,包工头携款逃跑,他们被拖欠工资40多万元,上访28天无果。“我也讨过薪,深知讨薪的滋味。”冉乔峰利用“打工诗社”平台,在微博上发起创作打工同题诗《讨薪》,希望用“诗意”的传播方式,用微博的传播速度,唤起人们的正义感。活动很成功。前后一共有41首诗作附在“讨薪事件”后面。大量网友声援,还有相关公益组织关注,迅速发酵成舆情事件。18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血汗钱。
记者搜索相关微博,发现冉乔峰在此次“同题征文”中写道:“冰凉的烂尾楼/蜷缩着几具身体/漫长的等待/冻僵了梦想/麻木的脚步/就此停下……双手开始搅拌/讨薪的海/又沸腾了”。作者刘恩帅写道:“脚下的柏油路/本来宽阔平坦/但心中的讨薪路/却如同蜀道之巅/他只是兑现他的辛勤劳动/给家里的孩子/一顿/安静的晚饭”。
他们说
打工诗社评审主管海岛(东莞某服装厂车衣工):作为打工诗社的第一批社员,诗社的创立,于我而言,便是给了自己一个心灵的家园,累了来这里歇歇,伤了就来这里休整,烦了来这里倾诉与倾听……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总有许多共同语言,在诗社的Q群和微博话题里,大家畅所欲言,直言不讳,让我受益匪浅。这也是乔峰和诗社的成功之处!
打工诗社策划陶子(浙江一家童车企业管理者):在打工诗社我体验到了来自于最底层的迷茫、坚持和呐喊,体验到文学是没有学历、背景和年龄限制的。
打工诗社贵州分社社长旧路子(贵州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从打工诗社,我们能体会到现在的打工者在精神层面的强烈追求。利用微博起家,扛起打工文学一面旗子,在众多底层写作者中形成一个象征,乔峰非常了不起。
图片说明:(詹船海 摄)
手持手机的冉乔峰
一个人歪在床上?不,是正在和群友们开会。
文章评论
冉乔峰
问好兄弟
无名指的救赎
赞,打工诗社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