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极拳两手“相吸相系”析
个人日记
张志俊
技击,是中华武术的灵魂。是太极拳精华。古老太极拳博大精深。她的“博大”,在于其特有的哲学、美学、健身、养性、娱乐等功能;她的“精深”,则在于其奥妙无穷的攻防技法,因此,习练太极拳者如果希望自己在技击领域有所造诣,希望达到舍己从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化打合一------及至“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效果,则必须对身体各部位的训练有更加严格的、特殊的要求。
张志俊
在太极拳运动中,我们要求两手间的运动要求做到“相吸相系”。何为“相吸相系”呢?从外形上看,有人概括为两手间运动的协调一致;从练拳人的自我感觉或从内力上讲.有人把它描述为:两手之间好像拉着一个像皮筋,即有外张力,又有吸引力。
两手之间的协调一致,使太极拳运动有了韵律和美感,而两手之间有那种吸引力和张力,不仅使人感到内气的流动,同时又使得太极拳有别于舞蹈,体操和其它巧动形式,具有山岳的凝重和大江大河的浑厚。这些都应该说是做到了两手“相吸相系”才会有的效果,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但是,这些还不是“相吸相系”的真正含义。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两手“相吸相系”最初应出自于太极拳的攻防考虑——上肢是进攻和防御的主要武器,而手为匕肢的稍节.更是防御和进攻的前沿士兵科所以两只手运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攻防的效果。——故太极拳两手间的“相吸相系”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攻防中两手运动路线的合理性与完美性。
两手间合理的运行路线包含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双开、双合和一开一合。这是我们首先给一个定义:手走离心力向离开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开,手走向心力向接近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合。
双开: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远离身体。如:“前趟拗步”为平行双开“白鹤亮翅”是斜向双开。
双合:两手同时螺旋弧线缠丝接近身体身体。如:“懒扎衣”中间的双合,“初收”之双合等等
一开一合:拳架中的一开一合更为普遍。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线运动,一只手远离身体,另一只手接近身体如“斜行”、“披身锤”等,两只手的运行路线不相交叉。
2、两手前后的交叉运动如“懒扎衣"、“倒卷肱”等。这种劲比较多且实用,即能们又能化(拿)。
3、两手的上下运动。如“金鸡独立”“金钢捣”等。
双开双合产生对称劲,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
开为发、放、打;合为蓄、收、化(拿)。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自始至终贯穿着开合运动。当然,这种开合并不仅仅是两手的开合。而是全身的开合,开合质量的优劣就是你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本文限于篇幅只讨论双手的开合和双手在开合运动中如何做到“相吸相系一”。
太极拳中对两手运动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
“缠丝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劲别。陈式太极拳又格外强调螺旋缠丝的运动形式。螺旋缠丝不仅表现在双手上,双脚也有缠丝,全身处处都有但是双手缠丝表现得最为明显。小指领劲为顺缠;大指领劲为逆缠一动即有缠丝,非逆则顺.否则就不叫太极拳。
“弧线运动”指的是手的运行路线不能直来直去。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长拳的一个主要特点。太极拳在走化要时时贯彻这个弧线运动,只在打击或发劲的一刹那,手走的是直线,这叫“出方”,出了方即产生了断劲。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折叠把断劲接起来。使之重新回到弧运动上来。这个弧线运动使太极拳的攻防技巧变化莫测,奇妙无穷;使太极拳产生了“化合打一”“四两拔千斤”的独特韵味
“产生六个方向”是对手的运动的比较高的要求。手的运动方式可以直来直去,这叫两个方向。这不是太极拳的劲。也可以走四个方向,这就可以构成平面的圆弧运动,这个平面的圆弧运动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对手可以跟你,随上你,如有“沾粘连随”的上等功夫你就没办法。但是手的运动如果有六个方向,也就是说手的运动路线是一个立体的圆的话,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难因为对方的大脑不容易进行判断,加上加速度对方就会不知所措这六个方向是:前、后、左、右上、下。而且,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读者可自行体会。
两手在开合运动中,仅有手的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还不够,还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叫“相吸相系”。
1、要以手领劲。以手领劲是指手的运动与全身运动的关系,手的运动在全身的运动中必须是主动的,是龙头作用。这与腰为主宰的理论并不矛盾。我们主张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式是: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协调。反对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是在时间上慢了几个节拍,开合速度慢,转换速度慢,因此攻防击打不上,引化易被动,组织第二次打击的时间长;二是将手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它要服从于肩肘的统领和安排,这里讲两手间的“相吸相系”已没有任何意义。
2、要分出轻重.。太极拳要求我们“轻沉兼备”,这个“轻沉兼备”指的是手的运动规律。其标准是什么昵?我们规定:双腿承载身体重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两手平行移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右手为轻;身向右转,右手为重,左手为轻如果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则对应的上升手为重手如“金鸡独立”“金钢捣破”。手上分出轻重的目的是为了定脚下的虚实,达到周身的协调。
3、要分出主次。将两手分出主次是为了两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我们将两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分别称为“指导手”和“打击手”,“指导手”和“打击手”的定义非常简单: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在太极拳的攻防实战中,“指导手”与“打击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技法。实战应用中“指导手”的作用重于“打击手”的打击。因此,两手在太极拳运动中名次就可以分别出来了。
4、要节节贯穿。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肩可伸展以策应。这里,你的腕关节,肘关节卜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分家”和“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手肘齐动。这不叫“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
5、要开合同步两手的开合运动贯穿了太极拳运动的始终。被称为不同的拳式名称就是两手(当然还应是全身)不同的开合形式。因此一个具有特定攻防含意的开合必须是完整的同步的。初学首注往出现一个开合动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或者是相反的情况这就是开合不能同步。那么这种开合在攻防中就无任何威力可谈。
6、要路线对应。太极拳中两手运行的路线除了要保持弧线之外,其运动路线应该保持一种对应关系。该种对应关系就是双开,双合.一开一合三种情况之中的一种。两手向同一方向的弧线运动是对应的,但是如果你左手运行的路线是左右方向,那么两手运动的路线就不是对应的、是矛盾的。在实战中,即使你的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有了那么微小的夹角,出现了直线、平面、断劲,则攻防的威力就会大大折扣。
7、要转关或劲力同步。太极拳运动中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运用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转关做到了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必然看起来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个转关化对方的进攻干无形,一个转关你的防御转成了进攻,你的进攻转成了防御。防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但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与转关的劲力和方位保持一致。两手同步转关见于大多数情况,而这时两手的转关是否同步则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8、要互为照应。在太极举运动中,两手无论做怎样的运行。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对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手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在同一时间。一只手的运行可能是为了另一只手的顺利地实现它的战略意图;换个招式,另一只手的动作就是为了这只手完美达到它的目标:一只手在攻击或防御时,另一只手作壁上观是不对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对的。由于两手之间的散乱不配合而导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销,就更不对了这是初学者的推手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两手在攻防意义上的协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独特、合理的运动形式。遵循了这一规律,两手运行路线的不同组合〔当然还应包含身法与步法的各种规律和要求)就可以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招式枝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以变有招到无招,处处无招又有招,那么你的进攻与防御便能够做到轻松、潇洒、自如遵循规律,多思善悟既能进人化境,亦即进入太极拳的高级殿堂。
技击,是中华武术的灵魂。是太极拳精华。古老太极拳博大精深。她的“博大”,在于其特有的哲学、美学、健身、养性、娱乐等功能;她的“精深”,则在于其奥妙无穷的攻防技法,因此,习练太极拳者如果希望自己在技击领域有所造诣,希望达到舍己从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化打合一------及至“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效果,则必须对身体各部位的训练有更加严格的、特殊的要求。
一、走手
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边的第一道防线。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效果。所以应该把走手放在首位。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为灵活和有效的部位。走手有如下优势:
手为臂之稍节,稍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
走手增强了稍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
劲运稍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
稍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
走手蓄劲短,连续技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手为臂之稍节,指尖为手这稍节,走手关键是走稍节。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他手指挨个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别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使是没有抓住对方,也有个“卷”的余味在对方身上。
二、肘定位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向下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长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着一个相对的位置,不仅要始终做到“腋下空”,还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手走得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和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沉肩状态。
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援手更灵活的运动;还有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定位”破坏了,那么肘就会漂浮,肩就会架,手就会丢,身法就会涣散。太极拳运动中人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身{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最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饱满,弓弦崩紧的最佳状态------即肘定位。一旦弓背飘了或丢了就一定是弦断了或弓断了------肘起来、小臂间的夹角变小了,谓之弓背断了;肘夹角太大,手臂失去了撑力叫弓弦断了。
三、沉肩
练太极拳是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松柔的标准是在周身棚劲不丢的情况下放松。人们往往松柔不一来就是因为肩松不下来。肘向上时架肩,肘向后时耸肩,用僵力时扛肩,臂无力时懈肩,是最常见的毛病。常遇上对方采、拿、打、摔等外力时,出于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肩,肩一翻就要受限制,脚底下也飘起来了。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架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扛肩、架肩时肘容易飘,耸肩、懈肩时腋下就不空了,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两张饱满的弓。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下额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再就是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觉。这样才能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长,劲顺达,使背部有弹性。虚领顶劲的时候要把颈椎领起来,颈椎是身弓的一个稍,另一个弓稍为尾椎,通过塌腰,这张弓便形成了。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或收横气真胸,重心上浮,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上重下轻,势如不倒翁。
五、塌腰
胸和腰的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正确姿势是: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裹包。这样,颈椎于尾椎向内含裹,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腰弓。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跟行于腿,到腰部时有一次转换分配,使四成力量下降,还原于下肢蹬地发力;六成力量上升,形于手便是打击力。因为稳稳地把腰塌下来。重心才能下降,人才不飘,否则,挺胸凸肚,腰塌不下来,双膝亦不能合上,连锁反应是脚下无根,遇力必散。
六、松胯
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
“我认为这里少了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在对抗中松胯尤为重要。因为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从某种意义上说,松胯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松胯在技击实战中的作用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可以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地方;松胯是形成浑圆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此外,胯部的韧带长度要超过常人[包括自已]是松胯的前提条件。韧带、副韧带长,转身长度和半径就比别人长出许多,对抗中就有了优势因此要有意识的练好松胯的功夫。
七、扣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人们常说扣膝合裆,扣膝档裆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眼那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运动中要像擀饺子皮一样向外擀。而不外摆。外摆是飘的;向裹运动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裹合。
八、抓地
在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拉长的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脆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总的承受能力越强人们常说:“腰长”“腰上有份儿”,其实还是跟健韧带长,脚下有根的缘故。很多人脚下不稳.不舒服就挪脚跟和脚尖,这正是因为跟健韧带不够长。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动。让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旋转练习时间长了跟腱韧带就拉长了。如果不会五指抓地,即使其他都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体现。五指抓要时涌泉穴要虚要空。
明白了以上对身体各个主要部位的不同要求,更需要勤学苦练.才能使身体各部适应太极拳技击实战的需要。那么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在实战中有效呢?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要“拳式定型”。所谓“拳式定型”,就是说无沦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动作都不会走样,变形。
“拳式定型"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战技击的需要,是掌握大极拳真谛的必经之路。这里还要注意是,一个人的手法、步法、身法的定型、只是“形”的定型,并不等于“意”的定型。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扣膝、抓地等没有间题,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形变”。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干对方技术动作变形而取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保证在任何条件下运动都不变型,才能够收发自如,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轻重、虚实”解
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虚实分明”。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要素,也是太极拳莫测高深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历来人们对这条拳论的理解比较含混,解释也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对于太极拳的“轻沉”、“虚实”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作者根据研习陈式太极拳30多年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尝试给其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内涵,是否完整准确,愿意求教各们太极拳同仁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
太极拳的“轻沉兼备”指双手而言;太极拳的“虚实分明”指双脚而言。“轻沉”亦作“轻重”。因此有“上分轻重,下分虚实”之说。
那么在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和技击动作中,如何定义两手的轻重呢?定义如下:
1.双腿分撑全身重量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如:“披身锤”、“白鹤亮翅”的最后定式时,左手在下为重,右手在上为轻。
2.两手平行随身左右转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边,右手为轻。如:“金钢捣碓”第二个动作双手平行右捋;“前趟拗步”转第二“斜行”双手右捋。这时皆身右转,则右手为重,左手为轻工。
3.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对应手为重。{左腿对应右手,右腿对应左手。}如“金钢捣碓”、“金鸡独立”左腿承重为实,则右手为重。单腿贴地铲出时,另一只腿为独立承重腿为实。有了两只手的“轻重”,重要的是要分出两只脚的“虚实”来。两腿的“虚实”比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于哪只脚,或完全放在了哪只脚上,哪只脚则为“实”,另一只脚为“虚”,手重者,脚虚:手轻者,脚实。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验证前辈大师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了。注意:这里“重”与“沉”同解,“杳”与“虚”同解。无论哪家太极拳,哪门哪派,哪一招式都将毫无例外地符合这一原则。练拳者觉得自身别扭,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学说;推手中失机失势,站立不稳,也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学说。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处处验证这一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广泛性。你平时走路,抬左脚,左手必挥下;起右脚,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潇洒。比如说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块西瓜,身体迅速前俯,右脚负重前滑。这时如果你本能的举起左手,那么左手升为轻,而此刻左脚已虚,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无疑;如果你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是右手挥起,那么定有助于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则跌一跤的尴尬瞬间便可解除。君不见滑冰运动员往往一只脚承重长距离滑动,而他同侧的手必定高高举起,就是因为也要符合同样的准则。
以往,一些太极拳家在谈到太极拳的“轻重”、“虚实”时,总是笼而统之地说全身都要虚实:脚上有虚实,手上有虚实,腰上有虚实,全身处处有虚实。这种说法不能不说是错,但充其量不过是太极拳阴阳学说的一种表述,或一种翻版。对于“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解释之所以历来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为没有弄清太极先贤们的真正用意所指。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地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证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这样才会有用。
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个脚上。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和我们确定的轻重的办法,很容易决定我们的重心该放在前脚还是后脚,左脚还是右脚。初学者当时时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摆下姿势,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撑八面的感觉。用心体味,则距“周身一家”的目的不远矣。
推手技击中,在被对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质量的外力的情况下,要能始终保持上肢的“轻沉兼备”、下肢的“虚实分明”,这是位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激烈的对抗中,周身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只有经过平时的推手和打拳的不断磨练,你的右手转到了上方,那么你的右脚就则必须踩实。这也是我们在推手中重心前后移动的理论根据。
无论是对于太极拳的孜孜追求者还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来说,细心体味“轻沉兼备”和“虚实分明”,切实弄懂“轻重”与“虚实”的关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练一套明白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