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别让下代进盲区
淘气心声
孩子是引出来的,不是惯出来的!
爱孩子要有度,
宠孩子要有节,引孩子要得法!
------题记
我们看一棵树从一树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恰如,
一个人从一个幼稚的孩子长成一个成熟的大人。
是树经历的磨难比人少吗?不是。
一棵树,
在它整个生长阶段要每时每刻都面临风吹雨打、
日晒雨淋,树没有房子,过得还不如人。
但,树总是朝着阳光灿烂的地方走去,
并且坚定不移。
因此,它长得笔直,长得枝繁叶茂。
还有更值得我们
借鉴的是,原始森林的树它独立性強,
生存空间靠自己拼争,
如果自己不拼争,就会自身自灭!
現在的家长,
特别是做了爷爷奶奶的长辈们更忘了这树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理念!
首先,
你看:現在中国的〝特保儿〞一生下来,
做爷爷奶奶的就把孙子用一月三万五送到〝月子中心〞温室里护理按摩喂养!
就喂一个孩子吃奶,三人护理。
到孩子呀呀学语,走路了,家长的禁令又来了,这不能玩,那不能爬,
爱不讲科学,管理不讲方法。
如孩子摔跤了,不教方法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爬起来,
而是一家二口三口人一起上,去抢扶,抢抱孩子,
口中还不停对不懂事吓得哭的孩子说:
〝对不起,对不起,是奶奶错,爷爷错!把你摔痛了。〞
更可怜的是:
要是孩子头呀、手呀、脚呀碰痛了,伤了,
他们不教孩子以后走路,玩耍应注意的安全事宜,
而是责备什么桌子、椅子及路上的障碍物,
还用自已的肢体,手打桌椅,脚踢障碍物或沟坎,
口里还不停的说,就怪你,是你坏,看把我家宝宝搞痛了!
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忠告╔爱孩子要有度╗
现在,每天学生上学的时间,学校门口总会聚集着许多家长。 对于此类现象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家长”,努力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他们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孩子可以少犯错误。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许多这样被保护过度、关爱过度的孩子,他们在学校往往表现为自主能力较差,缺少对一些事物的独立判断,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像温室里的幼苗,看起来也许很光鲜,可一旦去掉温室,将其暴露在风雨中的时候,这些温室里的秧苗就会变得十分脆弱。 诚然,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本无可厚非,这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中,见诸媒体的因爱而悔的事例有许多。这当中不乏一些让人扼腕的悲情故事,在此不忍再去赘述。 爱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是以爱的名义,不让孩子参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剥夺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这种过度的“爱”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本该快乐的童年,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让孩子在社会上能自立、自强地快乐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立实践中的所感所悟、生活中的一些苦难和磨炼……这一切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我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叫做《狐狸的故事》。电影描述的是当小狐狸刚刚长大时,那些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却“狠心”地把它们从家中赶走。至今我还记得:那些被老狐狸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无助,然而,老狐狸在短暂的留恋后则是义无返顾地转过自己的头。 当时的我,感觉身为父母的老狐狸过于狠心,甚至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后来我慢慢懂得: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电影所要传达给大家的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一种成长的哲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生存,那么你就将被大自然无情的淘汰。如果你在父母身边永远有所依靠,那么有朝一日当你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将无所适从。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给即将远行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令人难忘。这位母亲明白,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离开,所以,她选择用心灵深处的挚爱去放飞孩子,让他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其实,过于平坦的路往往会让人倦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 各位家长,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也许不需要你一直去扶着孩子。孩子需要的,也许就是你松开手时一句鼓励的话,让孩子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自己试着走。即使跌倒,那也是一种成长。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于成长世界尊重的时候,那就是他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一句“都是为你好”,成为许多家长的“口头禅”, 请做爷爷奶奶的认真读,走出误区,别让下代掉进盲区! 我们则成了家族及历史的罪人! | |
文章评论
小淘气
@{uin:1229675926,nick:=☆=警之魂=☆=} [em]e100[/em][em]e181[/em][em]e183[/em]
岚叶拒聊拒加群
[em]e179[/em] [em]e163[/em]
往事如烟
写的真好[em]e179[/em] [em]e179[/em] [em]e142[/em] [em]e183[/em] [em]e163[/em] [em]e160[/em]
枫叶红时
让孩子经风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