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越高,痛苦越深

个人日记

 图片

作者:【德国】亚瑟·叔本华



论忧郁:


忧郁根源于更为内在的体质上,此种体制是无法改变的,它系于一个人的敏感性和他的体力、生命力的一般关系中。不正常的敏感性会导致精神的不平衡,例如忧郁的人总是比较敏感的,过度忧郁症的患者却会爆发周期性的无法抑制的快活。天才通常是精神力即敏感性很充沛的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观察到此特点,他说:“所有在哲学、政治、诗或艺术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士都要具备这种忧郁的气质。”圣经里也有过此类的言论:智慧越高,痛苦越深。知识越多,徒增烦恼。


论财富:


出身良好的人把财富看的和空气一样重要,没有了财富他就不知如何生活。于是他像保护自己生命般保护他的财富,他因此也喜爱规律、谨慎和节俭,可是从小习于贫穷的人,过惯了穷人的生活,一旦致富,他会把财富视作烟云,如尘土一样不重要,可以拿来享受和浪费的多余品,因为他随时可以过回从前的苦日子,安慰自己:一旦摔到地上还可以再爬起来。


在人性中的此特点说明了为什么婚前穷苦的妻子较有丰富嫁妆的太太更爱花费和有更多的要求:这是因为富有的女子带着财富来,也带着比穷家女子更渴切的保存这些财富的本能。因为出身富裕的妇女,早已习惯支配金钱,所以知道谨慎的花钱。


体验过困乏和贫穷滋味的人便不再怕困苦,因此他们比那些家境富裕的人更容易流于挥霍的习惯,生长于良好环境里的人通常比凭运气致富的暴发户更为节省和小心盘算未来。


因此生而有足够财产可以过活的人,通常有一颗独立的心,他习惯于不同流合污,也不会奴颜乞讨。他甚至还想追求一点才性,米凡诺说:如果你的贫穷大于你的才气,你是很难有成就的。


论孤独:


什么样的人喜欢孤独?性格优秀的人。他们往往不会对朋友、家庭或社团显出极大的热情或兴趣,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妨。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们的性格易于孤独,更由于他们本性与他自身不同,无法满足他,彼此的相异之处时时显示可见,所谓“天才”才能达到这种求知的强度,它能投入整个时间和精力,力图陈述它独特的世界观,用诗、文学或者哲学来表达它对生命的看法。因此他急需安静的独处,完成他思想的作品,所以他欢迎孤独,其他一切不但不重要,还是可厌的。


天赋之才常疏远他人,只因己身所具备的已绰绰有余,不需也不能从他人中得到什么,所以别人引以为乐的事,他只会觉得肤浅乏味罢了。相对的,他所觉得快乐的事情也很少。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社交的驱动并不直接依赖于对社会的热爱,而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


智慧之士比一般人更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闲暇。所以人的智慧益高,益不合群。只因孤独时,人须委身于自己,他内在的财富的多寡便显著出来。


一个人的价值越大,他在传统社会中的乐趣就越小。




论名声:


通常越是重要和价值高的作品,它的作者越不易在生前博得名声。所谓的“大器晚成”,发迹也就越迟,因为伟大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发展。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是橡树,长得越慢,活得也就越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似一年生的植物,时间到了就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遍野,很快就会枯萎。


一般文学和艺术更显示了人类心智的最高成就,通常在最初提出时多不受好评,一直在阴暗处生存。直到他获得高度智慧之士的赏识,方能得到永垂不朽的地位。


所以要知道人真正能够了解和欣赏的,到头来还是那些与他气味相投的东西:枯燥的人喜欢无味的作品,普通人爱看普通的文章,观念混乱的人只欣赏思路不清的作品,没有头脑的人所看的也必定是空无一物的书籍。这也证明了物以类聚的道理。


要获得名声,努力和才华是缺一不可的。


论骄傲与虚荣:


虚荣与骄傲间有下列的不同: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而虚荣是为了获得他人对自己这些特殊价值的信任欲望,通常也希望自己有此确信。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体认。虚荣的人希望间接地获得这种体认。


所以自负的人常是多话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骄傲的。但是自负的人满腹经纶,也应该懂得保持缄默更能赢得好评,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这种假装的个性。


各种形式的骄傲,不论表面上多么不同,骨子里都有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焦虑。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论快乐与幸福:


从幸福与否的角度来判断一个人的状态,必然需要询问的不是究竟什么使他愉快,而是什么使他烦恼;这些事物在他那里越是平凡细微,他就越是幸福。一个人如果总是为日常琐事所激怒,那么,他必定非常富有;因为对于一个不幸者来说,是不会觉察到那些琐碎小事的。


我们所能获得的快乐,事先就由我们的个性决定了。人的心性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觅取较高生命精神价值享受的能力。心性能力如果不高,又不加以外在努力,别人或者财富是不能把他提升到人的一般快乐和幸福之上的,虽然人也具有一半的动物性,但如果心性高的话,是可以提升自己的。


一个具有良好、温和优雅的人,就是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而一个贫婪、嫉妒和怨恨的人,即使是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生命也是悲惨的。许多富人常感不快乐,只因他们缺少真正的精神文化和知识。结果就没有理知活动的客观兴趣。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他真正喜欢的是感官的享受,还有虚荣心的满足,并且相信这些完全可以补偿其他方面的损失。在他们眼里,香槟和美女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存在了。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其实是他的心灵,而心灵的快乐主要又依赖我们心灵的能力。越是高贵的力量所带来的快乐,其再现性就越高,所获得的幸福就越稳定。


一般人将其一生幸福寄托于外界事物上,或是财产、地位、爱妻和子女,或是朋友、社会等等,一旦失去了他们,或者他们令他失望,他的幸福根基就毁坏了。换句话说,他的重心随着每个欲念和幻想而改变位置,却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论迟钝:


根据迟钝性的定义,所谓迟钝是指神经不受刺激,气质不觉痛苦或焦虑,无论后者多么巨大,知识的迟钝是心灵空虚的主要原因。世上才智有限的人易生厌倦,因为他们的才智不是独立,而是仅用来施行意志力的工具。


肤浅愚蠢的人从来就不晓得生命的意义,他们只知用肉眼而不知用心眼,因为善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东西,所以他们就只有赞美那些老生常谈的事物。


唯有经常兴致勃勃的注意观察外界的细微事物,方能除去许多人在脸上所流露的空虚。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这就好比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空下来的心灵,由于内在的空洞,人们寻求社交、娱乐和各类享受,因此就产生奢侈浪费和灾祸。人要避免灾祸的最好方法,莫如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越多,厌倦所占的地位就越小。那永不竭尽的思考活动在错中复杂的自我和包罗万象的自然界里,寻找新的材料,从事新的组合,我们如此不断鼓舞心灵,除了休闲时刻以外,就再不会让厌倦趁虚而入。


论轮回:


希腊哲学家说:一般希腊人皆信灵魂不灭之说。


几乎所有的宗教里都有轮回之说,基督教主张,人们在赎回他的完全人格后,则可以可以自我认识的另一世界中相会。而其他宗教则认为这种相会在现世已进行着。借着轮回或再生的生命循环,在来生时,我们仍可和我们的亲戚朋友共同生活,不论是伙伴抑或敌人,在来生时我们与他们仍具有类似的关系和感情。当然,这时的再认,只是一种朦胧的预感,而非明晰的认识。


死亡实是意志的一大转机,在生存中的人类意志并不是自由的,一个人的行为是以性格为基础,而性格是不会改变的,故其所作所为完全隶属于必然性。如果他继续生存,只有反复相同的行为,而各自的记忆中必定存留着若干的不满。所以他必须舍弃现在的一切,然后再从本质之芽萌发新的东西。因此,死亡就是意志解脱原来的羁绊和重获自由的时候。吠陀常言:解开心灵之结,则一切疑惑俱除,其业亦失。很多死者之颜面,尤其善人呈现安祥、平和之态,看破此玄机的人更欣然、自发的迎接死亡,舍弃或否定求生意识。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肉身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


佛教里认为:我们的生存即是“空”,他们将此境界称之为“涅槃“,或者”寂灭“。












加好友请复制微信号:

zyslmh_720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