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巷 情 深

弦月如歌

       许是年岁渐长的缘故,近些年总是容易跌进怀旧的情绪里去。旧年间里埋下的那些记忆,譬如老屋、矮墙、木窗棂、铜插锁,院内枣树、墙外榆桑,村后的那方水塘、田野里翻滚的麦浪,还有夕阳下荷锄暮归的乡邻,以及晨曦里袅袅升腾的白色烟光。。。都像是碾刻在心墙上的不落影像,在弥深的岁月里沉淀成暗黄的调子,在某些个恰好登对的时刻,缓缓奏起,弥漫出一片恍惚又温柔的天地,让整个儿的身心不自觉的就跌落了进去,攀由着这些记忆的藤蔓,回想起曾经的枝枝朵朵。在这些记忆中,尤其让我沉溺其间的还是故乡的小巷。也就是北方人俗称的胡同。

       大约20年之前,我的家乡不管是农村还是县城,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楼房。家家户户都是住在平房小院里。大大小小的院子拼凑出宽窄各异的各式小巷。

       小时候村子里的小巷是弯曲的泥土小道,没经过规划的村宅左突右闯,巷子自然跟着东拐西弯。一条胡同,走着走着,一抬眼便看见一处房舍挡在了面前,但是别怕,绕着房子的后墙左右瞧瞧,是一定会找到通向当街的路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在儿时家乡的小巷上,是再恰当不过的。

       县城里的胡同就相对规整的多了。尤其是80年代后住过的那条巷子,又直又深最能称之为小巷。

       那是县政府盖的商品家属院,整齐划一的一大片瓦房小院儿,分割出笔直的3、4条胡同。一条胡同大约有30多户人家,整齐的两两相对。院子是四合院模式,正房、厢房、配房,大门洞子口朱漆或是黑漆的大门,油光锃亮。家家如此。夹在一长排青灰色外墙中间的,便是一条一米多宽的红砖小巷。我家接近巷尾,站在大门外向巷子口望去,纵贯延绵,杳渺幽深,很是有点“小巷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这是一条见证了我人生两件大事的小巷。一件是出嫁,一件是生子。

       房子刚买时,是只有正房的,厢房、配房、门口院墙,都是各家另备材料,自己加盖的。垒房建屋,不是件轻省事,时为未婚夫的老杨,在那期间,用独轮车推土和泥、进沙卸料,没少出力,干活很是实在。或许就是通过这些事,才让我的父母放心的将他们的大女儿交到他的手里吧。老杨就从这条小巷,从他亲手参与搭建的西厢房里,娶走了她的糟糠之妻。回门宴自然也是在这个院子里操办的。
记得回门时,当时已经毕业了的我的几个在县城里的同学都来了。有两个同学来的比较早,到门口了见别的同学还没来就不好意思进去,又折返回去了。又怕别人到时不承认他们来得早,便孩子气的在巷子口外面的一块墙壁上做了个记号。过了会儿再来时,已有不少的同学,他们便非得拉着人家去后面墙上看那记号,证明是他们来得最早。经历的岁月愈久,想起这件事时就会愈加觉得好笑。但莞尔的背后,也是愈来愈深切地感叹,感叹那时略带幼稚的纯真,感叹曾经飞扬的青春美好,感叹韶光就这么稀里哗啦的飞快流逝了。

       儿子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在一个临近年根儿的日子里,出生在这条小巷,并一直在这里住到5岁。他哇哇啼哭,他牙牙学语,他蹒跚迈步;他欢快的在院子里东跑西颠;他小腿一起一弯学大人们给自行车打气;他早早起来拿着小棍儿,趴着床沿去敲赖床的二姨三姨;他笑起来弯成月牙的眼,他用小手扒着门洞小心翼翼向胡同里张望的可爱样子;他在小巷里跟孩子们玩耍,跟他的小舅舅像模像样下象棋的认真架势......他的每一点成长,小巷都一一见证。那一路走来的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跟小巷一起,珍藏在了我的心里,那是上天馈赠于我的无价之宝。每一次甜蜜的翻阅抚摸,就忍不住的温柔泛滥、爱意缠绵,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最富有的妈妈。

       留恋小巷,还因为它的朴实厚道,坦心敞肺。小巷人家,只要家中有人,白天大门一般都是不关的。想去谁家串个门儿或是借点东西,直接进院子喊一声就可。一条胡同30多户人家,邻近的自不必说,就是巷头巷尾隔着很远的,也都是在搬来不多天里就相互熟识了。怎么会不熟呢!家家大门开着,没事了就在大门洞子里歇着,从胡同里一走,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见面点上几回头,聊上几次家常,就都认识了。老人孩子尤其相识的快,年轻人相对矜持些,不怎么家长里短的扯,但彼此的感觉并不陌生,相视一笑间,温暖踏实就油然而生了。久了,一条胡同里住着的街坊邻居就生出了熟悉的亲切感,阿姨大娘叔叔婶子的叫着,一进胡同就像是进了自家地盘般仗义。还记得刚流行VCD那会儿,巷子口的王阿姨家买了一台,全胡同自认有些音乐细胞的人都去人家家里唱,从没跟着音乐唱过的人们,唱了一遍还嫌没发挥出高水平,再来一遍,整个胡同跟过年似的热闹。

       要说热闹,夏天是小巷最为热闹的季节。天气潮热,天蒙蒙亮就有热得睡不着的人起了床,打开门去巷子后面的田野里遛早儿。屋子里是热得没法呆,所以一整天人们都在门洞子里活动,做针线活、准备饭菜、吃饭......所有能在户外做的事都搬到门口里来做了。前邻后舍,对门人家,都没有了什么隐私,每个人的活动状态大家伙儿了如指掌。后院儿老严家的大儿子俩口刚吵架了,前边老刘两口子去巷子后边的地里拔草去了,对门寡居的大娘家今天两个闺女都带着孩子回来了,正在屋里忙活着呢。。。坐在门口的人们隔着好几家相互高声谈笑着,年长些的妇女们偶尔会开个带些隐喻的玩笑,惹得一群女人嘎嘎大笑。孩子们在胡同里疯跑,换着花样儿的玩闹。不上班的日子,下午午休起来后是大众娱乐时间。有几个人凑到一家打麻将去了,我的父亲则总是与前面斜对家的刘叔在他们家门口下象棋,俩人水平旗鼓相当,一般只是听得象棋敲在木桌上当当的声响,一会儿沉默打破,两人吵起来了,那肯定是有一方要悔棋而另一方死活不让,有时吵得也挺凶,两人都气呼呼的摔桌而去,但过不了半天,两人又凑一块儿,外甥打灯笼--照旧了。我家门口则是铁打的扑克营盘,最常打的是双升。对门大娘、斜对家的刘婶、胡同前面的胖姨再加上我的母亲,正好四个人。有时,其中的一人午休时间太长,其余的几个人耐不住性子便会用脚去踹她家的外墙,踹不了两下就把那人给叫醒了,于是笑骂着,开局。胡同里其他的人三三两两的在旁观战,不只是临近的,有时巷子口的人都会领着孩子来看上一会儿。

      挑担子卖老豆腐的吆喝声一响,扑克摊子就该散了。因为卖豆腐的一来,就到了做晚饭的时辰了。豆腐挑子一般停在胡同中间,谁家馋了或是有孩子来了,便会拿着碗去买上一碗老豆腐。豆腐很滑嫩,用扁铲煸上三五铲,加一勺卤汁,放上韭菜花,点上香油,美味的很。母亲知道我爱吃,后来每次回去时母亲都会仔细留意着豆腐挑子的吆喝,为我买上满满的一碗,就着烧饼,吃个喷香。

       夏燥天气,那时又还没有空调这种东西,所以晚饭后是很少有人在家闷着看电视的。出巷尾,后面便是一条宽宽的泥土大道,这条路到我们这片家属院时已是东头,再往东便是县良棉厂的棉花试验田,很开阔的一片田野。巷子外的这条大道,夏天便成了人们纳凉的一个集散地。几条胡同的人吃过晚饭都会聚集到这里来。有的拿着马扎板凳,有的干脆搬个躺椅,年轻些的大都站着,相互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闲话。人人手里一把蒲扇,一为扇凉,二为驱蚊。那条路是没有路灯的,只有每个胡同口的昏黄灯泡带来些微弱的光亮。

       我曾经在无数次的梦里又回到那个地方那个场景里去。老少孩童依旧在那一片朦胧的暗夜里影影绰绰的晃动,天空是深刻的靛蓝或暗沉的铁红,没有刺眼的灯光去打搅它们的沉静,一切都是包容的暗。星子也很慵懒的随意缀在上面,有时稀落有时密匝,但无论多少都是耀眼的晶亮。忽而会有一阵风,像是从天边吹来,向东边的田野漫去,而我不自觉的便随了它的方向,移步田野。站在夜的田埂,靛蓝的苍穹下是幽暗的广袤原野,身后有人声杳杳,耳畔是风声渺渺,那样的时刻,全世界都是一家人,天地人浑为一体。而我,忘了自己。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小巷来到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这个城市里有霓虹闪烁有人声鼎沸有宽阔的迎宾大道,但是我却不再轻易能看到星子闪烁人心坦诚。再后来,父母也离开那条小巷搬进了楼房,楼房里冬暖夏凉,但我再回去时却再不能轻易听到左邻右舍亲昵而真诚的招呼声。

       那条巷子其实还在,同学记在巷子口外面的那个记号应该也还在吧!只不过是曾经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有人说,回忆是冲不淡的时光。或许吧。不然如此经年,我怎么还可以在每次跌进怀旧情绪里去时,都能轻易地沿着那条小巷,忆起那么那么多的情深呢!
    

   图片 

 
 
 

文章评论

yang_liu_yi

好温馨的巷子,仿佛又回到一起上学下学的日子

苏三

小巷,又深又长,走进去一个小姑娘,第一夜她成了新娘,第二年她成了老娘,第二十一年她住进楼房,第三十一年她背井离乡……[em]e151[/em]

雾中清荷

我也经常想起那个场景,很是温馨。[em]e183[/em]

岩石

都说爱回忆是变成熟的标志之一,姐姐,可别熟透了啊![em]e120[/em]

太阳笑了

看完人才关于二十二岁的感慨,再看心语的回忆,忍不住俺也想怀旧一番。[em]e106[/em]

山楂树

有鲁迅写的社戏的味道,浓浓乡情。

老少孩童依旧在那一片朦胧的暗夜里影影绰绰的晃动,天空是深刻的靛蓝或暗沉的铁红,没有刺眼的灯光去打搅它们的沉静,一切都是包容的暗。星子也很慵懒的随意缀在上面,有时稀落有时密匝,但无论多少都是耀眼的晶亮。忽而会有一阵风,像是从天边吹来,向东边的田野漫去,而我不自觉的便随了它的方向,移步田野。站在夜的田埂,靛蓝的苍穹下是幽暗的广袤原野,身后有人声杳杳,耳畔是风声渺渺,那样的时刻,全世界都是一家人,天地人浑为一体。而我,忘了自己。[em]e179[/em] 身临其境般

湛 蓝

时光旧了,日子远了,情却近了浓了。 巷子里的温软时光呵。 挥不去,不相忘,幽梦忽还乡。

无忌

说的是家长里短,不觉唠叨,只感温情[em]e142[/em]

著名主持人

看你写的小巷,想起更老的“老巷”,巷深情浓啊!

夜色朦胧

一口气读完,确实下了功夫的一篇散文。。笔触细腻,感情真挚。油然忆起我走过的河北农村和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