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漫谈之一尴尬扭曲被封闭却需要中兴的儒家

个人日记

图片
    
    儒家

 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有的认为不存在儒教,只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接受传统的六德(),六行(、睦、姻、任,恤)六艺()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形成系统的理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从此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由一个汉民族为核心,不断同化别族和入侵者,成为一个巨大的东方民族!

这与儒家本身的很多优秀思想密不可分,六德、六行、六艺,孔孟之道的克己复礼、中庸处事、人性本善、以德服人,修身齐家,平治天下!(内圣外王,吸收道家庄子最早提出的概念(参考《庄子天下》篇可考)都是不错的,在发展演化中,也产生了不少新的可贵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为大丈夫。。。。。。

 

但是儒家学派也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使很多后世研究者认为,源于冠婚丧祭时司仪的儒家,逃不开吃死人饭的禁锢思想,发展“出则为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勤勉”的巨大文官队伍,与权力纠缠在一起攀附于权贵,扼杀了思想创新与独立人格,很多优秀的思想都被扭曲,变成空洞的理想,甚至让文官队伍产生趋炎附势、回过头又对下层不仁不义的人格分裂!

西汉以后,董仲舒更提出迎合汉武帝的皇权至上的学说,由此漫长的中国中世纪开始独尊儒术驯化百姓,科考选官没有错,但从此确立学术(局限于)四书五经,就开始了培养意识形态的奴才,三纲五常、只要义务、不要权利,禁锢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不得不说一下董仲舒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儒学从此断绝了绝大多数学术的思想创新,因为独尊儒术,也因为做学问不是撰写新经,沉淀积累、推出新思想,由此停留在了注解和引申原经上,(甚至现在研究经典仍然如此,经典成了几千年不可更改、推陈出新的天书,完全是愚昧的教化导致)华夏文化走入保守的一步死棋惯性,从此一蹶难振!

宋开始,禁锢越来越离谱,三纲五常变成天理了,二程和陆王的新儒学(陆象山、王阳明)开始推行灭人欲,道德为宗教,百姓为教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实际上层由帝王、到王侯公卿、到士大夫开始说一套做另外一套,不光不灭人欲还三宫六院、妻妾成群,吏治腐败,《金瓶梅》的诞生足以诠释那个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扭曲社会现状,《水浒》也在那个时代自然的诞生人性的反抗意识!

儒学在后续的发展中远远偏离了孔孟的初衷,但却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灌输工具,牢牢的把持了社会人心,稳固了统治,因此,有着很多优秀思想的儒家,被扭曲着成为咱们中世纪封建社会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学派。但因为扭曲,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远至秦焚书坑儒,秦末汉初的战乱,近至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

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现代人喜欢儒家,是因为优秀的思想文化,现代人反感儒家,是因为法不贰后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三纲五常、灭人之欲,与现代创新、法制格格不入,对下来说,礼治和仁政是伪善的吃人不吐骨头的软刀子,纲常灭欲是为禁锢民众的,民众需要真正的仁,而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假仁!

儒家的礼乐、仁义、忠恕、中庸思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也不应该被砸烂抛弃的,被砸烂的应该是虚伪而不是追求,被尊重的应该是人,人应该自由,不应该被太多的礼教束缚,更不应该把礼教当做标准来判定世人,毕竟还有法,所以现代人很多痛恨儒家,但人也需要人性、需要人格、需要理想,儒家思想提倡的很多理念本身也是人性本性,砸不烂、抛不掉,所以是爱恨儒家、尴尬儒家。

抛弃或者抗拒本性对于人和人类社会都是不可能的,但现代社会的进化,可以给大家一个抛弃旧有的虚伪礼教,舒展人性自由,真正的中兴真儒家的社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