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拜访中国水文化第一人

特别推荐

 人依水居,水润文明,中华文明与黄河、长江相依相存。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典籍和字词工具书里并没有水文化的概念,没有人查到过“水文化”这样一个词。“1988年10月25日,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的水利宣传工作人员聚集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驻地蚌埠市参加淮河流域的宣传工作会议。时任淮河水利委员会宣传教育处长李宗新,在 《加强治淮宣传工作,推进治淮事业发展》的主题讲话中说:“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展水文化的研究,要研究水事、水政、水利的发展历史和彼此关系;研究水文化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水利事业的共同价值观念等。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应成为我们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至今我们所了解到较早在社会上提出“水文化研究”。 时过己快20年了,现在,“水文化” 这一概念己为水利界仍至社会上广泛运用,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也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近20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探索水文化的奥妙和它应该发挥的巨大作用。”
       2015年,我为著名的山东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水利风景区撰写了一篇解说词,交稿后,意犹未尽,改写为一篇水史文性质的稿子,准 备投稿。恰发现《东西南北水文化》杂志征稿,就加了编辑韩元元老师的QQ,文字得到了韩老师的肯定和热情推荐。并迅速快递了样刊给我。看到编委中有中国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新大师和其他许多专家。由此,我想到县里一直想为《博兴文化大观.水文化卷》找一位专家担任顾问或写序,岂不是良好机缘吗?由此,次日询问了韩老师,马上得到了韩老师与执行主编时殿波老师的热情支持。我的建议报给经县人大领导,领导同志十分高兴。并决定由编委一位领导立即带领我们去与时主编、李老接洽。
     第一天下午我们到达北京《东西南北水文化》 杂志社编辑部。次日,即与时主编一起去秦皇岛。到达秦皇岛已较晚,李宗新已吃过饭,我们就在一个小饭馆吃饭的小桌上,与李老进行了交谈。李老已经七十多岁,一头白发,但十分和善,平易近人,身体健朗,对水文化研究十分深厚,造诣极深。我们转达了领导的意图和对他的良好祝愿。水文化研究的首倡者李宗新他表示:自己晚年亦非常关注水文化的发展,能有机会为中国和地方的水文化发展,发挥自己的一点作用,作点贡献,也是很高兴的。对博兴县人大领导单独为水文化立卷编书,这么重视水文化发展,十分赞赏,这在全国恐怕也是有示范意义的。


附文: 

发布:中国水文化网站站长 王荣华  时间:2008-06-01   
水缘/水情/水文化 
     
        1988年的10月25日,对于中国水文化的研究和水文化建设是一个应该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的水利宣传工作人员聚集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驻地蚌埠市参加淮河流域的宣传工作会议。时任淮河水利委员会宣传教育处长的李宗新在他的 《加强治淮宣传工作,推进治淮事业发展》的主题讲话中说:“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展水文化的研究,要研究水事、水政、水利的发展历史和彼此关系;研究水文化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水利事业的共同价值观念等。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应成为我们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至今我们所了解到较早在社会上提出的“水文化研究”。 时过己快20年了,现在,“水文化” 这一概念己为水利界仍至社会上广泛运用,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也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近20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探索水文化的奥妙和它应该发挥的巨大作用。本网站专程前往李宗新老师的住处采访了他,试图想了解一些他的内心世界。 
     
    水的情缘 
     
        李宗新老师开门见山地对我们说:“我从小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宗新老师的老家在长江支流的汉水之滨、南湖之畔,三面湖水包围着小小的半岛,只有一条小路通过沼泽地与外界相连。湖水的清沏见底,鳞鳞的湖光美景, 湖中的鱼跃荷香都给他的童年留下了美好加记忆。然而这里又是几乎年年遭灾,水灾的惨景和背井离乡的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无法平复的阵阵隐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兴建,才使他家乡的人民从沉重的水患中解放出来。现在那里已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农场。 
        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水利电力部门工作,除了在电力部门短暂的时间工作外, 长期从事的是水利宣传工作,在淮河岸边就生活工作了26年。在20多年的岁月中,他与淮河流域的人民,特别是与广大水利职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淮河儿女在治水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聪明才智,深深地感动了他。因为与水利人、水利事打交道多了,日积月累,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情感,一听到谈水,或亲、或恨、或喜、或悲、或乐、或怒。由此,我感到水是一种有情之物,水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退休以后,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谈水、思水、写水。正是有了这些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伴随着他的人生旅途,成为他晚年生活中最惬意的享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欢乐,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水的热爱。 
     
    水的情怀 
     
     
        李宗新老师说:“水的形体多种多样, 婀娜多姿, 十分可爱。而更让人可爱的是水的崇高灵魂, 所以我们经常讲以水为魂。”在李宗新的一些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这样热情扬溢地赞颂水:“水,永远充满活力,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成为生命之本,进化之源;水,不畏艰难,不惧强暴,阻力愈大,其势愈壮,百折不挠,时刻在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水,包容大度,洁身自好,激浊扬清,兼容清浊于循环往复之中;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积淀着历史的业绩,集聚着古老的中华文化;水,像铁面无私的法官,给人以无私的馈赠和公正而严厉的惩罚。正是水的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感到可亲、可敬、可歌、可颂! ” 李宗新不是用口和笔在赞美水, 而是用心在赞美水, 水的这些美德已深深地融入他的心灵,成为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组成部分。 
        李宗新老师最崇拜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对水的精辟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善” 者“利” 也, 就是要多做对人们有好处的事。他常说:“一个人做了点好事,也不要大势张扬,要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一件事使他非常感动。那是2002年的一天,他退休己两年多了,回到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请主任钱敏同志为他办一件事,钱敏主任为他办完事后深情地握着他的手说:“老李,你在任宣教处长时积极组织我们业务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 至今我们还感谢你。”这席话顿时使他热泪盈眶, 使他回想到10多年前的一些事。在他负责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宣传教育工作时,积极主动地开展全委的职工教育工作、通过努力复刊了停刊20多年的《治淮》刊物并积极扩大发行发挥其宣传效益、积极争取购进先进的宣传设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倡导并大力开展淮河流域的治淮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积极倡导并长期坚持开展水文化研究。这一切,并非是名利的驱使,也并非是执行领导人的意志,只是想对治理淮河、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因此,他在做这些事时并没有张扬个人的作用,而是在那里默默地奉献着。特别是他退休以后,中国水利文协邀请他出任水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纯粹义务性地担起了秘书长的重任。除了文协领导安排他出差外,他没有向文协要一分钱的补足,常常是自己掏钱打电话、寄信件、打印材料,与全国各地水文化的文友保持经常联系。每次从家到文协汇报工作在路上来回要四五个小时,本来文协领导说你年纪大了,来回可以座出租车,给你报销。可长期养成节省习贯的他啥不得每次花100多元的打的费,为了不影工作,他每次都是凌晨四点多起床,自费乘早上第一班公共汽车,到达文协时有时天还没亮。在水文化研究会两届秘书长的任职期内,他恪尽职守,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维持了水文化研究会工作的正常进行,推动了全国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李宗新老师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千仞无欲则刚” 的教诲作为他的座右铭。“包容”才能“乃大”, “无欲” 才能“刚强”。 李宗新对水文化的探索一方面对自已力求严紧,另方面他以文交友,广交朋友。他对待文友的态度是学人所长,助人不足。经常有些水文化的文友把自已的文章寄给他征求意见,他总是首先充分肯定别人文章的优点,同时坦诚而恳切地说出他对进一步写好文章的建议。对多种水文化的不同观点他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首先学习别人科学和合理的部分,并认真吸取。正是由于他长期坚持水文化的探索,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因而在水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6年在世界水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首届水文化高峰论坛上授于李宗新“对中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的荣誉证书。于是有人把他称为“水文化研究的创始人”、 “水文化研究的奠基者”、“ 水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等。而他总是谦逊地说,不能这样称呼我,我只是水文化研究的爱好者和小学生,对水文化的研究古已有之,不过没有叫水文化研究而己。与此同时, 社会许多出版部门和社会团体用“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 等头衔请他入围,有的还激请他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境正如王维在《清溪》诗中所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表达自己心已恬静无欲,如清溪之水,洁净淡泊的态度, 保持着无声的沉默。因此,他的好友李计初曾这样评价李老的为人处事:“李宗新待人接物的和蔼、平和、谦让,如波澜不惊的水面;水静流深,在那平静下面,却是不断涌动的激情,是锲而不舍的奔流。” 
     
     
            水的文化 
     
     
        水文化,是一个看似亲切,又很陌生的概念。说它亲切,是因为水与人,水与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人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创造了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所以,当水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人们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到特别亲切,因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说它陌生,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从未听到水文化这个名词,直到今天,各种辞书、字典中也找不到水文化这个辞条的踪影。而李宗新正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正式提出“水文化”概念的最早人物之一。 
        李宗新为什么会在20世纪80年代未提出水文化研究的议题来呢?用他自巳的话来说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形势的认识。他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他提出研究水文的主要原因: 
        首先,中华民族是创造世界最古老人类文明的民族之一。在考查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时发现,水与民族文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们习惯把黄河称为中化民族的母亲河和摇篮。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以及运用高新科技来研究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时,发现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一切在远古时代有水的地方,都有我们的祖先在那里活动,共同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也同时孕育了这个伟大民族的文明和文化。所以说:水,是民族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治水经验丰富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水利事业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通过研究水文化,建立水文化科学,把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巨大的成就和广阔的前景,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对深刻认识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对指导当今和将来水利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三,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也是一种载体,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水的认识,不仅要从自然科学的领域去研究,还应该从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历史广阔的领域来认识水的地位和作用。水利事业是影响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 一项伟大的基础性事业。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创造和形成的中国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对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对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水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又具勃勃生机文化形态。过去,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使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被人们忽视了。现在,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更加重要,随着人们对水工程、水环境的文化要求日益提高,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任务被历史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最后,他认为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只有物质产品,没有精神产品,没有自己行业的文化,没有自已行业的思想、精神、理论和哲学,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行业,就不可能立足社会,更谈不上发展了。水利事业是一项历史由久,而前程远大的伟大事业,它有自己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行业文化,即水文化。在国际上,面对经济走向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各国政府都强调要保持文化的本土化。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行各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都在努力提高本行业科学技术文化水平,采取文化制胜的战略促进本行业发展。为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建设水文化应是明智之举。 
        正是出于上述对水文化的认识,近20年来李宗新一方面负责水文化研究会的一些组织工作, 一方面孜孜不倦地从事水文化的探索。他先后在国内报刊和网站上发表水文化的文章100多篇,先后主编或编著的水文化著作有《水文化初探》、《漫谈中华水文化》、《水文化文稿》和《中华水文化概论》。我们问他在学术上精华是什么?他说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家之言。 
        首先,对水文化作出了一个初步的界定。 他认为关于水文化的概念,最简明的说法是,水文化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再进一步也可以说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或是说中华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对水文化作如下界定: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成果等。 
        笫二,对水文化的实质作了初步阐述。他认为水文化的实质是讲水文化的根本性质,是讲水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形态质的规定性。水是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人们对水有认识,有了思考,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所以说,水文化的实质是透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因为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所谓文化实质是以“文”化“人”。为了正确认识水文化的这一实质,应把握三个基本点: 其一,水文化首先是一种杜会文化,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水文化,水与人类,水与社会,水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水文化同时又是水利行业文化,是水行业的思想精神旗帜;。这里的“水行业”,是以水利部门为主,包括一切与水有关的行业。如水电、环保、气象、地质、城建、农业、林业、航运、供水、饮水等一切与水有关的部门。其三,水文化是一门历史特别悠久、生命力极强的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原意是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现在广义的人文科学是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具有交叉科学的特征。把水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就是一种对人类利益关系重大的社会现象。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水文化研究要借助水利学,文化学,社会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的成果进行。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互相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水文化是一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联系,并借助它们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文科学。水文化作为一门人文科学,需要动员和吸引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关注和研究水文化,使水文化逐步形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第三,提出了水文化的基本架构。他认为 水文化的基本架构是指各类水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框架和结构。由于社会、时代、地区的不同都会产生特殊的文化架构。1934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他的《文化模式》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存在着一种基本结构,即有一种单一的原理。这一原理通过某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体现在构成文化的人们的个性之中。这些观点逐步为我国文化学的研究者所借鉴。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座宏伟大厦。水文化有一个彼此交错联系,具有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水文化的基本构架可以有多种方式组成。我们把水文化的基本架构确定为由水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地域水文化、时代水文化等五大要素彼此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水文化体系。这一基本架构旨在展示中华水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和博大精深。这五大要素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呈现出一种彼此交错的多彩局面。以五大要素构成的中华水文化的基本构架是开放式、发展式的。随着对水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随着水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水文化的基本构架也会随之变化、发展和不断充实。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光荣任务。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同志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传达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弘扬水文化传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以后的多次重要会议上,陈部长都返复强调要切实加强水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陈部长的重要讲话为加强水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预示着水文化将迎来又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春天。这位为水文化发展呼吁、呐喊近20年的水文化首倡者曾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的词句表达他的心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文章评论

寒香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源。上善若水,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