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苏东坡不得志的原因

个人日记

 

今天看越剧《柳永》时,忽然想到同朝一个不相关的人来。

说不相关,实际上还是有点相关的。古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比柳词何如?”那人答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个有名的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宋词两个代表人物的风格,柳永阴柔,苏轼的阳刚

柳永做不来大官的原因很简单,人人都知道是他的那句“忍把浮名,换了低斟浅唱”触怒了皇帝,何况“依红偎翠”的姿态,也让真清高和假清高的诸位官员都迫不及待的与他划清界限。那苏轼做不来大官的原因是什么,可就见仁见智了。

最早了解苏轼的生平,是在余秋雨的那篇《苏东坡突围》里,这篇关于“乌台诗案”的文章,将苏东坡人生狼狈落魄,刻画到了令人心痛的地步。苏东坡太高的才气为他招来了太多的嫉妒和中伤,在官场上一再遭贬。读到这篇文章是在高深深的印象到了这样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直至成为一种偏见,好像才华过人又善良,就一定为人所不容。

    可是20岁之后,真正的读了一些历史,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些人事,便醒悟过来,苏东坡仕途不顺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文艺气息。   

    苏东坡受到小人弹劾诬告的直接原因,其实不是因为文学,而是因为政治。这要从宋神宗时代那场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说起。关于那场变法历史上一直争议声不断,可是抛开变法的正义与否不论,单从王安石的性格来说,是有“拗相公”一称的。此时的他大权执掌,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他的对立面,被贬为地方官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毕竟,被贬的人多了去了,无关诗词写得好不好,只不过是站错了队而已。

 那么苏东坡此时为什么反对变法呢?他在上呈神宗的奏折中说,天地所生财货万物,不在官则在民,通过变法的口号增加财政收入,不过是行聚敛民财之实而已。这样朴实的理论,却让人感动,苏东坡如此旗帜鲜明的反对变法,只是为了百姓的生计。无关升官,无关发财。而千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的高中教科书,却毫不犹豫的给所有反对变法的官员扣上一顶“顽固派”的帽子,定义为被触动了利益的顽固派,阻挠变法。不知道修史的人,是怎么想的。当然,王安石也并非是个心肠歹毒的坏人,政见不同而已。他想的是如何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于是推行了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等法度,期望富国强兵。

 苏东坡做了几任地方官,虽然是被贬,但是他心态很好。在“左牵黄,右擎苍”的潇洒生活之余,他还是要上班处理事物的。在这样深入百姓的过程中,他也逐渐认识到新法还是有好处的,重新丈量土地的方田均税法,促进了社会公平,让一些隐匿土地的富户无处循形;青苗法让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借贷于国家,不至受高利贷的盘剥,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等等。而这样的认识,却成为了他再次遭贬的原因。 

风水轮流转,不久,王安石失去权柄,反对新法的“顽固派”们又回到京城。此时的政治形势,自然是呼吁废除变法才对。然而苏东坡却又站出来反对全面废止变法了,很显然,他的这次表态又惹人厌烦了。这群曾经惨遭贬黜的官员刚刚官复原职,正恨得咬牙的把拥护王安石的“变法派”赶出京城,于是可怜的苏东坡,就又被赶走了。

又不久之后,再次的风水轮流转,变法派吕惠卿当政。这个人心胸狭窄,手段卑鄙,不似王安石般为人光明磊落。他借改革而营私舞弊,为了稳固权位,扶植阿谀自己的力量。这帮刚得势的新贵,对朝中老臣,自然是一力排斥。哪怕是对曾经有知遇之恩,已经罢相的王安石,也恨不得赶尽杀绝。这下,名望极高的苏东坡被赶去遥远的天涯海角,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文章评论

紫丁香

政,史,政史.........[em]e113[/em] 。一说苏东坡,想起了苏三妹.......

剪燈夜譚

说到根本原因,不是他不懂站队重要性,而是他做人的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