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扇门

转载日志

文/孙瑞雪

走廊的尽头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我迅速转过身,看到一个4岁的男孩正愤怒地撕扯着一个同龄女孩的头发,小女孩一声不吭,用两手护着头。我和刘老师用了很大的劲才把他的手掰开。刘老师把男孩带到一边,我坐在小女孩的身边,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小女孩看着我,屁股一点点地挪开,说:“我要出去荡秋千,我不邀请他,他就愤怒了。” 我很疑惑,就对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因为我一会儿要听听小男孩说什么。我心里这么想的时候,小女孩身体的姿态是躲着我的,但却很坚定地对我说:“我有权利不邀请他。” 

她的语气让我非常感动,我说:“是的,你有权利不邀请他。”

愤怒的小男孩回来了,声嘶力竭的哭声变成了抽泣。我对他说:“请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他边哭边说:“她去荡秋千,不邀请我。”

我试探地说:“她不邀请你,你感到不被接纳了,是吗?”

他生气地说:“不是的。”

我立刻又说:“哦,她不邀请你,你承受不了被拒绝,是吗。”

小男孩又非常生气地说:“不是的。”

刘老师说:“她不邀请你,你很愤怒,是吗?”小男孩一下出了一口气,安静了下来。

我沉思了一会儿,伸出手,问刘老师:“刘老师,把你手里的本子送给我,好吗?”刘老师会意地看着我,非常认真而缓慢地说:“我不同意。我不愿意给你。”我也非常缓慢地对她说:“我尊重你对我说’不‘。我接受你的拒绝。”

小男孩突然大喊起来:“走开,你们两都给我走开。”他站起身,自己走开了。我们注视着他的背影,走出十步远的地方,他的后背看起来已经放松、自然。我们两相视而笑。

小女孩看着这个过程,不等我们说什么也走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本性中,是有一种强制他人满足自己需求的驱动力的。这种动力发挥出来就变成了一种“暴力”。人类在几千年的进化中一直在为生存而努力奋斗,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战斗性和动物性。实际上,这种战斗性在儿童身上显现的已经不很明显了,在成人身上尤为明显。就像有情绪要宣泄在孩子身上,很多时候,你是要一吐为快的,完全像一辆刹不住闸的车,情绪的暴力像洪水一样一泻千里,而且你的语言更有杀伤力,怎样解恨你就怎样说。大多时候,成人对自己的这种暴力是没有觉知的,管理不住自己。但在童年,规则可以把这样的意识挡在规则之外。

很多童话故事里,就常常讲述我们内在的这种斗争。建立规则就是把这样的暴力挡在外面,打开另外的出路,让人们学会分辨权利的界限,学会彼此尊重、包容,看到这个世界实际是多元的。

这些规则,如果童年没有在生命中建立,我们成人后就有太多因为界限不清而发生的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情绪暴力等。

我在玩具房里遇到一个小男孩,他正委屈地哭着。我蹲下身问他:“你怎么了?”他说:“他就说是假的!他就说是假的!”边说边哭,似乎准备冲出去打那个已经走开的孩子。旁边的老师解释说,他对那个说:“能把奥特曼唤来的神光棒是真的。”那个孩子就说:“是假的,那是电影。”小男孩坚持说是真的,那个小孩坚持说是假的······然后小男孩就打了那个小孩。

我想了想,对老师说:“我们俩就扮演这两个孩子。”孩子站在旁边看着我们。

我说:“这个神光棒是真的。”

老师说:“是假的。”

我说:“是真的!”

老师把声音放大:“假的!”

我说:“是真的!”

老师的情绪在层层升级:“假的!假的!”

我把手放在老师胸前,轻轻拍了一下,放慢语速,清晰地说:“你认为是假的。”我又轻轻地把手收回来,放在我自己的胸前,说:“我认为是真的。”

我又把手轻轻地伸过去,放在她的胸前,说:“你可以认为是假的。”我再指指自己,“但我认为是真的。”

我又说:“你认为是假的,对你非常重要。”我拍着自己说:“我认为是真的,这对我非常重要。”

我又说:“我尊重你的认为,你也要尊重我的认为,你同意吗?”

老师说:“我同意。”

我们对视一下,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两个孩子微张着嘴巴,呆立着,好像一个不曾有过的大门被打开了······好一会儿,我走到孩子身后,做了一个手势给老师,打算转身离去。老师忙走过来,悄声对我说:“还打了人,怎么办?”我说:“好吧。”

等孩子回过神的时候,我们又演示了一遍这个过程。

我说:“这个神光棒是真的。”

老师说:“是假的。”

我说:“是真的!”

老师把声音放大:“假的!”

我说:“是真的!”

老师把声音放大:“假的!”

我说:“是真的!”

老师的情绪层层升级:“假的!假的!”

我说:“气死我了,我让你说假的!”说着就要动手打。

老师说:“打人是粗野的!”

我连忙把手缩回来,说:“对不起,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是我更喜欢自己的想法。”

老师也笑着说:“对不起,我也不应该强迫你,我尊重你的想法。”

说完这些话,我突然感到一种极度的愉悦,我们俩自然地把手握到一起,大笑起来。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觉得是在给孩子看了。接纳和包容多元意识,同样带给成人喜悦的感受。这之后,我们看到孩子眼神深邃而神往,释然而愉快,仿佛我们一起进入到了另一个新的意识世界中。

我们没有限制孩子,我们只是限制了暴力。但是限制暴力的模式,不是就此卡住,而是打开了无数扇通往自主、独立、接纳、尊重、包容、合作、界限的大门。这样就会疏导暴力的情绪延伸到一个更加积极、友善、支持的途径中,这才是规则的意义所在。

我们并不期待一夜之间一切都变过来,我们期待在生活中规则可以建立更多元化的东西,不知不觉地改变。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和孩子们共同的生活中,改变就在这种生活的细节中逐渐发生,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生命就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着。


                                                                                                                   ——摘自2013.04《读写月报新教育》

文章评论

小肥婆

控制欲[em]e113[/em]大人的世界也有,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吃狗肉事件&#12316

竹子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总是时刻提醒自我觉察,即使偶有失控,孩子会提醒“老妈,你怎么啦,今天这么暴躁。”然后是自我调控。但在与爱人的相处中 ,却稍一不慎,就易发生语言暴力和情绪暴力,等觉察之时还是会心有不忿,觉一切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TA一生的功课要做,即使你心如明镜亦不可妄言他人,除非他自知自察。我只是那个陪你走完此生的人,无论风雨,各自的路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