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越调·黄莺儿·赠燕》赏析
个人日记
(2014.12.25)
2014年高考重庆语文试卷考了张潮的散曲《越调·黄莺儿·赠燕》,命题人误把原文中的残缺符号“□”当成了“口”字,成为笑谈。但残缺字究是何字,全曲当如何理解,倒是一个引人玩索的问题。下面谈谈笔者浅见。
先看张潮的原作:
商调 黄莺儿
赠燕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珠帘
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
说,只有老僧谙。
题为“赠燕”,当然以燕为中心,是一首咏物之作。咏物诗讲究不滞不脱。“不滞”就是不拘滞于所咏之物,要有所寄托,有言外之意。“不脱”就是不能脱离所咏之物,对物的描写要切合其自然属性,突显其种类特质,最忌画虎类犬,写梅成李。这首小令就很好地做到了不滞不脱。
开篇从燕子衔泥筑巢写起,但不写燕衔泥,只说燕惜花——“花落意难堪”,代表着荣华与美好的春花凋落了,这让多愁善感的燕子无比怜惜和伤感,因此才“向泥中,着意衔”,即要用心衔起落在泥中的残花。这样,一入笔就将燕子拟人化,在燕子身上寄托了怜花之情、惜春之感;但又切合燕子春末衔泥筑巢的自然特性。燕子在哪里筑巢呢?当然是人家房屋的栋梁之上。于是作者接写“携归画栋修花□”。这句从自然特性来讲是写燕子梁上筑巢,从寄托角度讲,是表现其惜花之情;末字从音律角度讲是韵脚,且为仄声韵(参见张潮与此曲同为组曲《赠花四友》的另一首《越调·黄莺儿·赠蜂》:“瘦小最无端,向花心,着意钻,偷香手段生来贯。纤腰那酸,烘声似欢,酿成芳醴供缗算。漫盘桓,两衙朝罢,一样散千官)。按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残缺处似乎可用“馆”字。“花馆”可以指燕巢,因燕子衔来沾着落花的泥筑巢,而“馆”本就是供居住的房舍。“修花馆”符合燕子梁上筑巢的自然特性。“馆”又可以指收藏珍爱之物的地方,如博物馆;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曾写过《病梅馆记》,就是以“馆”来贮藏自己所爱惜之梅花的。所以这里写燕子“修花馆”来收藏衔来的落花,也可以表现燕子的惜花之情。而且“馆”字也符合音律要求。
下面写燕子在巢中所见之景和由此而引起的感伤。“珠帘半缄”是说门上的珠帘(用珍珠做的帘子,是对帘子的美称)半开半闭。缄,闭。“乌衣半掺”,“乌衣”即“乌衣巷”,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口夕阳斜”诗意。“掺”,涂抹;“半掺”犹“半抹”,形容夕阳斜照之状。这里用来形容燕子所处之地的夕照景象。燕子面对着落花积成的馆巢,本已伤情不堪;又见到这日薄西山、夕阳惨淡之景,更增无限憾恨。故曰“最难消王谢堂前憾”。继续化用《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表达昔盛今衰的憾恨。消,消释、化解。说“最难消”,即无法消释,言感伤之深重也。
“语呢喃,千般诉说”,从自然特性讲,是写梁上燕子啁啾而鸣;从寄托角度讲,是写她在不停诉说心中的感伤。言“千般”,一则表明感伤不尽,诉说不尽;二则表明无人领会,罕有知音,与岳飞《小重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相类。“只有老僧谙”,“老僧”当为作者自谓或作者化身。谙,知道、懂得。此句谓燕子的心事,只有老僧懂得。结尾让“老僧”出场,既说明前叙燕子之种种情事均为老僧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又说明燕之心事实乃老僧之心事也。写燕者,托物以寄意也。至于这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伤缘起是时代变迁,还是身世之感,抑或兼而有之,由于资料缺乏,尚难断定。但此曲包含深刻的现实内容,却是毋庸置疑的。
文章评论
云中漫步
借燕抒惜春情、沧桑慨,大概托其言自身难言之隐情。古来有才华者多不遇,黯然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