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西湖春暮》浅见
个人日记
于铁江(2015.1.30)
2014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考了南宋马子严的词《阮郎归·西湖春暮》(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唤船儿,人归春也归),命题人对词意的解说引发了一些争议。下面谈谈笔者浅见。
从题目“西湖春暮”可知,所写地点为西湖,时间是春暮,也显示出惜春伤春之旨意。词人起笔入题:“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寒食节本在清明前一天,因两节相近,在唐代时即并为一节。清明本是春光最佳之时,此处作者将清明、寒食并言,也流露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但好景不常在——“不多时”,美好春光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就“香红渐渐稀”了。“红”即红花,也是春的象征。着一“香”字就有了拟人意味,为下文将春光与佳人合为一体作了铺垫。红花的渐渐稀少标志着春的渐渐远离,惜春之情自然溢出。下面词人的笔触转向了留春之人:“番腾妆束闹苏堤。”番腾,同“翻腾”。妆束,装饰打扮。这句是写少女们穿上鲜丽的衣服,妆饰娇美的面容,在苏堤上舞蹈歌唱,闹春留春。这种以娱乐活动来闹春留春的风俗今天许多地方还有。但不管人们怎样挽留,春光依然会无情地离去。这就逗出下句:“留春春怎知?”而在词人眼中,这些清歌妙舞的青春少女不也是美好的春光吗?词人心中对她们的赏爱留恋少女们又哪里知道呢?到这里,春光与佳人已经融为一体,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其实就是对人间美好事物的留恋。
下片又转向自然之春:“花褪雨,絮沾泥。”“花褪雨”安徽高考试题答案解释为“花在雨中褪色”,似不妥。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辛弃疾《生查子》“梅子褪花时,直与黄梅接”,赵长卿《点绛唇》“那更梅花褪”,“褪”均为萎落之义。“花褪雨”即花因雨打而萎落,与“絮沾泥”(柳絮被地上的泥水沾湿不能再飞起)意近。这两句上承“香红渐渐稀”,进一步写春光的远去。“香红渐渐稀”毕竟还有残留的春光,而经过雨打风吹,这残留的一点春光也消逝殆尽了。与此相对应的佳人呢?也是“凌波寸不移”。少女们的歌舞表演已经结束,她们也在渐渐远去。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美女步履轻盈,如乘碧波而行。“寸不”,疑为“寸步”之误。寸步,犹如曹植所言之“微步”,一者状写美女步履轻盈细小;二者与“花褪雨,絮沾泥”照应,说明道路泥泞难行,少女们行走之小心翼翼;三者与“移”字合看,也暗示了春光(在词人心中,这些歌舞少女亦是春光的代表)离去的无声无息,欲留不得。安徽高考试题答案将此句解释为“无法移步”“驻足不行”,似不够妥当。一、如果少女们寸步未移,何来“凌波”之态?二、该词的整体构思就是将春光与佳人融于一体,如果佳人原地未动,则与春光渐远的词意无法谐调,结句“人归春也归”也显得空洞无凭。
下文“三三两两唤船儿”是写这些歌舞少女虽是寸步轻移,却已到达渡口,三三两两,唤船而归。苏堤上已无法再见到她们婀娜的倩影,不能再听到她们宛转的娇音。可以想见词人依依目送她们乘船远去,直至杳无音声,只得无奈叹息:“人归春也归。”至此,前文一直隐伏的两条线索——春光之归、佳人之归终于水到渠成地绾合在一起,以此收结全词,可谓天衣无缝。
该词构思之妙,就在于作者将自然之春光与表演留春歌舞的少女融合起来,一者切合眼前实景;二者增添了生活情趣;三者丰富了惜春伤春的内涵:作者感伤的不只是自然春光的不能常驻,更是人生美好年华的不能常在,人间美好事物的不能常存。从而启发人们及时把握拥有的时光,加倍珍惜宝贵的年华,用心欣赏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也许正是该词的成功之处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