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浅释
个人日记
于铁江 (2015.3.8)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
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虽家世显赫(其父纳兰明珠为武英殿大学士),身居机要(康熙皇帝一等侍卫),但他却厌倦官场,心性真纯,把功名利禄看得十分淡薄,一心向往山林隐居生活。这使得他对历史、对战争、对民族矛盾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也有了一定的深刻性和进步性。
本词题为“出塞”,当是作者出塞时所作,也可判定这是一首边塞词。边塞词的感情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对战争的颂扬,二是对战争的反思。这首词即属于后一类。
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定据:又作“定数”,定准,固定的主宰。句谓从古至今江山就没有固定的主宰,即江山易主,改朝换代是经常发生、无法避免的。开篇就笼罩了一层怀古伤今的愁情,使本词又具有了怀古诗的特点。同时也对战争的本质作了揭示:古往今来的战争无非是为了争夺江山的统治权。它一把撕下了历来战争发动者所打的“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幌子,为全词反思战争灾难定下了基调。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画角:装饰华美的号角,军中所用。牧:指挥,训练。频:频繁。这两句词有虚实两种含义。从实写角度看,这可能是作者出塞时所看到的军队训练的场面。从虚写角度看,这两句承接首句,形象概括了千百年来不同民族、不同集团用武力夺取了江山,入主中原,又被武力推翻,退出历史舞台这样频繁更替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造成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生灵涂炭,满目荒凉的结果,于是自然引出下文慨叹。
“满目荒凉谁可语?”语,音遇,诉说。句谓看到频繁争斗所造成的满目荒凉,无限悲慨又能向谁诉说呢?作者说“谁可语”,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作者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在当时社会中罕有知音,有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二是满清政权就是用武力夺取了明朝江山而建立起来的,作者身为统治集团的一员,不为这种“伟大胜利”歌功颂德,反而说它造成了“满目荒凉”,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也是非常另类的。
“西风吹老丹枫树。”老:形作动,变老,老去。丹枫树:丹红的枫树。这句也是虚实结合。从实写角度看,是作者出塞所见之秋景,渲染出凄凉感伤的气氛。从虚写角度看,一是化用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典,表明作者悲愁之深,难以承受,意谓凄风苦雨的摧残让无情之树都会变老,更何况血肉之躯的人呢?二是暗示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延续:千百年的历史就在这“牧马频来去”的更替中过去了,而未来还会这样继续,人类社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作者之愁。
下片承接上片末句,将其含意进一步展开。“从前幽怨应无数。”幽怨:深重而难言的愁怨。应:应该,表推测。“幽怨”照应了上片“谁可语”,句谓千古以来的争权斗争频繁不断,那么深受其害,像自己一样对此充满愁怨的人应该数不胜数吧?“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就是作者从“无数”中选取的两个例子。“铁马金戈”,化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北伐的句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青冢黄昏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中描写昭君出塞的句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刘裕北伐是胡人失败,昭君出塞是汉人屈辱;前者是武力争战,后者是献女和亲。但不管谁胜谁负,是战是和,争夺江山主宰的矛盾和斗争都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无数”“幽怨”。可贵的是,作者虽身属满族,但却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而是把各族人民的命运纳于同一视野之中,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关怀。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一往:一直,始终。几许:多少。句谓这种“幽怨”始终占据着作者的心胸,它到底有多深呢?就像夕阳残照下幽深莫测的山林,又像深秋时节绵绵无尽的细雨。这两句很是耐人寻味。首先,作者在句中用了四个“深”字,从听觉上就给人以愁情极深的感觉。其次,运用设问,以景作答,化无形的愁怨为鲜明的意象,形成悠远的意境。再次,结尾与开篇及前文隐隐呼应,将愁情之深表现得更加圆满:从时间上看贯穿古往今来,从对象上看包容天下万民,从空间上看充塞天地之间。而以景结情的收尾,又留有含蓄不尽之味。
文章评论
卧雪眠云
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想起高中语文课上美好的日子
云中漫步
解释精准。
兰轩
免费听课!学习欣赏!辛苦了![em]e160[/em][em]e163[/em]
缘份天空
学习过,不错!
100
“一心向往山林隐居生活 ...... 从而也有了一定的深刻性和进步性”,人对某事无欲或欲淡,于此就有了深刻性和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