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解析
个人日记
河北博野中学 于铁江(2015.6.18)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卢祖皋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㳽㳽。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卢祖皋字申之,一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初任淮南西路池州教授。嘉泰二年(1202),调任两浙西路吴江(今苏州市)主簿,十三年(1220),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十四年(1221),著作郎。十五年(1222),将作少监。十六年(1223),权直学士院。51岁卒。有《蒲江词藁》。据题目“别西湖两诗僧”和词中“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的句子,该词当作于嘉泰二年调任吴江主簿之时,而此前作者当在帝城临安(今杭州)常与二僧一起游山玩水。
词题为“别”,词人却从此前与友人欢乐共游写起。“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寒”而言“嫩”,既是拟人,又是通感(融合了视觉与触觉),既让深秋的寒凉有了可触可摸的质感,又突出了她引人亲近把玩的魅力。“催”字也是拟人的笔法,词人不说自己起了游兴,却说是嫩寒的天气催动了客子(指词人自己,因词人是永嘉人而客居临安,故称)的船棹,突出了临安秋景之美,有令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载酒去,载诗归”,写出与友人共游的潇洒豪宕和高情雅致。“载诗归”运用拟物手法,将无形之诗写得似乎有了体积和重量,突出了自己和友人的诗作之多,才情之高,兴致之浓。俗语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载之酒尽而换得一船诗归,正见出词人与友人志趣之投合。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漫:满。漱:冲激,激荡。期:期许,期约。前两句正面描写临安秋景之美:深红的枫叶遍布山间,清澈的泉水激荡着雪白的山石。“漱石”又隐含一个典故。《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词人用这个典故,透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愿,这也正是下句之“心期”:这美丽的风光让我多少次在心里许下同你们共隐于此的诺言。与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貌异而神同。
“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三生:三生石,临安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唐袁郊《甘泽谣》载: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园泽交好,互为知音。两人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园泽想从长安北部陆路入川。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从长江水路入川。在路上河边遇到一个怀孕三年的孕妇。园泽看到这个孕妇就哭了,说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走水路,因为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遇到了就躲不开了。他和李源相约在13年后杭州三生石畔相见。当晚园泽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三生石,见到一个牧童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与之相认,牧童说他就是园泽。薜萝:两种藤类植物,常借指隐者的衣服,此指词人的衣服,也暗示出词人对隐居的向往。翠云:碧云,云彩。惹:沾惹,缭绕。这两句意思是:我与你们在三生石畔的溪桥话别,我的衣服上却缭绕着孤山的碧云,似乎不想让我离开,使人倍感惆怅。至此,词人才点出分别的题意。词人用三生石的典故,一方面切合临安风物,关合对方僧人的身份,同时也暗写词人与友人的缘分之深,似乎是前生注定,后世仍延。“薜萝犹惹翠云衣”写法也很巧妙,其正常语序当是“薜萝衣犹惹翠云”,词人不言自己对临安风物和友人的眷恋不舍,却说衣服缭绕着临安的碧云,移情于景,风味隽永。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不似:不像。帝城:临安,当时是南宋的首都,故称。这两句是想象别后景象,意谓分别以后再也不能像今天这样共同畅饮酣醉了,临安城一个又一个夕阳斜照的黄昏只能在落寞中度过。“醉梦”与前文“载酒去”遥相呼应,“夕晖”则渲染了别后的寂寞。
“鸿飞,烟水㳽㳽。回首处,只君知。”鸿:鸿雁。㳽㳽:茫茫。句谓鸿雁南飞,烟水茫茫,它回首遥望之时,只有你们知道。鸿雁是词人自比。苏轼《和自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里化用其意比喻自己的漂泊无定,再次暗衬对归隐的向往。“烟水㳽㳽”渲染了别后相思的怅惘。“回首处,只君知”语意双关,既写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又写出友人对自己的牵挂,“只”字显示出“二诗僧”是词人仅有的最为知契的朋友。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吴江鹭:代指到吴江后的作者。作者在吴江写的《贺新郎》中有“猛拍阑干呼鸥鹭,道他年,我亦垂纶手”之句,以鹭自指,寓含归隐之意。孤山鹤:代指临安的二诗僧。孤山在西湖附近,是二僧所居之地。北宋时的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故借鹤指僧,有高雅出尘之意。东西:指东西分处,不能相聚。吴江在临安之东。句谓虽然我在吴江思念你们,你们在孤山思念我,却依然两地分处,不能相聚。这两句写别后相思而不得见的痛苦。
“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这两句前句写二僧,后句写自己,进一步想象别后自己对二僧的思念。高峰,是二僧居处,因二僧居于山寺中,故云。云起,一者写其山中景象,二者烘托二僧之高洁出尘。梦醒,语意双关,从实义看是睡醒之时,从虚义看又隐含世人皆梦而二僧独醒之意。“瘦吟窗底”是写词人因思念二僧在窗下吟诗,思念之苦使词人憔悴消瘦。
“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还:再。寻:追求,履行。后约:后日相聚的约定。寄梅枝:南朝宋 ·盛弘之《荆州记》:“ 陆凯 与 范晔 相善,自 江 南寄梅花一枝,诣 长安 与 晔 ,并赠花诗:‘折花逢驿使,寄与 陇头 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用这个典故还切合孤山之风物特征——林和靖曾梅妻鹤子隐居孤山。句谓什么时候你们要履行后日相会的约定,就先给我寄一枝梅花来。结尾词人似是在问二僧,其实也包含了自己的回答:就在春至梅开之时。
这首词题目为“别”,但直写分别只有一句,却于别前同游之欢乐、别后相思之痛苦、后日相会之期盼浓墨重彩,笔致空灵跳脱,摇曳多姿。而众多故典的运用,更增加了词作的骚雅与风采。
文章评论
卧雪眠云
想起了游西湖时的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