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鲍禅师自龙山至》浅析
个人日记
河北博野中学 于铁江(2015.7.3)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刘长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此诗题目为“喜鲍禅师自龙山至”,但对鲍禅师到来的欢乐场面只字未提,而是将笔墨放在鲍禅师离开后的故居上。乍看似写怅惘之情,细味方见其真意。构思独特,用笔婉曲,颇耐玩索。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任睦州(今浙江嘉兴)司马之时。这个时期他写了许多同僧人道士交往的诗篇,如《寻洪尊师不遇》《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送宣尊师醮毕归越》《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等。龙山即睦州建德县之乌龙山,山上有僧道居所,作者同期还有《寄龙山道士许法稜》诗,可证。
从诗题可以看出,鲍禅师从龙山下来,来到作者所居之地,作者感到高兴。但诗作一起笔就写“故居”,从下文“春草”“山中月”“石上泉”“猿声”等景象来看,当即鲍禅师在龙山的故居。“何日下”是说不知什么时候鲍禅师已然下山离开了故居。此后五句都是写禅师离开之后故居的空寂之景。次句“春草欲芊芊”。芊芊,草茂密貌。以春草渐茂暗示时间的流逝,也透出空落无人之感。三句中“犹”是依然、依旧之义,三、四句是说只有故居依然对着山中的明月,还有谁再去听石上的泉声呢?五六句写只有猿的啼叫声显示出已到深夜,只有花开才知道时序的变化,年光的流逝。这两联表面看是写鲍离开故居后的景象,其实是侧面写出鲍平时在山中故居的生活图景——静对月,闲听泉,夜闻猿,春见花,从而烘托出鲍禅师情趣之幽雅高洁,心性之空虚淡定,而作者对他的欣羡之情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间,巧妙映出题面之“喜”字。更重要的是,作者着力描写故居之空寂,其实是婉转表现鲍禅师心境之空,突出其六根清净,四大皆空,胸无挂碍,为结尾“无心到处禅”做好了铺垫。
尾联“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点出题意,绾结全诗。锡杖是云游僧人所持法器,“杖锡”即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闲”字有悠闲随意之义,进一步突出鲍禅师的闲适洒脱,来往自如。“无心”二字乃全诗之眼,为画龙点睛之笔。它既是对鲍禅师修为境界的肯定和赞美,又是对全诗内容的有力绾结。有此二字,前三联笔墨似散兵游勇,齐归帐下,顿现精神。同时,“无心到处禅”从字面讲就是鲍禅师已达无心之境,天地之间的任何地方都是其禅悟之地,既巧妙照应题目“自龙山至”,又始终未离其禅师身份;而欣羡喜悦之情似兰麝幽香,隐隐透出,构思极为巧妙。
文章评论
文丑
于老师的解析详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