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晋城旅游 敢问路在何方
个人日记
狭路相逢勇者胜,众勇争先智者赢。晋城旅游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纵向比,成绩有目共睹;横向比,差距依然很大。如何在危机面前正确认识自己,成就面前学会赏识别人,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是晋城旅游需要面对的考题。我们既要不骄不馁、不懈不怠,更应自信于胸、自励于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城旅游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乘着改革的春风,旅游业实现了由“事业接待型”逐渐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群、特定人群的享受,日益成为寻常百姓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晋城旅游从“小资情调”成长为“百姓娱乐”,从“奢侈享受”转化为“日常休闲”,从“高端消费”发展为“大众消费”,为丰富人们日常文化生活、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市场经济、切实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实现由绿色朝阳产业到国民经济战略性带动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军龙头的华丽蜕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谋攻篇》
纵向比,成绩有目共睹
让我们以十年为周期,前后对比就会发现,晋城旅游这些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旅游产品逐渐丰富
10年前,多数晋城人选择出游的旅游景点,只有本市的旅游景区珏山、水东龙门、蟒河、历山白云洞等屈指可数的几处;能去一趟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旅游,足以向周围同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炫耀一整年;如果谁能出国旅游,那绝对是身边人羡慕不已的对象。10年来,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晋城人的身影,五大洲四大洋,不乏晋城人的足迹。10年前,我们能够提供的旅游产品多局限于接待游、观光游。10年来,休闲游、度假游、乡村游、文化游、工矿游、体育游、城市园林游等旅游产品已极大丰富。出游方式也由过去的团队游增加到自助游、自驾游、个性游等自由出行。
——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旅游经济的的增长和巨变,行业指标和经济数据最有说服力。2002年,我市接待海外旅游者3500人次,旅游创汇54.84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0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25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5.29亿元人民币;2013年,我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0.8万人次,同比增长12.87%;旅游外汇收入5385.9万美元,同比增长18.01%;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16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8.41%;国内旅游收入195.32亿元,同比增长30.32%;旅游总收入198.74亿元,同比增长30.03%,增速全省第二。
——旅游行业发展壮大
10年前,晋城称得上景区的寥若寒星,不仅规模小、档次低、底子薄、品味不高,而且缺乏旅游推介宣传意识,旅游基础设施整体落后,旅游市场潜力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环境相对较差,没有吸引客源的旅游卖点和拳头产品,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业。1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合力兴业,兰花集团、煤运公司等实力雄厚的煤企纷纷响应,立足转“黑”为“绿”、变“死”为“活”,陆续投入31.1亿元巨资,规模化、系统化、纵深化开发旅游,走出了一条“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煤炭转旅游”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一大批旧有景区发展壮大,一大批新的景区孕育催生,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晋城旅游的大发展。目前,我市旅游风景区数量已增至40多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5家。
游客的蜂拥而至也为酒店业带来了莫大机遇:2013年,我市星级饭店数量从2002年的10家增至2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5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达到4300张。
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生力军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市旅行社数量由2002年的15家增至44家,持证导游队伍由20人壮大到510人。
全市旅游业的从业人数由2002年的5000人增加到如今的20000人,并带动了交通、餐饮、旅店、通讯、购物、娱乐等相关服务行业近5万人的就业。
旅游兴则百业旺。10年来,在“一煤独大”的晋城,旅游业的带动效应越来越可与建筑业相媲美,逐步成为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民生经济和民生事业发展“推进器”,成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稳压器”,旅游富民、旅游旺业、旅游兴市已成为时代潮流势不可挡。
横向看,差距依然很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的差距。客观地讲,近些年来,我们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相比,是落后的。晋城旅游还处在“放养”状态,资源整合停滞不前,线路产品形式单一,景区的粗放管理导致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全市旅游业主要吸引物没有形成。我们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在省内,与晋城相邻的长治市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靠文化树形象、靠文化引项目、靠文化促转型、靠文化求发展,使红色旅游产业逐步走上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如武乡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打响叫亮革命老区品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致力于以文化润色生香,推出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在山西首家推出人造主题公园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纪念园等工程,倾力打造“八路军文化”。平遥推出的《又见平遥》大型旅游情景演艺项目,成为全国第一部室内情景体验剧,带动平遥旅游实现了从一日游到二日游,从二日游到深度游的华丽转身。
在周边,河南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全国旅游发展的新亮点。“焦作现象”的成功经验在于,通过政府主导,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栾川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党政主导部门联动,注重营销,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通过全民参与旅游,带动就业和群众致富;“西峡经验”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16字方针,民营投资已占旅游开发资金的九成以上,形成了多方投入的良好格局。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化是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在这方面,河南省同样走在前面。为提高河南旅游的文化品味,河南各地先后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旅游演艺精品节目。其中,《少林武魂》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出口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奖”,作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落地的文化项目将常年在美国演出。
旅游业的发展重在引领。发展旅游是一项潜隐政绩,虽不能立竿见影,却可以造福后人,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仅需要历任领导不遗余力地接力重视,更需要全市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阳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旅游服务业作为“三大战略”之一,以打造全国旅游“标杆景区”皇城相府为引领,以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为切入点,以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高起点定位,跨越式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开发建设力度,夺得了2013“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的殊荣,全面提升了旅游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我市紧邻的焦作市龙头景区云台山的开发,为保证景区政策的连续性,多年来,无论景区所在修武县主要领导怎样变化、班子怎样调整,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始终不变,决心始终不改,力度始终不减。依靠这种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模式,成功打造成为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自然遗产等诸多“国字头”荣誉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对标先进、学习先行、身体力行,才能形成全社会重旅游、办旅游、兴旅游的良好氛围,旅游产业的发展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旅游事业的进步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中庸》
在周边城市竞相发展的态势下,在全市“争先综改,竞逐中原”的形势所迫下,晋城旅游要想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发展态势,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劣势有哪些,能够挖掘的潜力有多大,需要我们认真梳理。
确立自信,立足旅游资源优势
具有悠久历史的晋城,地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和峻险奇秀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山水画廊,人文厚重
晋城市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神奇太行绝顶,茂密原始森林,奇峻地质公园,秀美山川峡谷,辉煌古建庙宇,典雅古村古堡,在这里交相呈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神农躬耕等诸多美丽的传说,都出自这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华夏始祖炎帝神农遍尝百草的羊头山,有舜帝渔猎躬耕的历山,有汤帝怜民祈雨的析城山,有决定华夏一统的秦赵长平之战古战场,有世界围棋发源地棋子山;这里有皇城相府、柳氏民居、湘峪三都古城等极具特色的古城堡、古村落,有北方的溶洞白云洞,有以红豆杉、猕猴和娃娃鱼闻名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王莽岭为代表的太行绝顶风光和以蟒河、凤凰欢乐谷、山里泉为代表的峡谷幽境,集中勾画出南太行山水的雄奇秀美。
——绿色宜居,花园城市
晋城是一座生态之城、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这座占全国国土面积千分之一的北方小城,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是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是一颗镶嵌在太行之巅璀璨晶莹的明珠。晋城虽小,却拥有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世界投资中国中小魅力城市、中国吸引华商投资最佳城市和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等众多荣誉。晋城绿色宜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北方的雄浑大气,南方的精致典雅在这座城市进行了完美结合。漫步晋城街头,三步有绿,五步呈景,西秀园、百丽园、泽州公园、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等众多园林景观如梦如幻,让人恍若身临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纵贯市区的东、西两河治理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2年,在阿联酋阿爱恩市举行的第16届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中,我市从全球30个国家60多个城市和9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综合金奖,白马寺山森林公园获自然类单项金奖,我市还被大赛组委会评为国际花园城市景观改善类特别金奖,成为本届大赛唯一同时荣获三项金奖的城市,一顶金光灿灿的“国际花园城市”桂冠落户晋城。
——古城古堡,美丽乡村
晋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密度为全国之最。其中仅宋、金以前的木质结构建筑就有46座,占全国同时期同类遗存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早期古建筑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早期木结构建筑博物馆”。全市现存的古建筑有上万处,有北魏时期的造像塔,唐、五代时期的石塔,宋、金、元、明、清各代各种类型的建筑。全国最早的木结构古民居——元代姬氏民居、全国最早的古戏台——王报金代戏台、全国罕见的唐代垂腿彩塑大佛,都以不同的建筑形式或时代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与建筑艺术。这些文物古迹散落城乡如群星璀璨,会同沁河、丹河两岸的古城、古堡、古村落,成为晋城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和研究学者。
“采菊东蓠下,幽然见南山。”晋城市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适宜人们休闲放松的生活氛围。驻足留连于晋城的最美乡村,皇城、孤堆底、蔡节、洞头、凤凰、土岭、侯庄、东四义、锡崖沟...村村有特色,处处有美景。太行深处,曲径通幽。“中国十佳小康村”皇城村从偏居一隅的古村落,成功打造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侯家庄村是一片诗意挥洒之地,一个心灵休憩家园,一处淡然的所在,在这里,您将会收获一份悠然的心情;“世外桃源”洞头村是晋城市郊的一处“亲近自然生态,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的绝佳之所。这里因为习近平同志的亲临指导,正在成长为建设晋城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一面旗帜。
反躬自省,把握旅游发展脉络
面对如此优质的旅游优势,晋城这些年来的旅游业发展却相对而言不尽如人意。我们在体制、机制、人才、观念、政策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具体而言: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放眼全国,各地旅游业要取得快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配合。晋城旅游正进入“二次创业”的起步期,更需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在政策方面倾斜,需要资金方面增加投入。二是缺乏旅游人才支撑。旅游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根本保障。晋城目前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配置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科学体系,迫切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三是缺乏旅游资源整合。晋城旅游景区众多,景区内部以及景区之间旅游资源的整合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因此晋城亟需加强旅游资源整合,让全市旅游发展真正形成“一盘棋”,使旅游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精品化发展。尽快改变晋城旅游业散漫无序、粗放发展的局面,满足广大游客从“玩得着”到“玩得好”的需求转变,充分释放旅游行业在扩大就业再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全市各个县区均衡发展方面的巨大市场潜力。晋城旅游人需要在更新思想观念、加大旅游投入、整合推介营销、景区打造升级、创优服务理念等方面深入思考,破除“煤炭思维”、“内陆思维”,主动与时俱进、开拓市场、放大存量、激活增量,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晋城旅游事业发展的崛起之路。
一变:彻底改变用以往的“卖煤碳思维”,变“坐等旅游”的思维定势为“营销旅游”的商业模式。在目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大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过去时。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营销手段,让晋城旅游覆射周边、延伸全国、走向世界。要敢于革故、善于鼎新,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上打好组合拳。
两整:充分整合山水与人文两类旅游资源,树立“太行山公园”和“太行古堡”双品牌。
得地利之便,八百里太行美景的精华尽聚晋城。晋城有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奇石险峰的地质公园,有雄奇秀美的大峡谷,有风光旖旎的沁河湾;有年代久远的辉煌庙宇,有典雅精致的古代民居,有太行深处的古典庄园,有数百年前的沁河古堡。可以说,晋城的旅游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与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旅游无论在发展定位、品质、档次规模以及发展空间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我市优良的旅游资源禀赋是不相符的。晋城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一定要善加利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形成乘数效应,做出精品,树立品牌,打造大景观、实施大管理、发展大旅游。建议由市政府主导,旅游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打造山水与人文两大系列旅游精品。一是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应以王莽岭景区为龙头,整合全市沿太行山脉的黄围、武家湾、凤凰欢乐谷等山岳类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打造以自然山水为特色的南太行风光旅游精品,树立“太行山公园”品牌。二是历史人文类旅游资源,应以皇城相府景区为龙头,在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为突破口,整合沿沁河流域古城堡群的郭峪、海会寺、天官王府、湘峪、柳氏民居等古堡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打造以厚重历史人文为特色的沁河古堡群旅游精品,树立“太行古堡”品牌。通过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两大系列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爱好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在资源整合工作上,我们要发挥好后发优势,充分吸取和借鉴周边地市如新乡市、焦作市、长治市的成功经验,设立旅游开发区和管理委员会,成立旅游集团,以大力度推动大整合。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太行山公园”做成上市公司;用五到八年的时间把“太行古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突破:战略、观念、体制机制
战略先导,晋城旅游要想实现大发展,首先要实现战略突破。
晋城的旅游战略目标应纳入全市“一争三快两率先”发展战略,纳入“经济强市、文化立市”战略体系,定位于:“旅游兴市”;战略路径应选择:“旅游产业聚集区A+B+C模式战略”。A是吸引中心,B是利润中心,C是文化中心。
A+B+C模式典型的例子是西安曲江。2003年7月,西安市政府组建了曲江新区,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占地16平方公里,由常务副市长任主任。“让城市更有文化,让文化更有价值”,以文化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曲江新区成立之初就奠定了“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战略,历经十年的发展,走出一条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国打出了响亮的“曲江名片”。为鼓励文化企业入区和文化产业发展,曲江新区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打造文化产业孵化平台,推出了“文化资金+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文化招商组合扶持政策,设立文化基金和融资基金两大基金体系,引进文化企业数达1800多家,总注册资本突破360亿元,从业人数3万余人,形成了以旅游为龙头,覆盖会展、影视、演艺、出版等20个门类的全文化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之一。
西安曲江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发展旅游方面充分兼顾了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经济效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文化+旅游+城市价值”的曲江模式闻名全国。在公益性方面,曲江对文物保护高度重视,先后投入巨资建设了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对公众免费开放。在产业发展方面,西安曲江已建立了包括文化旅游、影视投资、文化演艺、出版传媒、数字文化、国际会展、文化创意和文化体育休闲等八大文化产业体系,呈现出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国际化的良好态势,迅速跃升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通过“曲江模式”,西安实现了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共赢。西安市的经验作法,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即: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为民谋利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根本出发点;依靠资本运作是破解文化产业资金难题的基本手段;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动力;政府扶持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
同样,杭州西湖在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性方面也找到了完美平衡。实施西湖免费开放可谓名利双收,即“挣了票子,有了面子”。“免费”已成了杭州旅游业的一个品牌。西湖免费也引来了社会的一声声喝彩,人们为“西湖免票”叫好,不仅在于免票本身,更在于免票背后的公共管理与商业思维。虽然西湖免票让当地每年减少了上千万的门票收入,但是,由于免费开放带来的游客量,却加速带动了当地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发展,从而为杭州带来了上亿元的经济利益。西湖著名的“241算法”,意思是只要每个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杭州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杭州放弃了只占游客支出很小部分的门票,让游客将钱更愉快地花在住宿、吃饭、购物、娱乐等方面,使杭州的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
晋城要做的,就是复制这种模式,建立自己的旅游产业聚集区,成立晋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旅游市场扩张——旅游服务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企业集聚——市场扩张”的良性循环积累效应,从而有效地提升晋城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体现出集群经济所具有的规模优势。
观念引领,晋城旅游要想实现大发展,还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实现观念突破。
为进一步提振国内旅游产业,近年来旅游业在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频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等重磅利好密集出台。国家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眼光审视旅游。旅游不能自我边缘化,而是要融入中心、纳入主流、强势引领,力求服务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推动国际化,拉动新农村,拿出足够的魄力,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大旅游,迎接旅游发展的春天。
旅游部门在旅游发展上,首要的一点是自身定位一定要准,一定要找准差异性,找到唯一性,然后是面向全国做足宣传,让这个定位深入人心,并逐渐被广泛认可。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中国最美乡村(骛源)等等这些宣传口号都是通过将自己定位为全国唯一,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逐渐被全国旅游者普遍认可。返观晋城的口号“神奇太行·经典晋城”和“晋善晋美·尽在晋城”,这是在区域和一省争第一。当然这两个口号现在也被各界普遍接受。但是与上述城市的宣传口号相比,我们还是显得不够大气,自己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区域和省份品牌。所以如何更准确的宣传定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旅游法》的出台,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国内“三公”经费的压缩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一个从封闭到开放带来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旅游市场的去公款化已经成为常态。但同时,一些新的发展特点、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推动力量。一是大众化的旅游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在城乡居民出游率不断增长的同时,旅游消费的结构和消费特征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与公务旅游消费下降相对应的是,居民的自驾、观光、度假旅游持续增长,老年旅游、青少年旅游、家庭出游快速增长。旅游市场散客化正在引发市场结构的深度调整,推动了旅行社经营模式的深度变化。二是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海岛旅游、海洋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医疗旅游、探险旅游、自驾车旅游、房车旅游、科技旅游、在线旅游等新产品和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推动旅游业上档升级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三是旅游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在市场一体化的带动下,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不断创造新领域,形成新业态,带动了更多的生产和生活元素在更大范围内加快流动。旅游已经深深融入生产结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之中,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大潮流中,旅游产业等绿色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与社会、文化和科技日益融合,成为一个地方公认的软实力组成部分。四是旅游业正在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意见》中关于“加大财政金融扶持”、“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等内容将进一步牵动和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旅游的神经和热情。
改革推动,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制度创新要活力,晋城旅游要想实现大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
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西安曲江的经验。在体制改革的探索中,西安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走创新之路。市政府把城市划分为几个具有相对“经营自主权”的片区,授予它们较大的权限,发挥其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重点突破。如曲江新区便获得了类似“拥有市级管理权限”的优惠政策。于是,曲江新区的管委会主任具备了行政、经营等多种手段,拥有制度、土地和资本等各种资源,可以将一个片区整合起来,像管理和开发一个完整的城市那样去做事。在这种情形下,人口资源、文化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土地资源可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曲江,其带头人既是市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又是新区管委会的决策者,同时也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就此,“曲江”这个组织具有了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种组织属性。
曲江新区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体制和机制的组织支撑,这个模式就是文化产业示范区的GNPO(Government Non ProfitOrganization,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模式。曲江新区最本质的组织特性有三个:其一,从使命角度看,承担政府责任,如城市建设、改善民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二,从手段上讲,行使事业单位职能,依靠综合性的社会手段,解决文化产业中的很多问题,如文物与遗址保护、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其三,从方法上讲,实行企业化运作,推行企业化管理。这种“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三合一体制的运行模式,曲江人称之为“骡论”,即非驴非马。就是这种常人眼中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机制,极大地适应了曲江生产力的发展,让曲江经济文化迸发出活力。
建设晋城自己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关键在于体制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对园区进行管理运营,政府把政策给足,园区把市场用够。具体讲:一是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晋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在政策方面,赋予园区灵活用人权、相应事权和相应财权,将土地、规划、城建、城管等部门管理职能交给园区,而社会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合理划分园区与所在行政区域政府之间的税收分成。在土地方面,采取特事特办的非常之举,将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交给园区经营,做文化旅游的建设用地。二是赋予并整合全市优质旅游资产,组建晋城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规划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体系。三是打造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成立文化产业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引入城市发展基金,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四是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大产业扶持资金,制订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入园区,成立专门的服务保障机构。五是组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专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政策格局,自上而下,充分授权、分权。让政府组织形态和企业家精神完善结合,释放巨大活力,把晋城旅游打造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引擎,使旅游真正成为晋城的后发支柱产业。
六结合:
一是吸引低端与留住高端
长期以来,晋城旅游主要是靠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在发展,这种模式曾经为晋城旅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如今,为游客提供“到此一游”的观光游线路产品在全国渐成泛滥之势,随着游客出游次数的增加和出游品味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游渐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男女通吃、老幼咸宜”的拉练式旅游线路越来越难以撬动消费者的荷包。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精耕细作观光游这片“红海”市场,虽然市场竞争环境仍然比较严峻,但是它的整个市场需求购买力的密度是比较高的。晋城旅游可以在这块市场,通过提供可靠的品质服务,为游客提供充分的便利性,进一步巩固传统的观光游产品市场。另一方面,最近几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和细分,高端旅游产品逐渐兴起并为人们所熟悉与接受。这种旅游伴随着高品质的休闲、健康、美食、运动、文化等极具鲜明个性的旅游活动,为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所接受。这块市场就是晋城旅游需要全力争取的“蓝海”市场。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推出度假游、修学游、科普游、休闲游等私属定制的高端旅游线路产品,在产品的“量身定制”和“不可替代”上多下工夫,多想办法。
二是扮靓前庭与装点后院
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争先发展,竞逐中原”战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晋城旅游要争做排头兵,就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抓住中原地区的龙头郑州市扮靓“前庭”的机遇,把晋城打造为中原地区的“后院”,装点成中原郑州的“后花园”,成为广大中原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郑州不仅是河南省会,更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可谓“人气之都”、“中原通衢”。其人口、文化、物流、资金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晋城是中部地区精致秀美的生态宜居之城,与郑州市有着地理位置上的比较优势和自然景观上的差别优势,我们要以差异化战略在中原经济区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我们要把晋城定位成中原经济区精致的“后院”和“后花园”,努力为广大中原经济区的人民提供“国际花园城市”的高品质城市和乡村环境。这些年,我们的“两河”治理工程和东、南出入口绿化工程、煤层气利用工程均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殊荣,是山西省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多的城市,足见晋城“宜居、宜游”的特质。我们可以为广大中原经济区的人民展现八百里太行山最精华的自然山水风光,如太行云顶王莽岭、百里画廊蟒河、赏月名山珏山、户外天堂凤凰欢乐谷,让中原人民和全国游客置身其中,尽情享受生态氧吧的舒适;我们可以为广大中原经济区的人民展示华北最大的“地上历史博物馆”,走进华夏第一大帝炎帝陵、走进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战役长平之战遗址、走进隋唐佛都青莲寺、围棋发源地棋子山、走进中国北方第一官宦巨族之宅皇城相府、走进沁河、丹河流域灿若群星的古城、古堡、古村落,真正让中原人民和全国游客感悟悠久华夏文明的深遂与厚重。
三是城市观光与乡村旅游
晋城要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在抓好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城市观光游和乡村旅游同样大有可为。我们拥有的“国际花园城市”就是一张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名片,是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晋城市区各富特色的泽州公园、吴王山公园、玉龙潭公园、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百丽园、西秀园、儿童公园、赵树理文化园、展览馆、博物馆等城市公共休闲设施,阳城县“一城八园”绿道相连等,最适合推出自行车低碳城市游。同时,我市的乡村旅游也已初具规模,陵川县“天然氧吧”、“清凉圣境”,全市悄然兴起“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等,也将成为晋城旅游一个新的增长亮点。城区仕帝农业观光园、司徒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阳城皇城村、高平天润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各具特色,这些对于生活节奏紧张、环境压力巨大的都市人无疑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因而我市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作为今后主推的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向外推广。
四是保持特色与创造品牌
对于身处巨大社会变革时代的当代人来说,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同样忍受着现代化进程的“侵袭”带来的文化流失和环境变迁。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全国多数城市建设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因对发展速度的过分偏执,片面追求GDP增长,进而追求“肤浅的现代化”,导致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城市面貌模糊,城市记忆缺失,都市人对高楼大厦的审美疲劳,也直接导致了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民居、古建筑的重新关注与审视。我们所要做的,是要紧紧把握和发挥晋城特有的地理、历史和人文底蕴,把传统与现代化尽可能的融合在一种平和、舒缓、温情、雅致的状态中,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每一位来到晋城的游客都能够体会到晋城这座城市的古朴与时尚、厚重与经典、过往与变迁交融的独特城市风味。这才是旅游的真正目的。放眼全国旅游市场,客源的竞争己成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已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品牌是每个旅游城市的王牌,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发挥出王牌的拉动效应,需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以与众不同、独有唯一的品牌特色吸引游客。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审美、文化体验的过程。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光靠山水秀美是不够的,如果不注重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整理、挖掘、保护和弘扬,旅游品牌的生命力将不会持久。晋城旅游要找准旅游发展思路,就要以文化为引领、以山水为基础、以历史为脉络,打好“山水”、“文化”和“历史”这三张牌,让每一个景区景点都有一段经典的故事,让广大游客既养眼又养心、既怡情又怡性、既求美又求知,这是打造我市旅游升级版的迫切需要。要本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龙头、转型升级的原则,以建设重点项目、打造精品线路、优化发展环境、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为重点,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打造“太行山公园”和“太行古堡”这两张晋城旅游的全国品牌。
五是市场管理与创优环境
《旅游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旅游部门来说,这就要求我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彻底扭转过去在管理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旅游管理和服务都还比较粗放的局面,苦练内功,创优环境,靠优质的服务赢得海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美誉度。一是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要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探索旅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等发展模式,探索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调动多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向晋城聚集。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特许经营、租赁承包等形式,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有实力的投资商参与晋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营,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鼓励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各种经济成份、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市场主体,从根本上缓解晋城旅游项目建设发展资金瓶颈问题,推动晋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二是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通过实施“行政效能提速”、“绿色通道”和“阳光作业”三大工程,在旅游发展上优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实行阳光政务,做到不让投资者在自己门前受到冷落,不让项目在自己手中被耽搁,不让经济发展速度在我这里延误,不让晋城形象在我这里受损,使行政审批成为亲商、优商的最佳平台。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重引导不越位,善管理不错位,抓服务不缺位,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开,真正让市场主导、由市场来做。三是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有权须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必追究。强化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运行规则,切实维护开放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四是营造开放繁荣的市场环境。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促进市场各要素实现最优配置、自由流动和充分有序竞争。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市场门槛,放宽准入条件,扶持、引导企业、社会、个人和其它各类经济组织参与旅游产业开发,营造“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良好氛围,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使旅游服务业真正成为晋城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只有把市场监管和创优环境的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才能把晋城旅游的总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到新水平。
六是硬件打造与软件提质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此后,这句名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常被用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实这句话对于抓旅游业同样适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个案例是,去年三亚“宰客门”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结果让海南的旅游业很受伤。海南的环境和硬件设施堪称国际一流,所以才敢打出国际化旅游的品牌,结果只曝出一个“宰客门”就让多年来精心打造的品牌暗淡无光。晋城旅游也犯这样的通病。旅游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只注重硬件投入,不重视软件建设,结果旅游品牌的打造事倍功半。历年来我市仅煤炭企业投资旅游景区、酒店约为40亿元。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接待硬件确实不软、并且很硬,而软件也真的不硬、确实太软。就拿景区窗口服务这一块,从我们各景区检票工作人员身上就可知,他们脸上永远的严肃,永远的不露一丝笑容,他们高度警惕,象过去民兵营长见四类分子一样,把游客当作贼防。服务上讲“100-1=0”,所以说我们在软环境上确实太多需要加强。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开展“讲道德、比技能、强服务”为主题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定期举行饭店餐饮服务、导游解说、乡村旅游、旅游执法、统计信息等各类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等级考试、技能鉴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升旅游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让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从素质到技能,从思想观念到服务意识有质的提高和飞跃。在硬件方面,我们要重点加强中、小交通网的通行能力,解决好制约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改变旅游高峰游客“进不去、转不开、出不来”的局面。近期,重点是将山里泉景区与207国道连接线、羊头山景区与炎帝陵景区连接线、皇城相府景区-海会寺景区-天官王府景区环行线、凤凰欢乐谷景区与陵修路连接线、历山景区与柳氏民居景区连接线、湘峪古堡景区至端润一级路(武安桥)连接线等6条旅游公路列为今年我市旅游公路建设的重点项目。
面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晋城旅游正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旅游是一项综合产业,仅靠旅游部门一家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坚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社会共建共享旅游发展格局,才能把晋城旅游真正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唯此,才会真正让旅游业拉开“旅游兴市”的大幕,奏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序曲,激扬“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大合唱,融入“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主旋律,形成以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文章评论
Donhaydu
大师之作,非那些御用文人所能及!
游者
大手笔啊。
游者
服得不行
YOU你ZU矣
[em]e179[/em]
柔雪
[em]e1000058[/em]
老愚
哥,大手笔
江湖独行侠
市长不见得写出此文。岗位有限,先当宣传部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