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强其人

散文天地

                            1.伟强印象

初识张伟强,是在朋友介绍下前去参观慈周寨乡前柿园村的伟强钢木门业和高效农业生态园。

路上正好由伟强一路陪同。当看到伟强第一眼,我就觉得我们之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不疏远感。这种感觉,也许是源于他身上那种“见面熟”的大咧咧性格,也许是因为这之前我们就真的在哪里见过面。据伟强自己讲,他原来的钢木门业分厂厂址,就在与我家大西关小院儿一墙之隔的制杆厂内。而且,与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创业的艰辛与坎坷,似乎在伟强的身上或言谈举止里留下了超出他实际年龄印痕,但事实上,他当时的实际年龄才刚刚39岁。据伟强自己讲,他初中没毕业,16岁便辍学拜师学艺了,学的是焊接技术。他18岁开始独自创业,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钢木门业厂。从他开始创业,到我们见到他时,他已是一位有着21年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了。这一点,也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从伟强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胆大而不鲁莽、自信而不自负、敢干而不盲目、健谈而不张狂的血性男儿。尤其是他致富不忘家乡人、一人富带动大家富的做法,感动了父老乡亲,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年纪轻轻就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在车上,他还给我们谈了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长远计划呢。他的长远计划就是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促进高效农业发展,种好大棚蔬菜,巩固并扩大蔬菜批发市场,又要充分利用劳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给更多农民提供更多本地就业的机会。

还没走进前柿园村,我们就远远地望见一片用彩钢瓦搭建而成的建筑和黑压压的人群。伟强说,那里就是他们村的蔬菜批发基地,从那里,每天都有大批的蔬菜被运往全国各地。在伟强提醒下,我们把目光转向村子周围,果然看到了许多蔬菜大棚围绕在村子的四周。我们去的时间是阳历6月底,大棚西瓜早已抽秧,小西红柿正在衰退,接替小西红柿的是大棚韭菜。这种高效农业,就是这样在一年当中有顺序地进行科学轮作的。

进村以后,我们直接去参观了“伟强门业有限公司”。厂子规模虽然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厂里除了制造各种钢木门外,主要生产各种类型的钢木门门花,门花主要销售到附近各大、小钢木门厂。厂里工人是从本村或附近村招来的,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工人们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有些工人日工作时数甚至达到十六个小时,日工资一般在四、五百元左右。他们的收入尽管不菲,可他们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也是我们这些公职人员所望尘莫及的,由此来看,我们似乎也就没有理由再去抱怨自己的工资太低了。特别是跟伟强等创业成功人士和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工人们相比,我也常常因为自己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而感到自惭形秽和无地自容啊!

伟强天生是一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从他的嘴里,我既没有听到他对自己创业艰辛的倾诉,也没有听到他怨天尤人的话语,这就是伟强给我的第一印象。

 

                   2.伟强的朋友观

在车上,伟强给他刚刚六年级毕业的儿子讲了一个有关交友的故事——

伟强说,有一位自以为了不起的年轻人,在父亲面前炫耀说:“我有朋友二十九个,你的朋友才两个半;我的朋友都是喝血朋友,你的朋友个个平平淡淡。”他父亲听了,就对儿子说:“你去杀一只鸡,把鸡血抹到衣服上,伪装做自己杀了人。然后你就去试试你那二十九个朋友和我的那位半个朋友,试过之后你再下结论。”儿子照着他父亲的话做了,结果他的二十九个朋友全都将他拒之家门之外,只有他父亲的那半个朋友将他收留。父亲的那半个朋友还对年轻人说:“你爹只有你一个独子,而我有两个儿子,我愿意叫我其中一个儿子穿上你的血衣替你顶罪。”

伟强的这个交友故事,让我想起了二战时期发生在德国的两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之一: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大肆屠杀犹太人。一位犹太人商业大亨因与德国政界上层交往甚密,所以低估了法西斯的凶残程度,没能及早逃亡。等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泥普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时候,他带领全家人举家潜逃为时已晚。不得已,这位大亨将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对他两个说:“眼下,只能靠你们两个去碰碰运气了。不过,我有两个我以为可以托付终身的政界朋友,你俩可以各自选择一个。一位是咱们家族多年来一直施恩于他的,一位是他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帮助咱们家族的。”大儿子听了,抢先占了第一位朋友。他认为,既然他们家族多年来施恩于他,他一定会出于感恩而回报他们。可结果,这位常年受惠于他们的朋友,不但没帮助大儿子,反而立即把他出卖给了党卫军,致使大儿子被党卫军逮捕枪杀。小儿子投靠的那位朋友恰恰相反,他冒着全家人被杀的危险,帮助小儿子逃离了德国。

故事之二:一个犹太家庭和一个日耳曼家庭。两个家庭比邻而居几十年,居然没有过任何来往,甚至平时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在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时候,那个日耳曼家庭竟然拿全家人的性命做赌注,将那个犹太家庭的全家人藏匿到自家的地下室里,管吃管喝长达数月之久,后来才找机会将他们全家人安全转移出境。

归纳以上三个故事,主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交友跟做事一样,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这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成为真正朋友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而大多数所谓的朋友,不过就是人生的点缀而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充满人生智慧的话,确实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人文背景。像这样的道理,如果说得通俗一点的话,那就是“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第二,不到危难之时,真正的朋友很难辨识。有的人,表面看上去是朋友,关键时候可能连一般的人都不如,甚至还会落井下石;有的人,表面看上去不像是朋友,甚至连熟人都算不上,但关键时候却能以真正朋友的姿态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凡此种种,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从伟强给儿子讲的交友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伟强的朋友观。我们也相信,伟强就是那种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血性男儿,要不,年纪轻轻的他,事业就不会做得那么成功,也不会赢得村民的普遍信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伟强的朋友观,猛一听上去好像有道理,可仔细一琢磨,又觉得缺少点儿根基和有颇有点儿不妥。说它缺少点儿根基,是因为,他讲的那个故事,只不过是为说教而说教的目的十分明确的编织品而已;说它有颇有点儿不妥,是因为,他要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他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六年级才刚刚毕业的十来岁的儿子。这主要是因为,伟强所讲的交友故事里面,有模糊不清的概念,譬如,故事中父亲的那半个朋友,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就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去替人顶罪,这确实有点儿鲁莽和荒唐。因为,替朋友顶罪并不难,关键是你得搞清朋友究竟是犯了什么罪,该不该去替他顶罪。如果是犯了杀人越货的大罪,那就更不能轻易去顶罪了。再者,故事还有不合乎人之常情的地方,那就是,故事中的父亲于情于理都不该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去顶罪。因为,年轻人毕竟还有来日方长的生机盎然的美丽人生还没有获得圆满呢!

 

                     3.伟强父亲的一席话

晚饭是在厂里吃的,伟强的家就在厂里。晚饭很丰盛,饭菜都是地道的农家风味,很适合我们这些农家子弟的胃口。晚饭都是伟强的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做的,单凭这桌丰盛的晚宴,就可以看出大婶的能干和麻利。其实,我们的车刚一到家门口,大婶就迎接了出来。我第一眼看到大婶,跟第一眼看到伟强时一样,感觉就像亲戚邻居那样没有距离的亲热。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很正常,这不仅是因为大婶的思想乐观开朗和热情好客,也可能是跟我们这些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有关,所以来到伟强家里感觉就跟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就在我们一边聊天一边用餐的时候,伟强的爸爸从外边开着三马车回来了。大叔一下车就来和我们打招呼,还说下午给人家钢木门厂送门花去了。伟强的儿子一看爷爷回来了,高兴得赶紧给爷爷添筷儿拿凳子,乐得爷爷老小孩儿似地跟孙子笑闹了一番。看着他们祖孙三代之间和谐友好、热闹风趣的家庭关系,我们也感到由衷地羡慕和敬佩。伟强的爸爸一加入进来,晚餐的气氛就更加活跃了。这时,我不得不惊叹基因力量的伟大了,爷孙三代人竟是惊人相似的活泼与乐观。——跟他们爷儿仨坐在一张桌上吃饭,那绝对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你根本用不着拿捏自己!

聊天儿时,伟强告诉我们说,他爸妈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家里的这个厂子全靠他爸、妈替他打理和支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许是大叔、大婶有重任在肩,精神的力量让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相对要年轻一些,特别是大叔,身上仍有年轻人那种乐观与朝气。从大叔他侃侃而谈话语里,我们可以听得出他绝对是农村里那种有见识、有能力、有魄力、有地位的农民。闲谈中,伟强指着厂房后面的一片耕地,说:“现在你们还能看到这座厂房后面那座东倒西歪的彩钢瓦建筑架,那是我去年投入十五、六万资金新建的厂房,后来被镇土地办以乱占耕地的名义推到了。”接下来,伟强对干这件事还颇为自责、内疚了一番。大叔听了,也颇多感慨。他说:“我当时就劝伟强不要铺那么大的摊儿,他就是不听,结果半辆汽车搭进去了。”接下来,老人又提到了他的二儿子。他说:“俺家老二在武汉做切割海绵的生意,夫妻俩就租了一间屋子,一年就能净挣个四、五十万。”大叔的言谈之中,明显地透露出他反对年轻人好大喜功的做法。这时,我也乘机插话,故意问伟强是否知道一家钢木门企业。因为这家钢木门企业是我的一个同学跟他老家的几个兄弟合办的,投入了两千万元的无息贷款,规模很大,光工人就有一百多个。伟强听了,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最后又补充了一句:“我们圈内的这些厂家,谁都不愿意跟他们打交道。”话外的意思我已心领神会。其实,同学的这家钢木门厂在开业后不久,我就应邀前去参观过,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厂子办得有点儿过于张扬和炫耀。后来,我还听老家人说过,当他们的第一批三百万的无息贷款到位后,他们弟兄几个就每人更换了一辆价格不菲的轿车。像他们这种炫耀得近于癫狂的做法,决不是那种成就大事业的刚建、旷达与坦诚的胸怀。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倾向于认为,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要真正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规模大,占耕地多,消耗多,往往是得不偿失;规模小,倒是符合“船小好掉头”营利原则,而且,实际受益也不见得就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