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琴,为了孩子以后更优秀!(转)
学习类
有家长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一段时间以后,热乎劲过去了,练琴越来越不用心,进度也不理想。此时最让家长为难,如果放弃,半途而废太可惜;如果继续,又担心强迫孩子学,效果也不好。
专业的老师一定知道,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否则不可能最终把演奏和教学变成自己的职业。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坚持学下去的,学了一段不愿学是正常的。从老师的学生群体中可以统计出,孩子们自己提出“愿意学琴”的人数非常多,这和十年前相比,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也跟儿童的智商有关。
以世界上众多音乐家幼年时期所处的生存年代考察,大部分音乐家最早能在3岁时学琴,甚至很多是音乐世家,家境也比较富足,而且长辈决心培养儿子成为音乐家的信念。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促使儿童成材。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琴,或者满足孩子自身的要求送他来学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不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享誉全世界。所以当孩子不想继续的时候,父母会说:唉,不想学就别学了吧,反正咱们孩子将来也不想当音乐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废了。如果在这个前期条件基础上,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老师则建议:孩子不愿意学,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学琴是学业,就像孩子去上学、去完成作业一样。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没兴趣就学不好琴,不如不学。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是:别问孩子,问自己!从儿童早期教育学的角度看来,儿童的心理特征,自然是“来得容易去得快”,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尤其对玩感兴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生厌了。此时家长就应该认真对待,家长不管,孩子就学不好。
还有的家长觉得学琴就是文娱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是闲着没事时候的消遣。有这样想法的父母,也不会坚持督促孩子学琴。如果孩子对写作业没有兴趣怎么办?家长一定不会说“不想写就别写了”,大家会想尽方法让孩子完成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还要好。
综上统计,在这些方面,家长的办法其实是很多的,拿出同样的办法来对待孩子的学琴,就没有难题了。有句比喻说:“弹琴像是拍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欣赏自己拍的电影”,看电影自然是赏心悦目的事情,然而拍电影的过程又是极度乏味甚至痛苦的.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特别能够锻炼意志,学琴的孩子将来干什么成什么。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
家长们会这样想——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没兴趣怎么会学得好呢?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因此不愿意弹琴的多是正常现象。只要家长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学得好;相反,家长不管理孩子,而只是依靠孩子自己学习,就无法保证孩子的兴趣持续性发展。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没兴趣的孩子不比有兴趣的孩子学得差,有兴趣的孩子也不比没兴趣的孩子学得好,关键是用在学琴上的时间。或者干脆这样说,哭着练和笑着练,练出的效果没多大分别。
对于学习相对较紧张的孩子,每天需用多少时间练琴?多半依靠自己的毅力,还是家里的管教?
要用鼓励、引导、奖励,适当加入威严、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下去。“没兴趣学不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项学业,没兴趣就不可能学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孩子。
“天资”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我的孩子手指特别长,特别适合弹琴;也有父母为孩子的手不够大担心。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是——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我孩子的手够不够大?钢琴不是给世界上少数、极少数超大手预备的,钢琴不是给超音乐天才学的,钢琴是给千千万万人学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正常大小的手,都可以学,只不过手偏大一点儿,优越性更多一点儿罢了。长着正常大小的手的孩子也是占绝大多数。关于天资问题,并不否认,音乐天分高的人成了大音乐家。但这并不等于说普通的人就不能学钢琴。只要智商正常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能够正常学钢琴,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学琴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不是成什么“家”。
千万别把学琴当作享受
用两个比喻来形容学琴和弹琴:弹琴就像在车间里干活,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乏味、苦闷的工作,与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废,不如事先看清楚这一点,并有足够的信心(不是指孩子,而是指家长),不断督促孩子学成。
文章评论
哆啦C梦
【指纹锁商城网】
[em]e179[/em]
清流愚人
[em]e177[/em] 中秋节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