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与绚烂(上)

个人日记


                                        ——  漫谈张爱玲及其作品
        

                                                                          文—我本素士
 

                                                                                    

                        “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
                   崎岖 的成长期,  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
                  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
                  淡出。”  
                                                                                                   ———题记

 

图片
 


                             “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
                  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繁弦急管转 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这段对于我们人生进程的主观感受的最佳描绘,是张爱玲在《对照记》末尾
                   所发出的感叹,彼时她的生命已临近尾声,就快要“淡出”了。然而,在她诞辰九十周
                   年之际,又一轮“张爱玲热”在大中华地区勃然兴起,有人统计说,这是自上世纪八十
                  年代以来第五轮“张爱玲热”了。周期性的热病发作显然不是一件好事,也值得认真思
                  考,不过,仔细地阅读张爱玲的作品确实是我曾经有过的最大享受之一。

 

                       一九八六年(或一九八七年)的夏天,我偶尔在一本文学期刊——大概是《十
                  月》—目录上看到一篇署名为“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我大为诧异:世界冠军
                 也写小说吗? 因为当时中国的羽毛球女子单打世界冠军张爱玲的名气正如日中天,对
                 于体育迷来说,几乎无人不知。可是读罢了小说的前几段,我立刻觉得,无论如何一
                 个当代最大牌的体育明星也断然写不出这样光怪陆离充满异象的作品。我的兴趣立刻
                 大增,一口气读完了全篇,并且断定,这肯 定是一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大作家的作品。


 

                      张爱玲是谁呢?我开始查找一切能找到的她的作品,在大约半年之内,我读完
                 了当时出版 的几乎所有张爱玲的作品,也就是现在所能看到的大部分小说和散文。第
                  一次“看张” 的体验可 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惊艳。

 

                      九十年代初,张爱玲作品刚开始结集出版时,我就购买了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四
                 卷本《张 爱玲文集》,又完整地阅读一遍,再后来,《红楼梦魇》出版,又给我一个
                 惊喜。到九十年 代中后期,读到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中对钱钟书和张爱
                 玲小说评价之高达到惊人的程度。我虽然对此略有保留,但总的来说,夏先生的评价
                 是具有振聋发聩的重大意义的。这一次的阅读经验已经由“惊艳”转为“苍凉”。
 

                             最近,看了止庵主编的《张爱玲全集》,读到了张后期的大部分作品,总的感
                 觉是:余韵。

 

图片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张式比喻,此类妙笔生花的句子在张著中俯拾即是。


                              “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为了适应环境,她新生的肌肉深深地嵌入了生活的栅栏里,拔也拔不出。”
                     (《沉香屑第一炉香》)
 

                       “正在这当口,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
                     子,啪地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里面了。”(《倾城之恋》)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
                    上 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金锁记》)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女售票员,端坐在她那小神龛里,身后照射着橙黄的光,也是现代人供奉
                    的一尊小小的神祗,可是男女的事大约是不管的。”
 

                      “汽车把鼻子贴着地慢慢地一部一部开过来,车缝里另有许多人与轮子神出鬼
               没,惊天动地呐喊着,简直等于生死存亡的战斗,惨厉到滑稽的程度。”(《多少恨》)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
                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满地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连环套》)
 

                    “她丈夫像牛仔表演捉小牛,用麻绳套住重物,挣扎得在地板上满地滚。”(
              《重访边城》)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留情》)
 

                     “各人都觉得后天的婚礼中自己是最吃重的脚色,对于二乔四美,玉清是银幕
                  上最后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而她们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
 

                      “玉清的脸光整坦荡,像一张新铺好的床;加上了忧愁的重压,就像有人一屁
                  股在床上坐下了。” (《鸿鸾禧》)
 

                      “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
                   不是写实派 的作风,看上去不大象个女人而象一缕诗魂。”(《更衣记》)
 

                       “薛平贵致力于他的事业十八年,泰然地将他的夫人搁在寒窑里象冰箱里的一
                    尾鱼。(《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下起雨来了,毛毛雨,有一下没一下地舔着这世界。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好像是《红楼梦》那样一部大书就要完了的时候,重到‘太虚幻境’。”(《异乡记》
                    第十一章)
 

                        “独轮车一步一扭,像个小脚妇人似的,扶墙摸壁在那奇丽的山水之间走了
                    一整天。”(《异乡记》第十三章)
 

                         “这张脸好像写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张爱玲语录》)

 

图片
 

 

                         《谈音乐》中关于交响乐的比喻最妙:“所以交响乐常有这个毛病:格律的
                     成分过多。为 什么隔一阵子就要来这么一套?——乐队突然紧张起来,埋头咬牙,
                    进入决战最后阶段, 一鼓作气,再鼓三鼓,立志要把全场听众扫数肃清铲除消灭。”
                    “交响乐的攻势是慢慢来的, 需要不少的时间吧大喇叭小喇叭钢琴凡哑林一一安排
                     布置,四下里埋伏起来,此起彼应,这样有计划的阴谋我害怕。”


 

                         把交响乐形容为“有计划的阴谋”,是我见过的最匪夷所思的神来之笔,这样
                      的妙喻在 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有时,作家用一种小幽默的语调写的我们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内容会让我们
                   看了以后哑然失笑:
“现在通称为‘前额’,仿佛还有个‘后额’,不知道长在哪里。英文
                   ‘额’字是forehead(前-头,即头的前部),想必有人误译为‘前额’,从此沿用,甚至
                   有作家称胸为‘前胸’。”(《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


 

                        还有几乎成为当代流行语的那个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我的天才梦》)张爱玲写出这个石破天惊的句子时,只有十八岁。
 

 

                        “苍凉”和“凄寂”是张爱玲小说的主要着眼点,“苍凉”尤其是作者爱用的一个
                    词汇。每当作者描写到情节紧凑,人物纷呈时,就会突然冒出对于人生和生命的苍
                    凉感和凄寂感。举一 段《洋人看京戏及其他》里的话吧:

 

                        “不知道人家看了《空城计》是否也象我似的只想掉眼泪。为老军们绝对信仰
                     着的诸葛亮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完人。在这里,他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
                    岗的自在生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恩的回忆,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
                    争天下,他也背地里觉得 不值得么?锣鼓喧天中,略有点凄寂的况味。”
 



图片 
 
 

                          张爱玲在《 惘然记·序》中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这句话道出了张爱玲小说和散文中上述特点的根
                   本原因。钱钟书《谈艺录》中曾详细解读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尤其对最后这两句
                    感慨遥深,并且引用英国诗人拜伦的话加以参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前尘回首,怅触万端,顾当年
                    行乐之时, 即已觉世事无常,抟沙转烛,黯然于好梦易醒,盛筵必散。登场而预
                   有下场之感,热闹中早含萧索矣。……拜伦深会此情,尝曰:“入世俗务,交游酬
                    应,男女爱悦,图营势位,至贪婪财货,人生百为,于兴最高、心最欢时,辄微
                   觉乐趣中杂以疑虑与忧伤,其故何耶。” …… 不啻为“当时已惘然”作笺矣。


 

                      现在我们知道,张爱玲是第一流的小说家,而钱钟书则是第一流的学者。

                      “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公寓生活记趣》)你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
                  个年仅二十二岁的女子对生命的最深刻的哲理概括之一。

 

                      张爱玲有一种特殊的表达能力,就是能将冰火不容的两种特质同时展现出来,
                 既能让你感受到她的洞察力和想象力的极端深入以及她本人的优雅超越的贵族气质,
                 又能用极端通俗甚至有意达到粗俗的笔致和词汇来表现角色的精神与灵魂的平凡和
                 猥琐。在思考的最深处突然回复平凡,就好比在美丽的山巅之上饱览秀色时突然被
                 人一脚踹下山崖,直摔到深谷的草丛泥淖中。让我们来看看《倾城之恋》临近末尾
                 的一段: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
                   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
                   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
                   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待续)


 

图片







 

 

文章评论

独醉清秋

真是一篇好文章,拜读了![em]e183[/em][em]e163[/em]

紫薇

欣赏才女的美文,深刻!神来之笔![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