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何没有国学热

个人日记

 
台湾为何没有国学热


来源:晶报  

朱建民:

台湾的国学教育分散于文史哲三科之中。我是1970年进入大学本科的,读的是哲学专业。第一堂课,老师就讲哲学系上的课是中国哲学、西洋哲学和印度哲学,但是,也要求我们修读中文系关于义理词章考据的课程,要修读历史系的课程,因为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我们在读本科的时候,上述的课程都要去听。我记得在中文系上课的时候十分辛苦,要句读清人校正的十三经注疏,以此作为交给老师的作业,用原子笔画圈,表示读完。后来我回去看当年句读的十三经注疏,做的笔记已经模糊,一些书页已经发黑,可见当时还是下了一些工夫的。所以台湾的国学教育分散在文史哲三个专业之中。而在这样的培养之下,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学生也都讲儒学,可以寻求的资源就会更多。这个情况与大陆不同。

台湾的国学,在清朝时期和大陆差不了多少。因为它强调儒学,尤其是朱子学。所以这些包括在科举制度中,跟所谓的书坊、私塾教育体制相关。台湾不大,但是书坊和私塾遍布各地,大约有一千多所,年轻学子在那里读“四书五经”。在日本占据台湾的半个世纪之中,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一开始,日本政府想用儒学来跟台湾的知识分子套交情,除了日本的小学之外,它也允许书坊和私塾存在。书坊和私塾都讲“四书五经”,日本小学课程设置汉文课,也讲“四书”,而民间私塾的老师往往讲得更好。到了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过程中,对台湾儒学的接纳开始出现波动。另外就是台湾佛教从清朝时期开始兴起,即斋教,又称一贯道,同时尊重老子、佛陀和孔子。所以在民间佛教组织中也讲“四书五经”,只是讲法会有不同。从清朝到日本占据期间,国学中“四书五经”脉络的传承从未断绝过。
 

1950年后,官方有意识加强“四书五经”教育,尤其是“四书”,这当然有政治上的考量。我们那时要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孙中山蒋中正”,是要填空的。蒋介石为了强调他的正统,成立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推动“四书”教育,当时陈立夫也成立了孔孟学会。然后在中学的时候,在古文课和中国文化基本教程课中,学习大量古文和“四书”。高考也要考,所以当时高中读的时候很不情愿,为了考试硬背,考完就丢掉。但是在中学读书时,它们已经产生了影响。对当时的中学生后来的人生和事业影响都很大。考试和读书看似在勉强学生,但它不知不觉中发挥着影响。另外,民间也兴起自主性的解读,这些课程在台湾的大多数中学都还存在,台湾160多所大学,八成以上都有中国文学系。技术学校中称之为应用中文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