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年俗

个人日记

熬糖(晒冻米)
童年记忆中进入冬季后,农事已毕,政府会组织开沟挖渠或学习社会主义新规范。即便再忙,主妇们也会挤出时间备办一些年用吃食。一则是让孩子们解馋,再则也是开春农忙时充饥的干粮。
冬至前后,各家已开始作加工炒米、熬制麦芽糖的准备工作:将米或谷洗净浸泡一下(不同原料制出的成品风味各异),然后蒸至四五分熟,再出笼晾晒,称为冻米或冻谷。每天太阳刚露出头,各家门前就搭好晒台,垫上床单等晾晒冻米。一同晾晒的还有同时磨制的红薯片、汤圆粉等。汤圆粉是糯米浸泡后磨细滤干,再晒得干透后储存。磨汤圆粉得看好天气,如遇连续阴雨天,磨好的汤圆会因无法及时风干而变色变味。
晾晒的过程中,防鸡防鸟的啄食自然成了老人的专利,有时一个老人会照看邻里几家的晒台,或邻近几家的晒台搭在一块儿便于照看。
有时小孩也会帮忙照看。记得叔父为了让我们几个小屁孩安心照看晒台,将鼠夹放上饵料置于离晒台不远的矮墙上,被驱逐的鸟雀偶尔会停歇在瓦片上啄食,不幸成了俘虏,一天下来,真还捕住了十来只麻雀、白头翁之类的鸟。
十天半月的光景,冻米晒干后便得准备生麦芽熬糖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