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窑洞情缘

个人日记

 计划中的陕北之行开始了,3年前的一次缘分,让我又来到靖边小河乡,见到了亲爱的婆姨,珍重地参加婆姨家小儿子的婚礼,当一名摄影师,本想着正好看看陕北农村的婚礼是什么样的,没想到现在的靖边农村已经很城市化了,婚礼的流水席在有暖气的帐篷里举办,有专门的厨房大篷车,除了这些,已经看不出和城市有什么区别了,很感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婚礼忙了几天后,我拉着婆姨带我又去了三年前拍过的那几家窑洞人家,最想拍的老两口只拍到了大爷和另一个邻居大爷,听说大妈身体已经不行了,我们就没进去。婚礼上见到了上次拍过的侯妈,侯妈不善言语,但一直笑咪咪地拉着我的手,可能是熟悉了,她们聊着聊着就忘了我的存在,让我拍到了一组很自然的拉话镜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西柳林的姚大师知道我要来,帮我联系了当地的摄影师,然后亲自到绥德接上我,就像一场接力,婆姨和儿子把我送到绥德,然后交到姚大师手里,他和几位摄友接上我后
说去看看党氏庄院,我心里嘀咕会不会是那种圈起来保护的老宅子,来了以后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大部分院子没人住了,个别的院子里还有人家,没有人气的院子看上去格外落败萧条,在这里还认识了一个东西:棒槌!庄园的排水系统非常科学,很佩服那时人的心思缜密,当官人家的门口有插旗杆的石台,今天明白了过去为什么把长工佣人都叫下人,他们住的屋子位于主人家的下方,在依山而建的屋子里,主人是踩在下人房子头顶的。转过一个窄窄的巷子,突然发现一群老人倚墙或坐或卧,晒着太阳,很惬意的模样,实在没想到如今还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感觉像在看一副老照片,以前只在一些老照片老镜头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想起一句俗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如今在山里只能看到绥德老汉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想必每个人都在课本上或是书里看到过这句话:寂静的小山村,在黄山厚土间的贺家山村,完美的诠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寂静到远处山路上有脚步声都能听的清清楚楚,山这搭放炮山那搭响,回音很长很长,邻家接电话的拉话儿就像在身旁,鸡鸣狗叫都鲜有听到,莫非是它们也不愿打破山村的寂静,叫的时候都压低了嗓门。这几天算热闹的,村里有个老人去世,来了好多人和车,特别是多了很多年轻人的面孔,这在平时是鲜见的,陕北差不多都这样了,年轻人出去了,只有放寒暑假时有小孩子出现,过年时节村子里才会热闹起来,山村里为数不多的老人守在家里,守在他们割舍不掉的窑洞里。
绥德大多是石窑洞,遍地可见的石头和石板成就了绥德人的智慧,沟壑两边零散分布着住人的石窑洞和放杂物晾枣儿的石头房房,曲折蜿蜒的小路连接着窑洞人家的来往走动。靖边是胶泥土层,可以直接掏出窑洞住人,那叫土窑洞儿,但遇上连雨天容易塌窑,还有个千年不变的规律,土窑必须有人住才行,不住的话放上几年就会塌,我实在想不出这是什么原因,绥德不同,掏出土窑后,砌上石头,据说石头之间是卯在一起的,石窑洞很结实,就是不住人也不会坏掉,还有个别人家盖的是砖窑洞,和石窑洞的原理差不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贺老师今年60岁了,他在山里当了30多年老师,如果他自己不说根本看不出他是个老师,但是说起话来能感觉出他和普通山民的区别,他说,这个村里三代人都是他的学生,一个多么令他骄傲的成就,村里的学校撤了以后,他闲赋在家几年了,因为眼睛不好看不清手机上的字,我给他念了一段对这个村子对窑洞和对他的描述,让他听听我的描述和概念有没有错误,他边听边使劲点头肯定,最后竟眼泛泪花,让我觉得有些惶恐,也让我们有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谈话,在这个过程中他又擦了三次眼泪,连婆姨都看不下去了,连连问他是不是喝酒了,谈话内容深深触动了贺老师内心深处的苦楚,听出了他对人生境地的不甘和无奈,因为家庭成分是富农,他的人生到了十一岁时被彻底改变,父母被批斗,他被同学们边缘化,在学校他的成绩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没有资格继续求学,也没有资格考取城里的工作,凡是向上的机会都与他无关,无奈中,十五岁初中毕业他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他说,如果不是文革,他该是城里人,而且会很不错,比他差的同学有做县长的,还有比这更高的,他却被命运带到了山村里,回顾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他说可以用拼命来形容,一是觉得不管收入多低,总是可以接济家里的生活,二是为了后代,可以好好教他们读书,让他们走出山里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从此,他成为一个半农民半教师的人,农民一天所干的农活,他要在教完课之后完成,要做到这些,除了拼命没别的办法,婆姨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按时间把饭做好,他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地里、学校、吃饭、家里批改作业,时间精确到分钟,他记得很清楚第一年全年拿到100元的工分,拿了十年左右工分,后来改为每月几十元工资,前后有二十几个老师都走了,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其中的委屈和不易难以言表,再后来政策好起来,他被转为公办教师,如今加上各种补助能拿到五千元的工资,终于熬出了头。没有看到他在讲台上的风采,但是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称职的农民,一个心灵手巧的农民,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一个喜欢文学,爱思考爱动脑筋的农民。有一个屋里全部放着筐子,大小不一,全都是贺老师自己编的,三个晾房也是他用槐树条编的,他说今年枣没收上,往年的话这些筐筐都不够用,屋里屋外,院里院外,处处透露出他的灵巧和智慧,细心和勤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人是贺老师的老丈人,八十五岁了,儿子外出打工,两口子把老人接过来住,眼睛和耳朵不好使了,但胃口很好,每顿能吃一大碗米饭,饭量绝对比我大,真是好福气,太阳出来的日子,老人就坐在外面晒着太阳发呆,我在想,人这辈子发呆时间最多的日子应该是老了以后,老人很贤惠,看到我就问我吃了没有,拉我去看枣,让我吃枣,拉我去看果子,让我吃果子,就为听懂这两个东西,费了很大劲儿,浓重的绥德话我还是听不太懂,当地人叫害不哈,他说的我害不哈,我说的他害不哈,好痛苦,最后的结果就是他回到窑洞神哈了(躺下),我继续瞎转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贺老师的婆姨,我跟她接触最多,带着我去几家转,大部分的时候听不懂她的绥德话,基本靠猜,从家里的一尘不染就能看出她非常爱干净,院门外家门外炕上都有个小笤帚,贺老师编的,专门扫灰的,连黄萝卜进家门前都要把土扫干净,婆姨一字不识,但能从他俩的互动中感受到相濡以沫,贺老师非常赞赏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虽然有磕磕碰碰,但从来没有动过手,58岁了,腿疼,去山坡上的窑窑里取了一筐黄萝卜,很重,但不让我帮手,说山路两个人不好走,也不让我换,说我拿不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家土窑洞,老人说这窑洞快不行哩,往下掉土哩,这个院子原来住着掌柜的三个兄弟,二个已经么哩,现在就剩我们一家哩,三个女子都嫁去了外地,就剩我和掌柜的两个人哩,还有一只羊,快要下羔哩,还有几只鸡,再就是这个狗哩,对着狗说:你再不叫奥,这是亲戚!唉~~城里起不哈,不敢过马路,不敢出门,定定蹲在家里,都憨(傻)哩!还是这搭好,想做甚做甚,想去哪搭去哪搭。。。看得出老人很寂寞,家里有人来了就想多说几句话,临走给我口袋里装了好多枣,说到了房子让枣热乎了再吃,凉枣不能吃。村子里所有的坡地上都是枣树,有野生的,有后来种的,今年的枣受灾了,收枣时节连下十几天雨,枣儿基本都烂了,每家都只收了一点点,平均每户要少收入2-4万元,贺老师家有三个晾房,往年三个晾房都放不下,今年就收了一小堆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来一家我们都会聊起同一个话题,他们的后代会不会住窑洞了,答案全部是否定的,儿女们出山奔光阴了,留下了不愿去城里生活的老人,他们之所以割舍不了窑洞,是因为他们生在窑洞,长在窑洞,结婚生子生活都在窑洞,窑洞外的土坡坡刨出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光阴,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他们最能适应的模式,老都老了,再换一个生活方式让他们极度不适应,大城市虽好,但那不属于他们,虽然寂寞,虽然心底时刻企盼着儿女的探望,企盼着儿孙绕膝,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留在这里。靖边的婆姨对我说,等她老了也要搬回她家的窑洞住,老了还是住窑洞好!从现在算起,窑洞文化还能持续多少年?上千年的传统文化难以为继,难道以后只能在图片和影像资料里见到吗?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失去了才想到保护,所谓的保护就是圈起一个院子或圈起一片地,让后人们来参观吗?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姚大师来接我,加伟也过来和我们会合,加伟是本地人,是个自由摄像师,也是贺老师的女婿,就是他把我介绍过来这里拍片的,天天在山里跑,拍这里的婚丧嫁娶,他对这一带的村村落落、沟沟坎坎实在太熟悉了,昨晚加伟说今天早晨肯定有雾,让我早点起来拍,没想到刮了一夜的风,哪还有雾的影子,这是从我们新疆刮来的冷空气哦,温度下降了好多哦,冻鼻子冻耳朵了哦。今天他要带我们去一个村子看一位95岁的小脚老太太,我们开车先到大舍裹村,这里的人对加伟很熟,进到一个院子里,这几天在山里就没见到这么多的人,加伟说,这就是全村的人了,大家没事了都会聚到这里聊天,有两个人让加伟给拍了证件照,场面很喜感,有一孔窑洞里全是老太太坐炕上拉话儿,好鸡冻,赶紧拍几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从这里骑摩托车才能到王二崾村,没想到山路这么崎岖险峻,吓得我手脚紧抓紧蹬,有两个急转弯必须要骑到别家的院子里转一圈才能拐过去,看着绵延无尽的深山高坡里零散分布的村落窑洞,实在想不通先民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是躲避战乱吗?胡思乱想之下,来到了目的地,听到车声房主人就出来了,这么偏僻难走,估计平时他们极少见到外人,女主人上前拉住我的手让我们赶紧进家里,端出刚炒熟的南瓜子让我们吃,我注意到男主人的手,是怎样的劳作使他的手变成了这般,来到老窑洞,看到了老寿星,我想象中
95岁了一定是个精瘦矮小的老太太,没想到老人家红光满面,身体很硬朗,还能自己上这么高的炕,拄着拐棍能走出屋子晒太阳,她反复对我们说着几句话:不想活哩,么意思,这么冷的还麻烦你们跑来哩。。。她的脚应该是赶上放脚的时候了,不是特别小的那种,加伟说,他们这片只剩两个小脚老太太了,另一个岁数更大,脚也更小,但最近几天身体不太好,我们就别去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路返回,我紧张得腿酸疼,跟着姚大师过黄河去碛口、李家山看看,我们和车一起坐了轮渡过了黄河,很奇妙的感觉,住在了老姚朋友开的民居酒店,太喜欢了,很有特色,明天要见到吕梁女摄影师马三三了,我俩都喜欢人文摄影,很期待哦。。。通过老姚和马三三认识了一位当地手工艺术家小张,小伙子长得很帅很文艺,也很幽默,早晨带我去了李家村民居群落,可能是去的太早,而且很冷,只有建筑,没有人的走动,认识了一位村子里的女画家,正在做漏鱼儿饭,墙上都是她自己的作品,这地方很不错,怪不得他们都说一定要来这里看看,但是就这么随便一拍的话,我感觉还是不符合我的思路,能感觉出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子,适合静下心来住几天,转,听,感受,拍,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张带我来到这位老伯家,开始我以为只有50岁左右,以为专门为游客穿成这样,一问年龄,83了!他的衣服都是过去手工作的,一直保持这种穿戴,老人一个人生活,墙上挂着自己和老伴儿的照片,早晨起来剁了馅儿包饺子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后一站:碛口,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古镇,也是古渡口,碛口的建筑古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值得多住些日子慢慢品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路走来,在亲情和友情的包围下,结束了我的窑洞情缘之旅,虽然还有很多如果和遗憾,但心里很知足很知足,我只拍到了很表面的陕北,有机会我还要拍,陕北文化厚重淳朴,这样的拍摄让我很享受,我爱你们,所有帮我完成心愿的好朋友,好婆姨。

 




文章评论

执行官

信息量好大,需要细细品味,支持一下。

86895wx

[ft=,2,][em]e102[/em][em]e179[/em] [/ft]

鱼在岸上

我一定得做个沙发,之前看了许多陕北的直播、片花,终于等来智取威虎山之正片、大片,细腻、有感情,看得我都忘了下班。。。(此处省略280字),任务完成~~

金杯

:哇塞 人文大作 欣赏 学习

浮尘

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学习了。

*玉洁*

用电脑又看了一遍,拍的真好[em]e179[/em] 解说到位[em]e179[/em] 拍出了陕北人的乡土、淳朴的情趣[em]e142[/em] 以前都是在画册里看到窑洞,现在是美女自己拍的窑洞文化,是一种真实的享受,美女辛苦了,感谢带给我们的分享[em]e183[/em] 继续期待。[em]e179[/em]

解决

额的神啊,偷偷去我老家不通知哥,下次偷偷去放狗咬你呢,哈哈哈,文章写得好,拍的淳朴归真,就是写得太好了,意犹未尽

清心

@{uin:381990980,nick:╰ Tolerance゛,who:1} 你看了没有就点赞[em]e135[/em]

小木屋

大赞大赞大大赞[em]e179[/em][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