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需要精神信守

个人日记

 

知识分子需要精神信守


  闫真在他的小说《活着之上》里说:“在自我的活着之上,还有着先行者用自己的人生昭示的价值和意义。否定了这种意义,一个人就成了弃儿。”光有文化不算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还应该有很高的主观修养。孔子把知识分子分为两类:有天下千秋情怀和独立的精神人格的,是“君子儒”;否则就是“小人儒”。现代西方,萨义德也把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类是“业余者”,他们在改变社会不良现象中显示自身价值;另一种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分子,他们把“专业”和“工作”当成稻粱谋,有着安稳的收入却缺乏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社会良知,这种人不能算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有精神信守的。
  《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志远,一直在现实人生与精神信守的纠结中生存。但聂志远觉得没有必要为了钱,把自己降低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码字工匠。聂志远在拮据的物质生活中获得了心理的洁净与平衡。
  其次是自我发展与人格尊严的撕咬与平衡。在体制面前,中国知识分子永远是一个羸弱的、长不大的小孩。尽管如此,聂志远也没有“拜倒”在权力之下,没有牺牲人格。    再次是权力干预和良知抵抗的相互妥协与平衡。聂志远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向权力让步,做一两件违心的事情。但他依然坚持保留着底线。
  闫真在塑造聂志远这个形象时,不是重笔书写事件表象的场面、细节,而是着重刻画事件所引起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聂志远的形象别具一格。全书只有生活小事,无有大的波澜,读来却起伏有致。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聂志远内心深处的性灵,倾听到他性灵深处的孤独、寂寞、脆弱、敏感、无助、失望、痛楚、矛盾、无奈与透明。聂志远的形象因此而血肉丰满,色彩斑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