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系列散文:西峰寺传说
个人日记
座落在大别山东北麓、东淠河西岸的裕安区西两河口乡的潘岔大冲,青山如黛,群峰白云缈缈;碧溪流玉,小河翠影飘飘。夏初之际,余前往拜望居住在大冲里的表兄,亦是网友、诗友的退休老教师、八十多岁的魏大受先生,想从他那里了解西峰寺的传说。
文革接受再教育的那几年,常听生产队的老鼓匠“磨经”,“贩卖”在西峰寺大庙里踩鼓(做鼓)时听老和尚们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关于西峰寺的传说。五月二十二号《皖西日报》的一篇《望江寺传说》(是余前年写的),里面提到了西峰寺及其相关故事,是听老鼓匠磨的经和当地老人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写成的。由于没认真调查,把“西峰寺”写成了“新宏寺”,是很大的错误,特此更正。这次专访大受兄,对西峰寺有进一步的了解。大受兄的文字叙述是:
那个庙叫“西峰寺”,明朝末年原址在其附近"打鼓尖”上;清朝初年,移到现在这个地方。此古庙在大跃进年代夷为平地;文革时,三人合围的银杏树和合抱的凤凰松也砍了。此庙,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曾设立过乡苏维埃和红军游击战指挥部。十多年前,地方百姓又重修了六间后殿及东西耳厢四间。.我给写了“重修碑志”,对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大受兄说,关于西峰寺的传说很多。传说传说,传传说说,很难考证。但总是有一点影子才能传啊!当然都是越传越神乎,越传越有趣。
大受兄的话很有道理。现在我就选其中的一个传说来说说。
西峰寺相传是当时住在淠河东岸一潘姓大户潘员外捐建的。那是明朝时,潘员外和当时在西峰山顶打鼓尖上一座小庙的方丈大和尚素来交好,琴棋书画,常相往来。不是潘员外上到西峰寺打鼓尖上,就是大和尚下到望江湾潘家大院。他们有时吟诗作对,有时泼墨书画,有时对弈切磋,有时对酒当歌。两个人都很神乎。特别是潘员外,庙里有什么要求,不能直接说出,要用诗、书、画表达,他才会接受。每年的九月初九是必须相聚的日子,而都是潘员外应邀到西峰寺庙里,一是会友饮酒,二是施舍物品,年年如是。这一年的九月初九快到了,方丈正着急如何请潘员外来庙里饮酒赋诗,想在潘员外高兴之际提出扩建庙宇。前几年他都很巧妙地用诗书等邀来了潘员外;可今年已是江郎才尽,再也想不出好办法了。禅坐苦思,杳无结果,很是着急,便信步向厢房走去。
大小和尚们都在厢房休息拉呱,一看方丈到了,都缄口站立。方丈笑着说:“都坐下。拉的很热闹嘛!怎我来了都不说了?”一个小和尚大着胆子说:“我们说的都是上不了经书的,怕您老笑话。”方丈一看这小和尚,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透着一脸的精明,先就有了几分爱意;但似乎从未见过。便问道:“你是哪个禅房的?”小和尚说是伙房挑水打柴的,家里太穷,没吃的,就到这出家了。方丈环视了在座的和尚们,开口说话了:“我这里有个差事,如果哪个能办成,定当有赏!”和尚们来了精神,都争着问是何差事。方丈说:“九月初九眼看就要到了,这是望江湾大施主潘员外每年到庙里施舍和饮酒的日子。潘员外有个怪脾气,请他饮酒不能说到九字,要避讳。因他的乳名有个九。去请客的人既要带着酒,还要拿着韭菜,更要请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来喝酒。如果哪一点不对,潘员外不仅不会来,还会生气,可能就不会给施舍了。”
方丈说出差事后,和尚们都哑口无声了。方丈说:“怎么没人敢接这差事?谁能办成,我给重赏!”这时,那个小和尚站起来说:“方丈,我能办成;不要赏,但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不要赏?什么条件?”“ “办成了差事我想从伙房转到练功房。”方丈满口答应。
第二天,小和尚左手拿着韭菜,右手提着酒壶,径直向潘家大院走去。小和尚进门后颔首作揖,笑嘻嘻地对潘员外说:“潘大老爷,今天奉家师之命,我右手提着神仙水,左手拿着扁叶葱,菊花盛开重阳会,请您老人家去吟四盅对五盅。”说完转身欲走,潘员外笑着说:“小师傅,这是你家方丈告诉你的吧?”小和尚说:“不是的,是我自己。”潘员外笑着摇摇头。小和尚急了“真是我自己。不信你可问方丈。”还把方丈派差的事巧妙地叙说一遍,只不过免去了潘员外小名之讳。潘员外这才相信,点点头说:“回去告诉你家方丈,潘某定不爽约!”
这次的重阳西峰庙会后,潘员外出资扩建了西峰寺大庙;小和尚后来继承了方丈之位,一直和潘家和睦交往。这就有了后来的大家公子潘必正偶遇沉鱼落雁的陈妙常,上演了一出千古绝恋的《追舟》喜剧。
文章评论
决战2015
近来我也在学习写散文了,为的是期望来合肥的时候有个新时代的陈妙常因我而追舟[em]e113[/em]
哈哈先生
[em]e179[/em]
纪长军
老师,学生感觉有点意犹未尽……[em]e100[/em]
坚持不懈
老师有才
园丁
现在的大路旁可见横额大牌匾“西峰寺”三个大字。
伊藤和美
老师写的很好[em]e179[/em],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典故但是从文章里知晓一二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