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第五朵“梅花”诞生记——杜建萍与《长平绣娘》的台前幕后

经典作品

 
编辑:田婷婷      责任编辑:李雪梅     2015-05-25 15:23:30       来源:太行日报

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青年演员杜建萍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曹进堂 摄

每一个戏曲演员都有一个“梅花梦”,问鼎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而这个梦,自2002年摘取第四朵“梅花”之后,晋城戏曲界已做了十三年!随着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日前在广州揭晓,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青年演员杜建萍凭借《长平绣娘》冲“梅”成功,晋城上党梆子再圆“梅花梦”。

自5月11日南下广州参与本届戏曲梅花奖评比竞演,到5月20日评选活动闭幕,记者随团见证了晋城这朵“梅花”的来之不易。

晋城呼唤“梅花奖”

晋东南是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的发源地和流布地。在晋东南一带,晋城的“四朵梅花”极负盛名: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陈素琴。近年来,在晋城的布衣陋巷、剧场剧院,“四朵梅花”的嗓音如余音绕梁,经久不衰。时间一长,晋城戏迷对这几位戏曲大腕的名字耳熟能详,对著名唱段倒背如流。

1992年至2002年,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陈素琴相继为晋城摘回四朵“梅花”。此后,从2002年开始至今,晋城的“梅花”榜单一直处于空缺状态!“是晋城缺钱吗?是晋城缺人吗?”戏曲界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如此感喟和疑问。

“艺术是有规律可循的,上党梆子也不例外。‘梅花奖’是中国戏曲的最高奖项,是最顶级、最尖端、最权威的专家对戏曲艺术、对一个戏曲剧种的最高认可和评价,晋城呼唤‘梅花奖’,晋城的上党梆子呼唤第二代领军人物。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拿下‘梅花奖’的决心所在!”市上党戏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党梆子非遗传承人郭孝明说。

郭孝明表示,杜建萍为晋城夺回这第五朵“梅花”,意义深远。长期以来,晋东南地区物阜民丰,但也存在小富即安、守家恋屋的思想,表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对走出太行山表现得不够积极。

“‘梅花奖’使得晋城人的戏曲格局再次放大,使得上党梆子再次登上了大雅之堂,走进全国乃至世界戏迷的视野。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郭孝明说。

《长平绣娘》剑指“梅花”

梅花奖,全称“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该奖项始创于1983年,每年一评。2005年起改为两年一评,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旨在表彰我国在戏曲表演艺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为中国戏曲建设积累人才梯队。30多年来,全国共培育了634朵“梅花”。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申报工作始于2014年5月,全国共有101人报名参加“一度梅”、“二度梅”和“大奖”评奖,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携古装戏《长平绣娘》积极参与了此次申报。本届评比,全国申报“一度梅”的共有58人,“二度梅”有34人,“大奖”有9人。2015年4月份,初评结果出炉,全国共有31人进入“一度梅”现场竞演的阶段,其中16人在广州片区参加现场竞演,当中就有杜建萍。

“梅花奖”的申报有什么门槛?杜建萍是如何凭借《长平绣娘》杀出重围,进入现场角逐环节的?第九届“梅花奖”得主、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市上党戏剧研究院副院长张爱珍作出了解释。

中国戏剧梅花奖对“一度梅”(注:之前未获过梅花奖)参评演员的要求是:必须是国家二级演员,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6年生,两度夺得山西戏曲最高奖——“杏花奖”的杜建萍达到了这个要求;对剧本,要求必须是原创或经过大面积改编的传统经典剧目。为此,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特意聘请了剧本创作专家,依据杜建萍的唱腔、身段特点,量身定制了文学水平相当高的《长平绣娘》剧本。“好演员+好剧本”很顺利地过五关斩六将,“杀”出重围,进入了现场竞演角逐环节。

为何选择了《长平绣娘》这部戏?张爱珍说,其实早在2006年,晋城就从演员、剧本到剧团,开始为下一朵“梅花”的竞逐做起了各种筹备和铺垫。在剧本选择上,《吴汉杀妻》、《金钗案》、《两地家书》等剧目,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杜建萍都一一试过,但都不太适合。“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是一个县级剧团,不适合大阵仗剧目,而杜建萍又是以声腔、唱功见长的演员,所以就必须为这个团、为这个演员量身打造一部戏,使它更符合团情和演员自身的特点,更符合晋东南观众乃至全国观众的口味。这样才有了我们根据传统戏《绣花女传奇》重新结构、大面积改编而成的这部《长平绣娘》。

2014年初,演员杜建萍成为国家二级演员,具备了“冲梅”条件,同年5月份,《长平绣娘》进入“申梅”阶段。2015年4月份,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接到省剧协《关于杜建萍同志参加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的赛前通知》。5月11日,《长平绣娘》赴广州参加现场竞演。

5月14日晚,《长平绣娘》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表演取得了空前成功,几乎每一个唱段、每一个故事情节行至高潮处,广州观众都不吝掌声,予以最热烈的互动,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叫好声响彻整个剧院。

5月19日,中国剧协正式通知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他们创作编排的古装戏《长平绣娘》主演杜建萍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长平绣娘》成功了!晋城成功了!

杜建萍扮演的“绣娘”。

“梅花”香自苦寒来

《长平绣娘》获得成功后,人们向主演杜建萍投来了钦羡的眼光,鲜花和掌声包围了她。而她脱下戏服、卸下戏妆之后,依然是像以前一样,低调、朴素、言语不多。

杜建萍,师承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爱珍,国家二级演员,主工青衣、小旦,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业务团长。她嗓音甜美,扮相端庄、大气,文武兼备,表演细腻,刻画人物传神真切,被观众赞为上党梆子“爱珍腔”的忠实传人。代表剧目有《吴汉杀妻》、《秦香莲》、《柴夫人》、《大登殿》、《六尺巷》、《三娘教子》、《金钗案》等。

今年38岁的杜建萍已经在从艺道路上走了整整25年。从13岁踏进高平市艺校的门槛,到17岁毕业进剧团上班,这些年来,杜建萍唱的戏累计达到了3000余场!冬去春来,住寒窑、打地铺,一路的磨炼、一路的铿锵,一路的摸爬滚打,才有了今天的成功与辉煌。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高平是一个戏曲之乡,戏曲文化深深根植在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家在高平农村的杜建萍从小就喜欢看戏,逢年过节闹红火,村子里的戏台就成了她的流连之地。

也许天生就是“戏苗子”,从记事起,长得还没戏台高的杜建萍就趴在戏台上看戏班演戏。戏曲演员花红柳绿的扮相、“咿咿呀呀”的吟唱之声把小丫头都看迷了、听醉了。回家后,调皮的她用一条白被巾裹在胳膊上当水袖甩。春天来了,她又捡了杨穗让奶奶缝成一串,贴在嘴巴上面当演戏的胡子玩。13岁那年,奶奶把孙女领到了高平艺校的门口,圆了她“快要魔怔”的演戏梦。

“年轻时候唱戏,张嘴就唱,想都不多想,很机械;长大后才学会了去理解人物,用情感去刻画人物。特别是从竞逐‘二度杏’开始,还有此次梅花奖的竞演,我的恩师张爱珍一字一句地给我‘抠’唱腔,吴宝明老师教我领会人物的情感,寻找入戏的感觉,我明显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为上党梆子艺术的魅力感到振奋。”杜建萍说,获奖对她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征途,艺术对她提出了新的要求,戏迷也对她有了新的期待。“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为观众唱好戏,为上党梆子的传承和发扬尽一份力!

县级剧团的“冲梅”奇迹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光鲜舞台背后演职人员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长平绣娘》从申梅、逐梅到最后成功摘梅,亦是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扒皮抽筋式的“涅槃”。

作为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全国31个竞演团体中,唯一一家县级、民营非专业院团,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能为晋城拿回这朵“梅花奖”,背后付出了超常努力,最终创造了一个在全国来说都数一数二的冲梅“奇迹”!

剧团团长杨保忠告诉记者,为了向梅花奖发起“冲刺”,从4月7日接到省剧协参加梅花奖评比通知的当日开始,剧团就进驻高平市图书馆的一间地下车库里,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魔鬼训练”。

何谓“魔鬼训练”?杨保忠告诉记者,这是一间没有水、没有电,散发着霉气的地下车库,由于剧团没有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排练场地,不得已才选择了这个相对宽敞的地方来救急。在地下室排练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电的问题,刚开始还没有借来发电机的时候,大家就用蜡烛照明排练。5月20日,杜建萍获奖的消息从广州传回后,团里的演员们这样打趣,“这可是烛光里排出来的‘梅花奖’呀”!

“吃的是盒饭,打的是地铺,一连排练了40多遍!这三十来天里,团里的人都快忘记阳光是什么颜色了!”在广州竞演现场,导演助理王树青苦笑着告诉记者。

王树青透露,《长平绣娘》入围梅花奖后,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前12名“绣女”中就有8名年龄偏大或身材偏胖,必须立马换掉。于是团里只得从外面艺术院校临时借调演员。在地下排练场,这借来的8名新“绣女”日复一日、一场一场地加紧排练,入戏、磨戏,鞋底都磨破了好几双。

王树青介绍,不但绣女是“借”的,就连乐队中有一半的乐师也都是从长治等地临时借调的。“总之,我们就一个目标—— 一定拿回梅花奖!”

5月13日上午11点,广州备演现场。化妆室外面的长椅、台阶、空地上,躺着一条条从北方来的“山西汉子”——他们是《长平绣娘》戏班的场务人员,从5月12日抵达广州当晚6点开始,就在此装备舞台设施,连轴转了十六七个小时,望着他们酣睡的模样,记者的鼻子酸了……

5月14日凌晨1点,《长平绣娘》最后一场联排犹在酣战之中。“李鑫,李鑫!醒醒,醒醒!”调度台上,灯光设计师李鑫由于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终于困得支不住,靠在椅背上睡着了——在他的一只手里,还握着一支灯效控制杆。

一台好戏推出诸多“晋城符号”

高平烧豆腐、高平大黄梨,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平刺绣,太行山、丹河水、长平古镇、庙会、集市……5月14日晚,伴随着《长平绣娘》的演出,这些附着有鲜明地域特色,反映了一方风土人情的“晋城符号”,出现在了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场馆的舞台上。

镜头拉回古代:长平古镇的一个庙会集市上,车马、人流络绎不绝,肩挑手提的小商小贩们把集市挤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咦,这位挑担的贩夫挑的是什么?哇!满满两大筐新鲜出炉、还冒着热气儿的高平烧豆腐!又一个小贩出现了,他肩膀上扛着啥好吃的?高平大黄梨!来个最大的,又甜又脆,实在好吃!噢!看着点路,别把我卖凉粉的家当给端喽!“卖糖葫芦喽!糖葫芦,要不要来一串?”……根据剧情的安排,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气儿的农村庙会上,前来变卖“长平绣品”以换取口粮的穷苦娃“何宝”出现了,在这里,他与亲生父母“巧遇”了。

“我觉得晋城市委、市政府,晋城的宣传、文化部门实在是太高明了,《长平绣娘》角逐梅花奖,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长远眼光的大举措。看起来,推的是一个杜建萍,实际上推的就是上党梆子栖息的这块文化土壤,它不是说只是在舞台上树立起一个人物形象,而是要把整个晋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土人情‘打包’出手,使晋城这座城市的形象在舞台上立起来!让广州人民、全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认识上党梆子这个剧种,认识高平刺绣,认识晋城……我觉得《长平绣娘》做到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获得者,《长平绣娘》编剧张喜明说。

不仅如此,《长平绣娘》所传递的是一个真、善、美的故事,在一个纲常伦理特别严明的封建社会里,女主人公舍弃个人婚姻,以名声作担当,含辛茹苦把一个之前与自己毫无瓜葛的“逃犯”的后代抚养成人,再双手“奉还”给其亲生父母。这样的故事也正是“晋城精神”的一个缩影,通过故事在舞台上树立起了崇实、守信、开放、包容、善良、正义的“晋城人”的鲜活形象。

“我接到《长平绣娘》这个剧本的创作任务后,前前后后到高平下乡十余次,五易其稿,再三雕琢。这是一块充满人情味儿的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深深地爱上了高平、爱上了晋城,我有强烈的创作冲动,想把晋城的‘文化宝贝’统统都编织到《长平绣娘》这个剧本里。当然,一部戏的容量是有限的,今后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宣传晋城的。”张喜明说。

借鉴“希腊悲剧”手法

“一台好的戏剧是好的戏本加上好的演员,再加上好的制作班底才能获得成功。”在戏剧界,这样一句话流传甚广。《长平绣娘》能获得成功,也离不开强大的导演班底。

5月14日凌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剧场里,《长平绣娘》全体制作人员、演员正在进行正式演出之前的最后一场联排。灯光、舞美、化妆、道具、乐队全部就位。观众席的正中央,一位手持话筒不断地喊着话,对各部门动作做着一丝一毫细微调整的人,就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目”奖、国家一级导演李慧琴。排戏排了一天一夜,累不累?李导说,“不累,我们搞戏剧的,习惯了”。多么平实、朴素的心里话!

“后面的光,灭了,起来!怎么回事儿,怎么又黑了?婴儿,给光……”李导的作风相当严厉,难怪曾经有人说,“即便是条汉子,都要快被她‘折腾’得趴下了!”“文学剧本是第一,有了文学剧本,导演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二次创作。如何使一部戏从一部文学作品,成为活灵活现的故事,立体地呈在舞台上,这个就是我们导演需要做的工作。”李慧琴说。

李慧琴介绍,《长平绣娘》这出戏主要表现女主人公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它符合了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人们道德回归的需求,传递了正能量。“这部戏的所有导演程序,都是围绕着这条价值观主线展开的。”李慧琴说。

在对李导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李导介绍,《长平绣娘》中的人物满打满算也就四十来号人,是一部“以小见大”的戏,如何以小见大?她借鉴运用了希腊悲剧中惯常运用的一种手法,就是“歌队”的穿插运用。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在《长平绣娘》的舞台上,有一群“绣女”的形象十分关键,她们不时地出现在舞台的正中央或某一个角落,以列队或环绕的形式,烘托出绣娘形象的高大及剧情的高潮。这队以“歌女”形象出现的“绣女”,不仅“撑”起了舞台的场面,而且把“晋城元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平刺绣的刺绣文化展现无遗。这种手法的运用既烘托了戏剧氛围,又播洒了地域文化,给观众带来回味无穷的另类戏曲审美,手腕相当高明。

音乐唱腔为“绣娘”插上了翅膀

5月14日晚的竞演舞台上,除了绣娘的完美表现,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山西省上党戏剧院院长,本次《长平绣娘》的音乐唱腔设计者——吴宝明老先生。

今年70多岁的吴宝明,在晋城戏曲音乐界,堪称“国宝”、“泰斗”级人物,他从事音乐创作大半生,创作、指挥了众多种类丰富的音乐作品,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无数。

吴宝明介绍,抒情、唱腔、叙事是戏剧音乐的三大功能,他为《长平绣娘》作曲、配器,设计唱腔,担任音乐指挥,全部是围绕这三大功能展开的。这部戏的音乐从写作、排练到加工、校正、修改,几易其稿、几番调整,目的就是使音乐、唱腔更符合人物感情,符合剧情发展,使音乐更能突出戏剧的矛盾和事件节点,与戏剧“天衣无缝”地融合、统一起来。《长平绣娘》这部戏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音乐风格和氛围。

《长平绣娘》的乐队共起用24位一流的乐师,使用了剧琴、二把、琵琶、中阮、大阮、二胡、唐鼓、木鱼等几十种乐器,一个人最多时会掌管五六件乐器。整个乐队如同一个传统乐器荟萃的交响乐团!

《长平绣娘》的编曲、谱曲、配器、音乐指挥等工作,耗费了吴老大量精力和体力。去年,吴老因病动了手术,正在恢复静养,正赶上了《长平绣娘》这部戏的音乐唱腔设计这项工作。今年4月份集中排练期间,他拖着病躯与《长平绣娘》班底全体演职人员一起,每天窝在高平市图书馆的地下排练场里,没日没夜地赶排、磨戏,这位70多岁的老人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患上了带状疱疹!

广州竞演期间,吴老的皮肤大面积溃烂,家属一路跟随照料左右。然而,在竞演舞台下的乐池里,137分钟的演出过程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飞扬着白发,挥舞着双臂,像将军般斗志昂扬地指挥着“千军万马”的音乐家。

舞美效果强调“写意”

一台成功的戏剧作品还离不开高妙的舞美设计,《长平绣娘》的舞美效果由著名舞美设计师徐鸣“操刀”,采取的就是以简练、简洁、简约“三简”著称的写意手法。在舞台的正后方,悬挂了一块20×10平方米的高大“天幕”,幕布上用山水画法描绘了太行山水、田舍人家,一派天高云淡、风清气明的诗意画境,瞬时让观众得到了身心放松。据了解,这幅表现太行风情的天幕是从上海订制的,由专业画工画了一个多月。

“《长平绣娘》描写的是一名贫家绣女的生活,不需要多铺张、多豪华的场面,所以我们的一切布景都以简洁为基调,不需要太夺目,进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导演李慧琴说。

在《长平绣娘》的舞台上,记者注意到,一排中空的塑料管材幕墙,通过光的折射,不断变幻着色彩,它代表了刺绣之乡红、黄、蓝、白、紫五色丝线。如此材质的“丝线”,真是简约到了极致。不仅如此,随着剧情转换,这道五色墙还承担起了房子、街道、阁楼等布景功能,手法运用十分新颖。

在广州演出期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记者成了“后台重地”的常客。在这里,记者发现,道具的使用也是极为简练:从绣床、绣凳、绣几、绣桌到襁褓、银锁、绣锁等,满打满算下来,也就十来件。然而,由于完美的剧情加之入木三分的表演,观众几乎注意不到这些简陋之处!一台全本大戏,仅用十来件道具,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能不算得是一个“奇迹”!

由外聘灯光设计师秦玉山、李鑫“雕琢”的灯效亦是别出心裁。《长平绣娘》这部戏中,灯光的“用途”达到了极致,由于舞台布景极其简练,很多艺术效果就需要灯光去辅助营造,甚至在变换场景时,把演员集中到舞台前方的光幕中来,舞台后半部分的光全部压暗、变黑,而不再使用幕布进行遮挡,成功打造了一台“不落幕”的戏剧。

恩师寄语:老实做人,好好唱戏

杜建萍获奖后,在角落里默默为她鼓掌的人当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她的恩师——上党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爱珍。自2003年开始至今,杜建萍师从张爱珍学艺有12个年头了,对于她的进步与成长,张爱珍最有发言权。

“《长平绣娘》这个本子写成交到我手里后,我是一口气把它读下来的,读完后我掉泪了。我特别激动,在与郭孝明老师商议之后,我俩就拍板了,决定起用《长平绣娘》这个本子,用它来征服梅花奖评委。”张爱珍激动地说。

上党梆子领军人物张爱珍、郭孝明是此次冲击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核心人物、主导者,正是他俩为此次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冲梅起到了培育、牵头、策划、组织的作用。

杜建萍是张爱珍艺术流派——“爱珍腔”的首位传人,如今她已经攀上了中国戏剧的最高峰,对这位爱徒此次的完美表演,张爱珍表示祝贺。她说:“《长平绣娘》这台戏的一招一式,台步、圆场功、脚底功等,对杜建萍来说都是一场挑战,她成功地接受了挑战,圆满完成了晋城人民、晋城戏迷和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

张爱珍寄语杜建萍:38岁正是唱戏的好年龄,希望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老实做人、好好唱戏,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不息、追求不止、不断进步、勇攀高峰,为晋城、为山西、为全国观众奉献出更好的上党梆子戏曲表演。

《长平绣娘》剧照。 曹进堂 摄

相关链接

《长平绣娘》故事梗概

雷鸣电闪之夜,长平古镇的一个小山村。一位待嫁的绣娘在家门口捡到一名被遗弃的男婴,不知该如何安置才好,忽然喜轿驾到、追兵来临。原来,这名弃婴是朝廷钦犯的“孽种”,官家欲置他于死地。在婴儿性命攸关之际,绣娘挺身而出,蒙羞承认“孽种”是自己与“薄情郎”所生。婴儿的性命保全了,却气走了花轿,气死了绣娘的老爹。

男婴被绣娘收留后,取名何宝。八年后,何宝长大进了学堂,却被一帮小儿羞辱,羞愤难当的何宝还手打了他们,结果,在坏人何二的带领下,被绣娘称作“婶娘”的恶婆娘们上门兴师问罪,对绣娘百般侮辱,还运用“家法”打了何宝。

门前冻柳,雪洒寒窗。孤苦伶仃的绣娘一个人在灯下穿针引线做着绣活儿,早已倾慕她的师兄石喜哥来探望,隔着一层窗户纸向绣娘表白。绣娘以“爹爹灵前立誓愿,银锁不开不出门”为由婉言谢绝,却从门缝里塞给石喜一双新鞋,两人私订终身。何二领人前来“捉奸”,把石喜绑了送到军营充当劳役,并逼迫绣娘交出了栖身的瓦房。

又过去了十年,何宝的亲生父母沉冤昭雪、荣归故里,二人来到长平古镇寻找18年前失散的亲生儿子,寻子的物证就是儿子襁褓里藏着的一把银锁和一封血书。何二上集市卖捡来的“绣锁”,不料败露了当年的劣迹,遂找上门来刺杀绣娘。绣娘重伤昏迷,何宝的呼唤感动了上天,使其苏醒。一波三折之后,骨肉终得团圆。

何宝状元及第,家门一片欢喜。此时,绣娘却留下一封信,悄然隐退。何宝与亲生父母追上绣娘,要她回去一起享福,绣娘强忍着与儿分离的痛苦婉言谢绝,她要去找石喜哥。后来,石喜被何宝的亲生父母解救,与绣娘团聚,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记者 吴希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