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

个人日记

应试教育

百科名片

应试教育的漫画  
应试教育的漫画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

编辑本段中国式教育

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学生深感挫败。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在中国学校可以肯定没有一个学校不采用应试教育。以把少数人从多 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这种教育制度流行于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韩国,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等。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
反对人士认为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的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被一些人评为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
但是应试教育在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

编辑本段应试解读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1]

编辑本段毫无理睬

天天12点睡觉,每天晚自习,早自习,这似乎已经不是家常便饭,在高中,这就是事实,教师通常让学生买非常多的教材和试卷,不低碳不说,还严重损伤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如果你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他们心中从来没有爱国二个字.北京精神在学生们心中其实毫无意义。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对象
“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
教育方法
“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教育评价
“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
教育结果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
“应试教育”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它是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负作用”。“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忽略人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不健康”的教育。
主要特点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1]

编辑本段根本原因

1.资金短缺。在中国,用于中小学教育的资金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较少,这还不考虑中国人口多,资金“人均”后就变得更少。无论我们把教育说的怎样高尚,它最后还是要以资金作为基础。资金的短缺,是教育模式落后的原因之一。
2.工作困难。众所周知,在中国,一个毕业大学生,即使是一本大学毕业的,找工作也并不简单,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人能找到工作。而通过“走后门”等方式进入工作单位的现象又很严重。这样,如果采用素质教育,在不健全的监管制度下,很容易被某些人利用,导致更大的不公平;而且,由于只有一部分人能工作,如果采用素质教育,就无法区分哪些人能得到这珍贵的工作,只有高考才相对公平一些。
以上两点就是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在采用素质教育的欧美,以上两个问题基本不存在。[1]

编辑本段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
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加重教师负担
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还暗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披露了当下正在发生的,让家长、教师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本书的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
《拯救男孩》还提供了一系列数据表明:体质上,男孩在视力不良、超重、肥胖发生率方面持续走高,呈现“胖无力”特征,健康持续恶化;心理上,男孩更容易染上各种成瘾行为,出现情绪问题乃至心理疾病
“我们发现从幼儿园起,一直到大学,男孩学业成绩全线溃败。男孩还身陷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并且越来越严重。”孙云晓说,提出“拯救男孩”都有点晚了,算是“亡羊补牢”。
更让研究者们着急的是,社会对此茫然不知或熟视无睹。孙云晓说,《拯救男孩》一书是在发出呐喊:“男孩的父母和老师注意了,前面到悬崖边了!”
而在孙云晓看来,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使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
据他分析,应试教育对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对男孩的伤害更大。首先,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点,“资产”变成了“负债”;而且,应试教育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动手与实践能力,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运动锻炼;接着,;此外,学校里大部分教师是女性,教育环境中缺乏男性教师,这种教育方式也对男孩的成长不利。
他表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男童子军、女童子军,在日本有男孩节、女孩节,但在中国,人们几乎不考虑性别差异的影响,即使是体育课,许多学校也没有考虑到男女不同的体质特点,男女一起上体育课(后来一些地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市从2008年起在初中实行体育分性别上课)。在 “男女平等”的大旗下,中国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而这恰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给男孩和女孩选择的自由,并在法律上保障这种自由。例如,根据男孩的生理特点和需求,让男孩有足够的运动,锻炼出强健的体魂,就是尊重性别差异。
也有专家指出,与其说是“男孩危机”,不如说是“应试危机”,正是校园里的应试教育扼杀了男孩的天性,并因此加剧了所有危机对于男孩的伤害。正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拯救男孩》的序言中写道的:“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男孩,更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
相关作品
儒林外史》(中国古典小说)
孔乙己》(五四时代小说)
《拒绝联考的小子》(中国小说)
小孩不笨》(新加坡电影及电视剧)
女王的教室》(日本电视剧)
《龙樱》,亦称《东大特训班》(日本漫画、小说及电视剧)
《难忘童年前编-惊险魔鬼教室》(网络小说)
三重门》(中国,韩寒写的畅销小说)
皮皮鲁总动员》(中国著名作家郑渊洁系列图书)
考试之神》(日本电视剧)
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电影)
作弊艺术》(cheating craft),作者双子星罗,改编成漫画《考试王》连载于《飒漫画》)
《我不原谅》钟道然[1]

编辑本段教育现状

日本高中流行一个说法:“四当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当:考上),要是睡五个小时,就要“落榜”了。 日本学生的压力巨大,甚至从上小学、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上大量的课外辅导班,以进入名牌小学,名牌中学;而考高中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要超过考大学。
新加坡强调精英主义,小学有“小学三年级分流考试”和“小学毕业离校考试”,考试成绩将决定学生进入什么中学和参加哪种课程。中学则划分普通课程和特选课程,成绩优异者安排接受特选课程攻读。分数划定了学生未来是精英,还是将来被分发训练为技术工人的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