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鸡儆猴

个人日记

 

炖鸡儆猴

—— 西游解毒·心灵鸡汤篇

见识了神仙如何向凡人灌鸡汤之后(参见上篇《神仙也鸡汤》),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又是如何用鸡汤对曾经的反抗者进行洗脑的。

【齐天大圣看了都顿悟的故事】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孙猴子被唐僧放出,保他上西天取经。过了两界山,遇六贼剪径,猴子兽性大发,杀了六贼。唐僧怪他杀生,“只管绪绪叨叨”地骂,骂得猴子顶唔顺,任性起来,撇下唐僧就掉头往东飞去——他没有先回花果山根据地,而是一筋斗翻到了东洋大海,向龙王“求钟茶吃”。

请注意,东海龙王一见猴子,第一句话就是:“近闻得大圣难满,失贺!想必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矣。”这话说明什么?说明猴子被放出来,龙王早就知道了。怎么知道的?不妨想想,这事除了唐僧和猴子,还有谁知道的?如来不用说,这一切都是他设计的——对了,观音。观音领佛旨去东土找取经人,经过五行山时就跟猴子谈好条件了:我去找人来,他会救你,但你得“秉教伽持,入我佛门”,被压怕的猴子当场就答应了。所以,猴子被唐僧放出来的消息,是且只能是观音散布的,至少也要“传达到县一级”嘛。

龙王既然知道猴子被放出来了,能不知道他被谁放出来、放出来干嘛吗?当然知道。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明知故问呢?这就得说姜还是老的辣了,龙王一番铺陈,都是为了将早就准备好的鸡汤顺理成章地端出来。

为什么说这锅鸡汤是“早就准备好”呢?你想,猴子被放出来,一举一动,便全都在如来观音的掌控之中。猴子杀贼被骂而撇下唐僧,翻个筋斗到东海找茶,观音完全可以抢在他前头,授意龙王对症下汤,忽悠猴子回归取经路。这也正好解释了,猴子喝完鸡汤别了龙王,“正走,却遇着南海菩萨”。观音又明知故问,最后再喂猴子一勺:“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

龙王炖好的这锅海带鸡汤,就是著名的励志故事“圯桥进履”:

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着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我们先来化验一下这鸡汤的成分:如果说,黄石公第一次失履,可解释为人老腿脚不便所致,那么,张良为之取履,尚属正常的敬老之举;第二次失履,还能为他再取,只有雷锋才干得出来——肯定是因为跟拍的宣传干事第一个镜头拍得不好,必须补拍;两次之后,老人又失履,那就是大大的失礼了,解读为戏弄或侮辱也不为过,换个正常人,早就一走了之甚至动口动手了。张良就不,三次都取来,且“跪献于前”,“略无一倨傲怠慢之心”。

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仙人故意试探他,就只能解释为“有闲就是任性”了。前不久各大媒体报道的那位神人老刘,在连续四个月的时间里,被骗子用电话诈骗了五十多万。据他自己说,被骗了七万时就发现上当了,这时他任起性来,“我就是想看看,他们究竟能骗我多少钱”!张良何尝不是这么想:我就是想看看,你到底能玩我几次!

但是,所有拿“圯桥进履”来熬鸡汤的人,都不可能这么解读。他们要让喝汤者品尝到的,是励志,是成功学。如果说,孙猴子因受不了啰嗦而半途而废的行为,代表着缺乏耐性的失败者,那么,龙王用“圯桥进履”鸡汤猴子的,就是“有一种成功叫忍耐”。有效吗?暂时是有的,且看:

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

【龙王都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那么,这锅海带鸡汤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龙王所讲的“圯桥进履”,是经过篡改和加工过的。

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司马迁笔下的“圯桥进履”,跟龙王所讲有几处不同:

第一,当黄石公要张良帮他取履时,“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我张良好歹也曾是韩国太子党,你给我提鞋都不配,居然要我给你提鞋?!所以,惊呆过来后,第一反应就是想打他。但手一抬起来,一看对方,太老了,“强忍,下取履”。然后,索性好事做到底,再满足老人的要求,帮他穿上鞋子。

试想,这时候黄石公如果再把鞋丢下桥,张良还会再为他捡上来吗?

第二,黄石公真正试张良的耐性,是在后面的三约。要知道,张良为他穿上鞋子时,他先说了一句“孺子可教矣”。张良是何等聪明的人,当然听得出言下之意,之后再被老人三约三试,也就有了足够的耐性了。

当然,司马迁也有可能是根据民间传说记录,或自己为张良这位兴汉第一人造神。但至少,如果张良真有为黄石公“进履”之事,《史记》所载更合乎人之常情。而龙王故意篡改史料,将“一进履”变成“三进履”,张良就成了一个“无条件服从”的典型,这么一来,鸡汤就更浓些。

第三,龙王绝不会告诉猴子的是,张良跟猴子一样,曾经也是一个暴力革命者。他本是韩国宰相之后,秦灭韩让他国破家亡,为报仇,他在博浪沙策划了刺杀秦始皇行动,失败后才躲到下邳来避祸。而他在得到黄石公传授兵书之后,继续进行暴力革命,扶助另一反抗者刘邦,直到彻底灭了暴秦,报了国仇家恨……如果猴子知道了“圯桥进履”背后的故事,又将作何他想?

所以,历史只有选择性地删削加工,才可用来熬鸡汤。

【得到官方承认才是正果】

除了篡改史料,海带鸡汤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逻辑问题。

网上有一则著名的心灵鸡汤,也带着浓腥海带味,相信大家都被鸡过了:

天气晴朗的下午,一位到海边度假的富翁遇到了一位正在睡觉的渔夫。富翁说:“天气这么好,你怎么不去捕鱼?”渔夫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捕10公斤鱼,平时要撒网5次,今天天气好,我只撒网2次,任务就全部完成,所以没事睡大觉。”富翁说:“那你为什么不多撒几次网,捕更多的鱼呢?”“那又有什么用呢?”渔夫不解地问。富翁说:“那样你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买一艘大船。”“那又怎样?”“你可以雇人到深海去捕更多的鱼。”“然后呢?”“你可以办一个鱼类加工厂,自己做老板,再也不用捕鱼了。”“那我干什么呢?”“你就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啊!”渔夫哈哈大笑说:“我现在不就在睡觉晒太阳吗?难道你现在晒的太阳跟我晒的太阳有区别吗?”

这则海带鸡汤,跟上篇《神仙也鸡汤》所讲的,菩提给樵夫喝的鸡汤有异曲同工之妙,玩的都是回避问题、偷换概念的游戏。而龙王给猴子煲的鸡汤,说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兵法,“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假设猴子有渔夫那么聪明,他当如是反问:“张良如果一开始就‘从赤松子游’,不早就悟成仙道了吗,绕那么一个大弯干嘛,难道功成名就才能悟道?再说,我不也早就悟成仙道了吗?何苦还去西天取经穷折腾?”

好吧,就算猴子有这么聪明,也难敌龙王的精明,他早就把猴子可能会反问的问题想到了,不容猴子插嘴,接着就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瞧见没有,妖仙VS正果,这才是汤里真正的鸡味;同样是“仙道”,也有分别:有官方认证的才是正果,没有的则是妖仙。所以,当龙王看到猴子还在沉吟时,赶紧又喂一勺:“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没错,当今中国的万千家长,也是这么跟子女说的:“你若不考公务员,不进体制内,到底是个草民,休想捧得金饭碗。”

这么一联想,老龙王简直爱猴如子有没有?但是,我们不妨再想想,假如猴子真的做回“妖仙”,首先倒霉的是谁?别忘了,猴子的根据地花果山跟东海龙宫“一衣带水”,猴子刚从菩提那里学道归来时,第一件事就是到龙宫强索兵器,闹得虾蟹不宁——让猴子继续在花果山称王称霸,他时不时就来龙宫“找茶”,那还有龙王的好日子过吗?

所以,像龙王这样的高层,感受到来自外面的威胁时,一个理想的办法,就是用心灵鸡汤将潜在的反抗者灌晕,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保证海晏河清,继续做他们的千秋大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