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趣茶道
个人日记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自古文人雅士,大多为品茶专家。品茶作诗,尽兴于欣欣然,茶助文思,兴起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诗、茶戏等,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从而形成中国茶道——雅士茶道与世俗茶道,构成现代茶道不同流派的基础。而发扬于雅文之中,对于饮茶,非在乎于止渴、清津、提神,而在乎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感悟人生。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而雅之境,在于清、静、简、雅。一为品茗之趣,二为茶助诗兴,三为以茶会友,四为雅化茶事……,“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如此雅致,皆为茶道、皆在虚实之中,也超越虚实之外矣。
茶韵之一——前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五千年传承,谱华夏之春秋,上下求索,经久不衰,茶文化有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集中华千年茶艺之精髓,承华夏百代品茗之真谛,情趣高雅,求和求真。自开天辟地以来,溯至炎黄,起于神农氏赏百草,发于秦汉,盛于唐宋,历朝历代,生生不息,从而惠及苍生,普罗天下大众,造就今日茶风之盛,此为茶之大幸也。
自古盛世尚茶风,纵观茶之历史,有如中华文明史一般,与其相生相连,不可分割,成为中华文明中唯一在精神和物质完美结合的典范。月只一轮,映像万千,茶道如月,人心似江,世人悟性有别,慧根各异,沉浸茶道,皆有各自美妙感受。休息于平静港湾,陶醉于雅趣茶经,一扫仕途之困惑,世事之迷惘。
涤净生涯之疲惫,增进感情之热诚,彻悟人生之真道,意平如镜,宠辱不惊,方寸心田,合于天地宇宙,融入自然造化,是谓雅趣茶道之精妙也。古人爱茶,除去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神寄托外,也有“清心神醒酒除烦,凉肝胆祛热消疫,肃肺胃明目解渴”的保健功用。故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去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甘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是为茶之大德乎!置身雅趣茶道,好茶与您共享,能幽雅品茗,尽情休闲,并领略茶艺、陶艺、琴艺、曲艺、花艺、棋艺之意境风采,乃现代人追求的人生享受,也算美妙之人生。
今人为茶,将茶比喻人之一生,体现其性情,也算极其妥当。或许人生真如茶,茶真如人生吧,此为序矣!
茶韵之二——茶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实如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艹设),四曰茗,五曰(艹舛)。——陆羽《茶经》
神农氏(炎帝)日尝七十二草,中毒,尝茶而解之,从而发现茶。在我国的滇、川等地均发现野生的大茶树。也证明我国是茶的发源地。在唐朝时,茶传到日本,至宋代时,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从而使茶成为世界第三大饮料,在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
茶韵之三——茶之道 一、茶为国粹
茶为国粹
茶性如水,清幽、儒雅、隽永。又如高山云雾,又如七月巧云,又如清池碧波,可以抱山镶堤,内涵和容量如此之大,总能品出各种滋味,不断生发新的意境。它特有的幽雅品格,使之常与各种文化结缘,与各种文化人结缘。诗人有茶诗,画家有茶画,书法家有茶贴,中国文人与茶处处结缘。不仅如此,民间艺术家也与茶结合,创造了茶歌、茶舞、茶谚、茶会、茶故事。无论是苍山洱海的茶歌,还是采茶姑娘的翩翩起舞,都透着无限的清丽、质朴。自古文化与茶之间的结合,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依然在发扬光大,实为国粹也。
茶韵之三——茶之道 二、茶道归源
茶道归源
中国茶道因其历史渊源的深远而凝铸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中国人性。作为融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儒家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僧道居于高山,饮日月之精华,享天地之灵气,僧欲成佛,道则成仙。故僧道对茶,趋之若骛,视为仙草。佛教溶进“清静”思想,通过饮茶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享受美好之韵律、精神开释。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得道,茶中有道。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把饮茶从技艺提升到精神的高度。故僧人把参禅“顿悟”与饮茶结合,提出“茶禅一味”的思想,而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更注重将自我精神与茶艺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香,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使之成为一种空灵忘我境界,被茶道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品茶要有经验,要有学识,要有修养,品茶要有感觉,要有顿悟,要有心机。当品茶成为时尚,成为艺术,成为文化之后,茶道便是一种沉淀着民族生活意识、民族伦理观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学,这也是茶道真正的根源。
茶韵之三——茶之道 三、雅趣茶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自古文人雅士,大多为品茶专家。品茶作诗,尽兴于欣欣然,茶助文思,兴起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诗、茶戏等,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从而形成中国茶道——雅士茶道与世俗茶道,构成现代茶道不同流派的基础。而发扬于雅文之中,对于饮茶,非在乎于止渴、清津、提神,而在乎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感悟人生。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而雅之境,在于清、静、简、雅。一为品茗之趣,二为茶助诗兴,三为以茶会友,四为雅化茶事……,“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如此雅致,皆为茶道、皆在虚实之中,也超越虚实之外矣。
茶韵之三——茶之道 四、茶趣悟道
茶趣悟道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施肩吾诗
金粟金芽出焙篝,鹤边小试免丝瓯;
叶含雷信三春雨,花带天香八月秋;
味养绝胜阳羡种,神清如在广寒游;
玉川句好无才读,我欲逃禅问赵州。
——刘土享《谢玉粼上人惠桂花茶》
常说,品茶为品境,不在乎茶,而在乎境。茶趣,虚虚实实,玄机无限,所谓虚,乃精神也;而实,在于物质乎。虚实结合,品茶、品境、品一番人生。
饮茶,或独辟清幽之境,伴着茶香袅袅升起,用心品味茶的陶醉;或约三五知己,伴丝竹弦乐,以茶代酒,不必拘于礼节,盘座之,啜饮之,得其清香,享其意境,未必不能高谈阔论,也示必不能载歌载舞。“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总之,境由心生。或自怡自乐,此番情趣,自不必与外人道也。
茶韵之三——茶之道 五、茶艺悟道
茶艺悟道
饮时:心手闲适,按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齐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明 许次纡《茶疏》
所谓“茶艺”,一指技艺,二指感觉。备好用于烹泉候汤的红泥小火炉,鹅翎小羽扇,砂铫铜箸和薄似蝉翼而洁白如玉的茶杯。那壶以紫砂泥壶为正。书房里独饮,用一人壶。夫妻或兄弟对饮,用二人壶。客厅招待朋友,用三人壶。倘客人多,也可换用大壶,以白瓷薄胎杯为常见。底平口阔,质薄如纸,色洁如玉。所谓“不薄不起香,不洁不能衫色”。而功夫茶中的极吕,汤色浅,透明度高,只有洁白如玉的杯子方能欣赏其高雅的汤色。壶求紫砂而杯用白瓷,十有趣。斟茶时,把壶嘴降低,茶汤流成线时是“关公巡城”,茶汤滴成点时是“韩信点兵”。冲茶有这么多考究,品茶自然美不胜收。功夫茶的特点是闻起来香,喝下去苦,回过头甘。苦尽甘来,涩后回爽,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妙处。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说的“喝功夫茶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象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座中有三二知己,心中无多俗念,此时的品茶,方至“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境界。那种苦尽甘尽来,涩过回爽,一波三折,寻味无穷的深层内蕴,可以说,苦尽甘来便是功夫茶之韵,品茶品人性,品茶茶充满哲理,功夫茶之韵,其实已渗进国人的生活意识与哲学观念,不但是茶的升华,也是人生观的聚象。
茶韵之三——茶之道 六、茶乐悟道
茶乐悟道
松声、涧声、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声、落子声、雨滴陛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也。
——《经锄堂杂记》
在茶的清香中,享受一种意境,也可享受一种音乐,如天籁般从耳旁传来,无比的惬意,心跟随着音乐在跳跃、在舞动、在共鸣,似在竹林幽深中,寻找到宁静的归宿。啜一口香茗,听一曲心声,那是何等的天外之音啊。无论是身在何处,你都能感受到这种天籁。
假使你前往茶舍,推开竹帘,仿佛走进远古的盛世唐朝,更是丝竹声声,琴弦筝乐,声声入耳。倚窗坐定,看一道茶艺表演,听《高山流水》的清致,《春江花月夜》的流畅,或《紫竹调》的争鸣,《苏武牧羊》的雄壮,或在《梅花三弄》的婉约中,在千古爱情名曲《阳春白雪》的空灵中,得到人性与心灵的共鸣和升华。
茶韵之三——茶之道 七、茶道四谛
茶道四谛
中国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大佛大道大儒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灵魂能以奠立和实现的凭借,“和”是因,“静”是“和”的果,没有“静的气围和境界,“和”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升华,是脉搏的跳跃,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震撼。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品茶人的心灵宗教,是白开水中的人生况味,是无字书里的千言万语,是情侣眼眸的默默对视。“真”是“和”的真,“静”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是八荒……
茶韵之三——茶之道 八、今人品茶
今人品茶
国人品茶,讲究色、香、味。独功夫茶乃于色、香、味之外,更追求茶韵。茶韵者茶之精华给予品饮者的独特感受是也。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情场,染几分脂粉气。行于社会,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他和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发生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均被世人所接受。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南需,客来煎茶,聊络感情;家人共饮,共享天伦之乐,茶中自有温馨,进入家庭则贵在随心所欲,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品为佳。宦贵人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居之家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当,亦可得茶趣,茶不孤傲怪癖,生于帝王家为君,生于百姓家为民,这一切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多儒学的内蕴,可称之为“世俗茶道”。
茶韵之三——茶之道 九、简约之美
简约之美
“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寂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之中,抑可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沪砂铫,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活的人生。
茶道贵乎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茶道的俭约化与简易化,这两者则是密切相关连的:俭约必简易,简易必俭约。而俭约化与简易化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茶道的简约之美,此种简约之美,恰恰正是中国茶道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而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茶道,恰恰就更体现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茶道文化有顽强生命力并竞争力的一种突出因素。
茶韵之三——茶之道 十、功夫茶道
功夫茶道
饮茶品茶,是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功夫茶,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其茶艺及饮法独具一格,高洁优雅,而如此高洁优雅的活动先起自福建山区及广东的潮汕平原,继而在东南亚地区,一直泛及台湾、日本乃至欧美各地。以此观之,可谓“超凡”而“入俗”。
功夫茶之“超凡”,在于其“烹怡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操作更为考究,而功夫茶,除了品赏色、香、味、形之外,还要品“韵”,如武夷茶的“岩韵”,安溪茶的“观音韵”,凤凰茶的“山韵”,冻顶茶的“风韵”,韵要清、雅、厚、远,功夫茶的“超凡”而“入俗”,全在于功夫茶艺所营造的那一友好而有韵味的氛围,这种氛围富含客情、友情、亲情,功夫茶的隆“情”,给一切品饮过功夫茶的人们极深的印象。日本人就感叹过中国的茶艺是博得普遍尊重的唯一一种亚洲礼仪。
茶韵之四——茶之识
茶叶
中国茶叶大致分为几类:黑茶、白茶、花茶、红茶、绿茶和乌龙茶。茶的鉴别可分几个方面:看其形状,观其色泽,品其味道,闻其清香。在贮存中要注意温度和湿度、储存器具水分在5~7%之间,容器一定要干净清洁。
中国自古代以来,名茶评争屡屡不绝,公认的名茶大致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白毫银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恩施玉露、云南普洱等,而现在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地产茶,就不一一叙了。
云南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有“普洱贡茶”之称,从公元1729年(雍正十年)开始,被正式列为贡茶,普洱与其他茶有所不同,为一团团、一饼饼,有越陈越香的特殊之处。饮一杯普洱茶,体味“舌底鸣泉”的快感,令人回味无穷。在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中大致可分为樟香、兰香、荷香和青香四大类。其中樟香和兰香普洱茶尤为珍贵,只在原始茶区在的野生大茶树与樟树或兰树混植才具备的特殊香味。
武夷大红袍:大红袍有“乞丐的外形,菩萨的心肠,皇帝的身价”之美誉。“溪边奇敬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系,是中国十大名茶中武夷岩茶中的极品。自古就有“岩骨花香”之美誉。素享“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声誉,有“活、甘、清、香”四绝之实。其味甘泽而香气馥郁,去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判断力清味久益醇。大红袍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碧水丹山之中,常年云雾弥漫,得以茶先决之条件。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味醇而清沁,汤色橙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
茶具
茶铫、茶瓶、瓷砂为上,铜锡次之。瓷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茶盏帷宣窑壈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有茶与小盏为美。欲试茶,色黄白,兼容表花取之。注酒亦然,帷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余品皆不取。“试茶以涤器为第一要。茶瓶,茶盏,茶匙生腥,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遵生八笺》
现代茶具中,以紫砂茶具和瓷质茶具为最普通,其中瓷质茶具又分为白资茶,青花茶具,彩绘瓷和花釉瓷茶具,另还有竹具也较为普遍,在绿茶的烹饮过程中,多用瓷等茶具,在功夫茶中,多用紫砂茶具,其中宜兴紫砂壶最负盛名。用宜兴紫砂壶泡功夫茶,既不夺茶味,亦无其土味,故得到绝大部分爱茶之人的钟爱。
茶水
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明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温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头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藏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乳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陆羽《茶经》
古人泡茶,对水极为讲究,蔡襄《茶录》曰:“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宋徽宗《大观茶论》曰:“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钱椿平在《茶谱》中曰:“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之严,故古人择水,最为切要”。故古人将列出二十种名水定为天下二十泉。现代人饮茶,也讲求于水质,但没有古人的那种挑剔,也是茶能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茶韵之五——茶之用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幼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非晶,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勿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茶歌》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解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罍也,亦尤人参。——陆羽《茶经》
茶能防病,饮茶能延年益寿,人们出于对茶的喜爱、甚至认为“茶”字本身是“长寿”的象征,通过对“茶”字解析,得出“茶”字即“二十”加“八十八”等一百零八岁。
适度饮茶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有:饮茶能使人健康长寿。提精神、去疲劳、助消化、解油腻,能消炎杀菌、防治肠道传染病、预防呼吸道感染,能抗幅射、治贫血、抗癌的作用。浓茶漱口有医疗保健作用,能利尿解毒、预防老年性白内障、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龃齿、消除口臭、防治口腔炎和喉炎、防暑降温、解渴生津、明目、治目疾、益气增力、减肥美容、延年益寿。茶能升高血液中的白血球、治白血球减少症,治糖尿病。
茶有许多神奇的功效,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状态不存在的为92种,而茶中就包含了其中的33种,可谓是多种化学元素的聚合体,这些元素中,不仅有常见的碳、氢、氧、氮、钾、钙、磷、铁等。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茶具备了很多其他食品所不具备的保健和医疗作用。茶还有极好的滋补作用,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经常饮用,对人体日常所需养分是术好的补充,故茶也是世界第三大饮料。
现代茶叶在继承了传统茶艺的精髓的同时,根据现代生活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将其简约化,以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又不失赏茶、饮茶之美意。
绿茶的泡法相对简单,分为明泡、暗泡、盖碗泡法。功夫茶则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饮茶艺术,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具有多重步骤,依次为:“备具、备茶、备水、烧水、温壶、置茶、烘茶、温情、冲泡、摇壶、倒茶、分杯、奉茶、去渣、还原等步骤。在茶艺馆的茶艺表演中,则方法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茶韵之六——后序
茶道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份美学,品茗之境,在乎于心情、在乎于素养,在现实和理想中、在精神和物质中、在虚幻与空灵中、在健康和修性中,用茶品勾勒出平凡众生图。(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