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第五辑】

个人日记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

莲花般若屋

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
 

第 五 辑

根据经文《悲华经》原经文浅释

——惭愧  化 永

——请续接前第四辑

若有众生一法界门,于未来世无量劫中未得说之,闻佛说法即得解说一切诸法同一法界

(‘一法界门’又名一真法界。‘一切诸法同一法界’就是佛家所言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意。若有众生闻所未闻如是甚深妙理义谛,闻佛说法即得开解、开悟,原来一切诸法本不生灭,究其实相皆同一真法界)

若有众生于诸一切修多罗中未得选择,闻佛说法即得诸法平等实相三昧

(‘修多罗’又为‘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另,‘修多罗’又具五义: 

者‘涌泉’,佛经字字宏藏妙理,读之法喜,受之法乐;

者‘出生佛经有止恶扬善,引人性德之功

者‘绳墨绳墨像木工分木时的线一样,此喻标准,佛经似镜一般,善恶正邪一照便知;

者‘显示,能众生绝妙、绝谛真理

者‘结鬘如瓜之藤蔓贯穿诸法。是故,佛法如大海一般,而众生根机利钝不等,修法自然要择法而修。

    如果有人于大海般的佛法‘未得选择’,菩萨说如是众生受我法化‘即得诸法平等实相三昧’。就是说法无高下,契机为上。一切法平等,皆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众生离六和法,闻佛说法即得解了诸法三昧

(‘六和法’又叫‘六和合’它的意义若略说即为——

一:戒和同修、

二:见和同解、

三:身和同住、

四:利合同均、

五:口和无诤、

六:意和同悦。

今借此电波,特转发《能海上师》关于六和敬的一篇文《六和合的意义》,愿我们共同熏习。按:此文是近代著名高僧能海法师,1936年在原北平一次佛教会议上的讲演,由侍者明心记录,原载于《四川佛教月刊》1936年11期。今天读起来,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原文《六和合的意义

一、和合

    和合,就是团结。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教徒团结起来,组成有纪律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在家菩萨,都一心一意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做和合。因此和合的意义,在我们佛教中很重要。换句话说,佛教的生命存在与否,取决于我们全体僧伽和合如何。因为,僧伽是住持佛教的;和合又是住持僧伽的(梵语僧伽,意译‘和合众’)。没有和合,就没有僧伽;没有僧伽,就没有佛教。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这和合要怎样做才能成功呢? 当然,不是空口说话就可能成功的;也不是单凭个人的理想可能成功的。要想和合成功,我们全体僧伽,必须认识自已的立场。我们是代表伟大佛教的人,全部佛教的责任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应当怎样的和合,才能负得起这个伟大的责任啊?!一个人是这样想,多数人是这样想,乃至全体僧伽都是这样想,这和合就成功了。再一方面,我们在各人的意识上,还要有一种至诚恳切的慈悲心。因为慈悲就是和合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彼此能互相推让,互相容纳,才可以讲和合。所以,我说和合须建筑在慈悲心之上。现在有一部份僧伽,明白了自已的立场,终日谈和合,终日想和合,而终日不能和合;或虽有暂时的和合,而不能彻底的和合,就是因慈悲心太薄的原故。因此,我们现在的僧伽要想和合成功,主要的条件,还是在至诚恳切的慈悲心。希望在会的大德们,对于此点特别注意,注意!

二、六和合

    依据经论上说,和合共有六种:

身和——就是说在身业上,彼此能和合无乖,可以共住。如下座对于上座,要礼拜问讯,服劳让道,推座承事等恭敬身业;上座对下座,也有慈祥爱护等种种身业;上座对上座,上座对中座,也各有谦让身业。这样,上中下座的身业,均做到如法亲近,不相乖反。这是身和。(凡具戒十九年以上为上座,九年以上为中座,九年以下为下座。)

口和——就是在语业上,彼此互相融洽,没有争执。如称赞有德,远离恶语,规劝过失,学问互相学习,犯罪互相忏悔都是。

意和——就是在意业上,彼此能谦和成事,消除我慢,不固执己见来违逆众心,使众心和悦同住,叫做意和。现在的僧伽,因意见不和而生起的是非,不知有多少。上下的意见不和,所以清众与班首闹,执事与和尚闹,维那与纠察闹;学教的意见不和,所以此派与彼派闹,此宗与彼宗闹。这么一来,佛教的是非就多了,佛教本身也就有生命危险了,希望大家不要这样吧!

戒和——就是对于世尊所制的净戒,彼此能依法受持,同修同学。所谓依法受持,主要有两点:

一是不杂。就是不要渗杂自已的意见。戒经是那样,就是那样,好好的如法遵行就是了。

二是不冗。就是不要离开戒律范围之外,更增加种种的仪式。因为诸佛的净戒,唯佛能制,一切菩萨二乘,都不能增减,何况凡夫。所以这冗的毛病必须极力改除。有了不杂不冗的条件,然后能如法布萨,如法羯磨,如法安居,大伙都一心一意地安住净戒海中,就叫戒和。

见和——见有三种:

⑴正见:是对倒见说的。世俗的人,对于诸法的实相,不能如实了知,而妄想种种的分别。诸法本来无常,而妄执为常;本来是苦,而妄执为乐;本来无我,而妄执为我。颠倒是非,不称法体,所以叫倒见。与此相反,便是正见。

⑵真见:是对妄见而说的。世间一切山河等等,都有如梦如幻,无有真实。愚人不知,妄认为真,所以是妄见,离此妄见,了达诸法皆空之理。叫做真见。即合诸法真理之见。

⑶净见:是对染污说的。我们随起一见,若不参杂贪嗔痴等烦恼,而与一切诸清净法相应,叫做净见。

    这三种见,是我们学佛法的人应当切实了解的!其他的事情,有时还可以随顺世间,唯有此见,不可随顺。因为世间的见,都是不正的,我们大家如果都能安住正见,而不被世间一切邪见所诱,就是见和。

利和——凡有利益的事情,能如法共分,乃至粒米同餐,毫不自私。就是利和。

以上六和,是戒律中的戒律。戒律不可少,六和更不可少。戒律好比木工的规矩;六和好比胶漆。有了规矩,固然可以做成家具;能再加上胶和漆,就更光洁可观,坚固耐用了。同样的道理,有了戒律,固然可以成立僧团;能再加上六和,则僧伽的作用愈大,僧伽的团结愈密了。所以在世界潮流直转的今日,能海最希望诸位大德提倡戒律,更希望全体僧伽完成六和!注:(其中有必须说明者,在“见和”中,有一段文“其它的事情,有时还可以随顺世间,唯有此见,不可随顺,因为世间的见,都是不正的…”此中之“正”与“不正”是就胜义谛上说的,在世俗谛上,佛教里是有世俗(世间)正见的。特此标出,以免怀疑误会。

若有众生于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勤精进,闻佛说法于诸通中即得师子游戏三昧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总讲就是佛法,它是通向脱离痛苦的解脱之门。《阿含经》说‘一切世无常,不可依怙,当求度世解脱之道’。菩萨说如果有众生于这样殊胜的法不努力精进的修持,我成佛时,将以法度化这样的众生,他会得到‘师子游戏三昧’,就是懂得在世间道中得解脱的义理)

若有众生欲分别入于如来藏,闻佛说法,更不从他闻,即得分别入如来藏

    (何谓‘如来藏’?如来藏者即:含藏一切佛功德的清净自性是名‘如来藏’、又名真如心。凡夫、圣人均同无异,出得了烦恼就是名法身。若是有人想修显出如来藏,佛家讲入道有多途,欲难选择者,如是众生受我化度后,无须去参访他人即得知:一法入及得一切法入之理,就是所谓‘得分别入如来藏’)

若有众生于菩萨道不勤精进,闻佛说法即得智慧勤行精进

(以智慧导航人生,以般若摄持修行,以众生为修行对境,终竟在世间道中得解脱,便是谓‘即得智慧勤行精进’)

若有众生未曾得见本生经,闻佛说法即得一切在在处处三昧

    (‘本生经’是记述佛陀在因地亲身修行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佛陀行菩萨道时的亲生经历。‘一切在在处处三昧’即是缘起法圣谛义。佛说《法身缘生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缘灭,当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就是听见比丘诵这个‘法身缘生偈’而皈依在佛陀座下的。所以,知道世间是缘生法,便得‘一切在在处处三昧’)

若有众生行道未竟,闻佛说法即得受记三昧

(‘行道未竟’的‘’是究竟,‘行道’的究竟不是出离三界,而是成佛!然,我们行道未成佛之前要当遇佛授记。佛是一切智智者,世间一切凡夫何时得道、何时成佛,唯佛能尽知。是故,菩萨发愿说‘我成佛时若遇众生行道未得佛授记者,受我法化即得我授记’。)

若有众生未得具足如来十力,闻佛说法即得无坏三昧

(‘如来十力’者: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之为力。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先知先觉世间一切事物的是与非,有圆满终竟评判事物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因地、圣地的因果循环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一切禅定禅定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一切众生慧解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知世间一切众生种种境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一切众生生命轮转至其所生处的智力

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一切众生的宿命,乃至得道、直至成佛证涅槃的智力

九、知天眼无碍智力佛的天眼通达极致,也知一切圣、贤、菩萨等天眼通达的层次;

十、知永断漏尽智力知一切众生在何生、何时断除烦恼习气、乃至福慧圆满的智力

若有众生未得具足四无所畏,闻佛说法即得无尽意三昧

(‘四无所畏’者又名如来‘四无畏’即: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具足一切智,故而对一切世间、对一切众生说法具足正摄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除了一切烦恼,故而对一切世间、一切众生无惧怕心。

(三)说障道无所畏:于因地中经历劫修行而圆满,故能告诉众生一切障害佛道的法门通晓无碍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告知众生苦集之理、苦道之理通晓无碍,故而无惧怕心

若有众生未得具足佛不共法,闻佛说法即得不共法三昧

(‘佛不共法’又名‘十八不共法佛具有的这十八不共法跟二乘的声闻罗汉乃至诸菩萨是不同的,唯佛具之十八者:

⑴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众生修之皆得证悟,佛言皆是真语者、实语者,故口无失;

⑶念无失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得第一义之安稳。故,以上三法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异;

⑸无不定心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摄心住善法中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⑹无不知己舍心了知一切法,无不舍处,不执着一切法,解脱自在

⑺欲无减佛具众善圆满的功德,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永驻上进、精进,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所圆满具足一切智慧满足相应而永无退转

⑽ 慧无减所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于过、现、未来三世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