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佛学的基本认识】-南怀瑾老师讲授
经典理论
(南怀瑾老师早年讲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中道学社,原文刊载在<一九六一年>四月八日《菩提树》月刊)
研究佛法,有三个主要观点,首先就要把它搅得清楚。那三个观点呢?就是佛法、佛学,和学佛。什么叫做学佛呢?那就是说:跟着佛的一切言行和教理,依教奉行,去照样做到。佛学呢?那就是研究佛所说教理的所有学问。至于佛法呢?是包括了上而的两点,或者缩小它的范围来说,求到佛之所以成就为佛的一种方法。所以研究佛学,是重于求知。学习佛法,是重于实行。但是两者都不可以偏废的,合起来叫做佛教。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佛法或佛学,却不是普通一般宗教可以比拟的。
为什么?那我们先得了解一下宗教的定义和内涵。我所认为的宗教,凡是启发或坚定人们的情感和意志,使人发生信仰的,就是宗教。因此,可以把它分作广义和狭义两方而来说。广义的宗教,可以包括很多,大体说来,例如青年阶段,对男女爱情的恋慕,中年人,对事业进取的追求,以及老年人寄托情绪于信仰或寄情山水等。狭义的宗教,那就是指对某一有神秘色彩的超人与组织,发生信仰的。因此,我可以首先声明的,佛法的确也有宗教的意味存在,但是它的究竟,又是超脱于宗教的范围的。
那么,它是哲学吗?那又不然。因为一般的哲学,它是以理智思辨来研究人生和宇宙,然后作主观的肯定或客观的批判,大体说来,多半是偏重于精神和思辨的。佛法它是也重思辨,而又超脱思辨,而且认为无论主观或客观的思辨,反正都是有一种思想的观念存在,既有了思想,就各有是非,既有是非,就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就会人我纷然,所以它也不是哲学。
那么,它是不是合于近代的科学呢?那要看是怎么说啰!如果从广义的科学观念来说:凡是有条理,有系统,而且可以求得实证的都是科学。那佛法是最有系统和条理的,而且是务必求其实证,不是空谈理论的。如果是以偏重于自然物理科学来说科学,佛法之中,却有一部份是涉及自然科学的;不过,它不是著重于发展物质或运用物理,它是以推穷物理的最高原则,来证明佛法的,所以也不能说它便是科学。
人生的目的
我们现在不必再说它是宗教,或哲学,或科学的。总之:一切学问,还是离不开人生;一切学问,也都是由人本位去研究,最后还是脱离不了这个人生,而又归到人生。有人说:某一种宗教方式,是不求人生,只讲人死的,其实,这也是似是而非之谈,因为不属于本题范围,暂时不去讨论它吧!
既然是讲到人生,我们不妨在这里,提出一个很平凡的问题来说人生,那就是说:人生究竟是什么目的呢?这个问题,由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到底还是有问题。例如说:我们今天一会,是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诸位来听讲,我来乱讲。试问人生是抱着一个一定的目的而来的吗?如果不然,各种对人生目的之答案,就又成问题了。
我可以说:这个命题的本身,就是答案--人生以人生为目的,它就是那么平平常常,不必另生问题,所有的人生问题,只是属于人生历程中的节外生枝的疑问,应该不是人生最初目的所在,假使是有,那就是佛法所要提出人生生命的若干问题了。
佛法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讲到人生,就势必涉及宇宙;讲到宇宙,势必又涉及形而上的本体和知识等之问题。所有一切宗教,和一切学问,都在这个上面,如何来说明或安排人生,指出宇宙和生命历程的境界啦!那么,佛法它又怎么说呢?它说的太多也太广泛,如果从头讲起,真有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的感觉。其实,所谓高深和神秘,还是极平常的事。
人生是因为有人我的存在而发的生命问题,那首先就要了解佛法对人我的认识。
佛法认为物理世界和人身的生理形成,归纳的说只是四大的作用。所谓四大:固体的物质,统统名为地大,生理的骨髓等也就是地大;液体的物质,就统名为水大,生理的血液等也就是水大;热力的物质,就统名为火大,生理的暖力等也就是火大;气体的物质,就统名为风大,生理的气息等也就是风大。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讲四大皆空的,而且有人还拿它来嘲笑学佛的人,做为一句笑话,其实,四大明明是有,怎么可以说它是空的呢?因为物理和生理的四大,都是互相做为因缘,互相变化,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目前的物理和生理的四大,也都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因缘组合,与时间空间而共同变易,不是固定永恒不变的,所以叫做四大皆空。空便是不可把捉,没有永恒存在的形容辞,不是一个绝对没有了的否定名辞。
除四大以外,有时候佛又比较详细的说人们生理的形成,是由三十六种东西组合起来的,例如毛发眼鼻等等,他综合身心两方面而说人我,又把它叫做五阴,那便是色、受、想、行、识。色是包括物质的四大,以及光和物理的变幻,和抽象的观念等等。受是指感觉。想是指知觉和思惟意识。行是指内在本能的活动和行为。识却很虽说明,因为它不是指认识的识,这个识,是包括心物和身心的两方面,我们勉强说来,可以说它就是普通所谓的精神。其中除色是属于物理和生理以外,受想和行识,多半是偏重于心理的。
此外,还有一种分类,他把人我身心分为六根,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除了前面的五个是专指生理以外,意根是指心理的。和六根相对的外界作用,便叫作六尘,那便是色、声、香、味、触、法。法是包括意识思想的法则,和事物的种种现象。在这六根和六尘互相对立之间,又假定一个思辨上的界限,就统统叫它作十八界。
由五阴,十二根尘,十八界等,推而广之,就包括了人我和现象界的一切,佛由形而上的第一义来看现象,万有不过只是所生的现象,能生万有现象的,那不是现象界本身自生的。现象界的万有和人我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时间和空间也是因缘的现象,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就灭,其中既无主宰,又非自然。如果是自然,世间事物,倘使没有种子和前缘,决不会无中生有的。如果是有主宰所生,世间事物,应该也不待因缘可以成立的。除非单凭盲目的迷信,世界上是没有此理旳。例如我们目前的这个茶杯,它是由人工水火模型和玻璃原料等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连同时空和因缘变迁,又归消灭,灭了又生,所以生灭不停的好像有永远的存在,其实是随时随处都在生灭,(正讲到这里,堂内因电力发生故障,黑了几秒钟。)又例如目前这个灯光,是由发电所的动力输出电源,和灯泡电线等等因缘和合而生,此刻因为缺了某一作用的缘而发生故障,所以就不能发光了。
世间事物和人我,既然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无主宰,又非自然,那就根本什么都没有,这就叫做空吗?那又似是而非的--无主宰,非自然,因缘和合而生,是说所生的现象界一切都无自性。能生万有的,却是本来无生,所以说虽生而不生,灭而无灭,它是即于生灭界中而独遗万有的。佛为了使世间人的知识容易了解,综合天地、宇宙(时空)、人我、心物的生灭本体,就名之为真如、涅槃、自性、法身、法性、法界等等。使人们先由意识上的了解,再进而离意识思想去体会它。它是宇宙的形而上,不受时间空间所左右,所以佛说时空都是人为假定的一种作用而已,时间本来就没有始终的,始和终也只是人们的一种概念,因此时间是无始的,空间是无边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时空,只是如梦幻似的变幻存在。变幻和梦幻,并不是说它没有,那只是说它是暂时的,偶而的,从无穷尽的法界(本体)来看万有也是暂时存在,虚空也是偶而而显。
那么,这个真如法界--所谓本体,它究竟是有?是空的呢?那却要知道,所谓本体也是姑妄名之,它的体是毕竟空,不生不灭,无有一法可得的。但是与其是空,所以能生因缘法的万有,即宇宙间的一切相和用,都就是它的作用所生的现象。因此,又描状它的形而上的第一义毕竟空,也就是胜义有;所谓胜义有,等于说是形而上的有。总之:说空,不是世俗观念上的空洞或绝对没有,说有也不是世俗观念上的有可捉摸的东西。所以它是彻底破除了迷信中的主宰和自然的观念,要我们从人本位去体会这个第一义谛的法界,却处处提醒我们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要知道,所谓不可思议,是一句方法上的遮止之辞,不可,就是不可以,换言之:它是不可以用我们的意识思想去领略,或言语理论去推论它的,所以叫作不可思议,他可并没有说是不能思议啊!如果说是绝对不能思议,那就真是一派胡言了。
第一义谛的真如法界,就是佛法最高求证的目的,至于求证的方法,大体都从禅那着手;禅那就是所谓思惟修。不过,禅那思惟的境界中,最要紧的是要我们离心意识去取证,却不是要我们专门用心意识去思惟或推测,所以要特别注意不可思议了。
认识修证的方法
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小乘之不同,这个大小的不同,也可以说只是理解、认识、方法的差别,却不可以把它划分的太严格了。至于他都是在修证和求证,那是共通的目标。
以小乘修证方法的原则来说:不外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是说世间一切皆苦,加以分析归类来说,有很多种苦,或十苦,和八苦等。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可是人们和一切众生,却迷苦为乐,偏在苦中追求苦果以为乐,所以就叫作集。如果不集苦因和苦果,那就是灭。灭了便是道。这就是小乘的四谛法。在小乘佛法中,属于声闻道,所谓声闻,等于是说听闻教法,如是而已,就以听闻的多少,得少为足,去依教奉行,不自求大智慧的再精进。
还有十二因缘呢?它就是从十二个循环性的不易法则,来观察世间的事物,那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依通俗观念来说:就是不明白,或莫名其妙,暗昧无智,或者冲动等情绪,都可以说是无明。生物界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是有这十二个法则在循环活动着,如果离了最初的无明,就没有了以后的麻烦,那就可以超然遗世而特立独行,不受物欲的支配了。这就是所谓的缘觉法门,也属于小乘的一种,普通也有叫它做中乘的。缘觉称为独觉,他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超人的解脱,离世而独醒的意思。如果从普通知识的观点来看,这都属于悲观的出世思想的一种,也有认为是消极的佛法。
大乘的佛法呢?有的认为他是积极的,入世的,有的却说是入世而又出世的。也可以说,行为上是入世的行,心是出世的心。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证,只能扼要的说,大体不外于三止三观、中道见、法界观、唯心识定等等。(因为时间的关系,于此不能一一分析来讲)总之,它都是先从心地上着手作工夫的,最后,使人生升华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里去。
所以大乘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虽然都基于上面所讲的这些道理而来,但是他有一种特别的精神,他对于人我和事物,首先就要了解他是同体的,平等的,所以一定先要发起大悲心,或者称为菩提心,那就是说以同体之悲,无缘之慈,来对一切人和物。大悲心要可以做到牺牲自我,救度他人。菩提心便是自觉觉他的佛行。而且又须了解这是人的当然之事,并不要为了有所求或有所为去做的。所谓作空花佛事,坐水月道场,是那么的轻松微妙,不是做的愁眉苦脸的。并且要由初步修证乃至于已经成佛,还是不离世间,随时随地以救世救众生为务。说到他的最崇高和伟大处,则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为大悲心行为的目的。就是这种精神,就不得不使我们低首皈依了。
佛法的宗派
综合大小乘的佛法,在中国形成了十个宗派,这也正如一切世间学问和事物一样,岁月的累积,就产生门庭派系之见,所谓分河饮水,就各自认为是一己的所得,便互有纷争了。
佛法的十宗,大体归纳说来,不外乎性和相的分类;所谓性宗:就是指认证形而上的第一义谛。相宗:就是指了解形器世间万有现象的根源。无论是性宗和相宗,事实上,都是在求得大智慧的解脱,即使是大小两乘,归根究底,也都是求大智慧的解脱,小乘由戒、定、慧、解脱,而得解脱知见。大乘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得大智慧(般若)的成就。佛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非是殊途而同归的道理。
性宗当然总归向于智慧解脱,要人澈见形器世间的一切事物,形而上的第一义,都是空无自性的,所谓诸法空相,就是包括了一切相空性空和空空亦空等道理。但我们要再三提起注意的,佛说的空,就是指形器世间的现象界,一切都无自性,既不是指空是一种境界,也不是说空绝对的没有。它所求证性空的方法原则,或是由止观而到中道,或是由唯心而了万法,不管如何换汤换瓶,倒来倒去,还是此药此病而已。
相宗呢?那又叫做法相宗,和唯识宗,它是由详细的分析形器世间的现象界,和身心的情状,然后才能解脱现象界的束缚,而证得真如法界。因为它有精详严整的分析,却为一般喜欢多欲求知的学者们所接受,而且也更适合于现代人的好学深思的路线。
法相宗的总则,是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纲要。
五法,便是:
一、名--一切名辞的内涵。
二、相--现象的一切。
三、分别--名相都由心理意识所分别得来的。
四、正智--离心意识而证得的智慧。
五、如如--是真如法界的描述,有如如不动,便是如此就是如此的意味。
三自性,便是:
一、依他起--一切意识分别的境界,都是依外境所引起的。
二、遍计所执--有了意识分别,吸收了外界影像,就坚固执着而不放舍。
三、圆成实--离了依他起和遍计所执,就可以认识了本自如如的圆成实性了。
八识,便是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我执,包括无始以来与生命俱来的我执) 、第八阿赖耶识(含藏心物内外时空等等一切种子,称心为八识之王)。普通把第六意识的作用当作了心,不过佛所说的心,便是指能生万有的代名辞,它是包括心和物的,所以法相宗特别分清心识的关系,而说一切唯识。依意识思惟作用来说,识便是思想分别的认识之识,依前五识和第七第八的七种识来说,它又代表了生命和生理的活动,和物理世界活动的精神。现在普通心理学上的心理作用,在法相宗来说,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又包括有独影意识(也叫做独头意识),现代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 ,便是第六意识的独影作用,还没有了解到第八阿赖耶识的境界。因为阿赖耶识,就不单只是讲心理现状,它是包括心物世间的一切的。
二无我,便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也便是人空,是指身心活动的不实在。法无我,是指法空,是指思惟法则和主观成见等等的虚妄不实。换言之:人无我,就是洞破现象界的原则。法无我,就是洞破事理法界的原则。人们之所以不能解脱而亲证真如法界,便是因为有身心的烦恼所障,如贪恋我知我见的所知为障,所以知识愈多,就烦恼更深了。
总之:法相宗是指现象界的一切,是唯识所生,识生一切万象,性自本来如如,这便是法相宗的基本要义。
我们要求证佛法,必须先要了解佛学,由
一、闻--包括多听和多看多研究。
二、思--好学之,深思之,明辨之。
三、修--求实行修证之道。
四、慧--修至于证得大智慧的解脱。
闻便是研究佛教佛学佛法之理,由教理而实行修持,可以证得极果,所以又名为教、理、行、果。闻教理,就须信而理解它,然后由信解而求行证,所以又名为信、解、行、证。信解、行证的结果,就是由人而至于成佛,人成于佛,佛由于觉,所以又称佛为大觉或正觉。所以由人至于成佛,便是人生境界,真、善、美的完成,也可以说是人格的完成,也可以说是人生艺术境界的升华,既无所谓是神秘,更无所谓是奥妙,然而与其极平凡处,人们偏偏不能踏实,所以就会愈搞愈神秘愈奥妙了。所谓宗教、哲学、科学、教育和人生,也无非都是只此理,只此事而已,你能说除了人生和心物外,还有其他的事吗?
最后,我要声明,我也和诸位同学一样,正在求学的阶段,所知所见,都很有限,在无限智识的领域理,博大精深的佛法里,只是管窥蠡见他的一斑,元无是处,千万不要以我所说为标准,不过是各抒所见罢了。不然,我又是为诸位增加上一层所知障,就彼此罪过了。
(全文完)
文章评论
达麦达麦【友已满】
【研究佛学的基本认识】-南怀瑾老师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