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入中脉与得定 】--南怀瑾老师开示
定慧实修
印度北传的佛教传到西藏,称为藏密。开始是红教,演变成花教、白教,再演变成黄教。黄教是宗喀巴大师创立,他的四大弟子是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及哲布尊丹巴。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修定、修观,与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几乎完全相同,唯引用经教不同而已。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走的是龙树菩萨大般若宗的教理,是性宗路线;宗喀巴大师走的是无著菩萨唯识法相宗的路线。
修密宗主要强调的是修气修脉,以达到成佛证果。气修不通,脉络转化不了,不能得定,就是所谓的:“中脉不通而言得定者,绝无是处。”至于打坐,能坐上几天几 夜,并不一定是你气脉通了,气脉通不通和打坐是两回事。但气脉通了,要坐便坐,非但可坐上几天几夜,就是睡几天几夜,站着几天几夜,也照样都能入定,入定与姿势是无关的。
现代人脑子太复杂,所以修有为功夫,也就是修安那法门最好,修气、身体也会好,如果想借修气求得证果,要懂得医理才行,所以先要自己研究医理及医药。
有一些跟我多年的年轻同学,普遍都有依赖性,处处依赖老师,这里痛、那里痛,只找老师,不肯趁老师在时,多研学医理,更有甚者,吃了药后,问他反应如何,竟答不知道,像这个样子,真不知道他如何学佛修道!
一 个学佛修道的人,是绝对自私的,要先能管理照应自己的身心。如果连身体的变化都不知道,还叫修道吗?修道要清楚身体内部的变化,以及心理的变化;起心动 念,都要知道。也就是说,一个人只管自己,做到完全的自私,但不妨碍别人,那就天下太平。换句话说,对自己身心内在任何一点变化,都随时要很清楚,那才叫 修道。学佛之道就是要先求自度、自利,这一点要注意。
举凡身体的变化,欲念的澄清,饮食的调理,气候的变化 等,处处都是学问,都要留意。古代的大善知识们,不论道家、佛家,都是通医理。修持功夫高,他们都是从自己身体上体会出来的,也是从自己心地法门中体会出 来的。不是靠书本读来。一个人一生几十年,老实讲,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读许多书,只要心地的宝库一打开了,就都会懂的。
密宗强调修气,在修气以前,这些道理先要懂得。修气修到不呼不吸,呼吸停止,密宗叫“宝瓶气”,瑜珈术称“瓶气”。人像宝瓶一样,在定境要来时,气充满了,呼吸停掉,肚子回收进去,身子自然直了,端端正正,定住了,这时舒服得很,叫你下坐都不干。
不呼也不吸,并不是真正没有呼吸,只是很细微而已。此时杂念没有了,过了很久,好像有一点吸进来;很久以后,又有一点呼出去,到这个境界就要修脉了。这是唐代以后密宗的说法。
知息冷知息暖,就是在修脉的境界,但并不是在鼻端知息冷暖,而是在身体内部,此时,在身体内部知道哪里发暖,哪里发冷,这就是后世密宗所说的脉,差不多相对于神经反应。每个细胞的感觉,哪里走得通,哪里走不通,都清楚。事实上,脉就是息的更进一步。
打 坐为什么腿麻?因为腿的脉不通,下部的脉都没有通。最难通的是臀部,我们坐到后来不想坐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一个是身。通常我们不想坐了,是不是心 不想坐?不是的,大部分是因为气到臀部 沉不下去了,此时气会影响心理。凡夫的心不能转物,唯物思想家认为,人的思想受物理影响,并没有错,只是这个说法只适应在凡夫的境界上。气也是物,所以我 们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只好下座。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 痒、麻、胀、冷、热、甚至两腿发烂,最后等气一走通,忽然就好了。古代修行人,修持精神很可佩,气把身体内部的脏东西逼出来,逼到身体都烂了,他们也能把 色阴看空,毫不在乎。现在的人有福气了,只要吃消炎药,打消炎针就行。
待气到了足心,才能谈得到三脉七轮。气脉打通了,准可得定,得哪种定?定有百千三味,每种不同,而我们却以为只有一个“禅”。所以说,为何禅宗以后更无禅,禅是真误了不少人。
真 正把中脉打通了以后,一坐一定,闭着眼,满天星斗看得清清楚楚,密宗所讲的是真事。那个情景就像太空船进入太空的境界一样,这就是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 秘。上次太空船进入太空的整个过程,每一秒我都留意其变化,注意宇宙间的法则,是否和人体是一样的,结果发现完全一样。由此更证明,佛法显密所说的修持经 验,一点都没有错,错在我们自己不用功,没有修证到。
---《如何修证佛法》
--------
明时宗喀巴大师见双修之弊太大, 站在维护佛教的立场,起而宗教革命,主张清净单修,严整戒律,创立黄教。时为明永乐年间事。师为青海人,传四大弟子:班禅,达赖,章嘉,哲布尊丹巴。章嘉 主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在外蒙古,达赖主前藏,班禅则在后藏。四大弟子们代代转身统率各派。
无论红教,花教,白教,黄教如何分派,综合各派理论,主张从这个凡夫业报身起修,必须先转化业气。人身有三脉七轮,必须修气,修脉等等,(在西藏如果这样说法,可就发财了,必须要收大供养,磕头,前门上闩,后门上杠,且要大护法现身才能说,不然下地狱。)将气脉打通了,业气净化,转了色身才能得定。否则色身没有绝对的健康,即不能得定。若气脉未通而能证得菩提者,绝无是处,都只是幻境罢了。
气脉真正打通,见了空性,才能得大成就,才能证菩提。临走时,才能象莲花生大师一样,骑白马腾空而去。如果想留点东西在人间做纪念,就留下十个指甲,或显现神通,化一道红光而去。例 如木讷祖师,是宋元间最苦修,最有成就,最有名的密宗大祖师。成就后,问某法师:虚空是空的吗?法师说当然是空的。但他却说是有的,乃爬到虚空中,翻跟斗 竖蜻蜓的。又指地问:地是实的吗?法师说当然是实的。于是木讷祖师乃钻到地中,钻进钻出,如在游泳池游泳一般。又问:大殿中石头柱子是空是有?法师说当然 是实有的,师乃用手在石柱子,柱身横着饶来饶去,过来过去若虚空然。
*****
若气脉未通,虽有时可见自性 光明一面,但如禅宗所谓孤光偶露,石火电光,只这样发一下而已,不能得正定,不能得正觉,不能证果。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说:”气不入中脉,而云得证菩提者, 绝无是理。“若气脉一通,则所谓脉解心开,所谓证得菩提,真如”仰首枝头,即见果熟“,亦如”拔矛刺背,顿脱苦厄“,沉疴顿失般的明心见性了。所以又说释 迦牟尼在雪山七年修行并未见道,在菩提树下七日气脉打通,仰首见明星,始廓然大悟者即此理也,他是坚持这个理论。
在中年人以破漏之身,红白菩提都走漏得多,不圆满了。(所以看密宗经典,尤其有关修法者,十分难懂,像红白菩提等,都是引用的代名词。)必须修此,始能引燃拙火而恢复了生命能,如道家所说返老还童。但却不能犯淫,如双修有欲,漏了精则犯大戒。嗨!太难了,较任何修法都难,在人生最严重的爱欲上施为而不准犯淫漏精,真如火中取莲!然何以必要如此?因红白菩提破损之破漏之身,灵能燃不起,但并未毁坏,只是更沉睡更堕落,必须借阳火点燃三昧真火才行。
至于老年人,生理机能不起作用,并非有“道”,而系生命能之暖,寿,识薄弱,无生机,必须引发生机而又不犯淫,再以灵力打通气脉,即多一道手续,始能通天彻地(非密宗原语,借用语),明心见性。但我以上所讲的,都属于藏密部分。
由红教的修为传承主旨,再演化为花教白教等法的重心。他们也是偏重由色身起修而进入法界。并非只以乐,明,无念为菩提道果的极则。后来藏密到了宗喀巴大师,创建黄教,一再肃清整理,以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为根据,大力提倡菩提道次第的修法,真是功德无量,人天礼赞。
*****
人 身背脊有三十三节,配上八块盖骨,先要将一节节不充满的骨髓填满了,才能谈到气脉。一般学密宗者,身内气脉有一点点流动,即说气脉通了,肚子里火辣辣一点 烫,即以为拙火起来。其实,这只是初步发暖而已,早得很哩!若是真气脉来,则一身融化,清净圆明,光明一片,始为真拙火、真气脉。真正中脉通了,真可以气 住脉停,身体无丝毫觉受;如果还有身体有觉受,则还不是真的通;到真通时,观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如梦如幻,自性清净。
*****
倘真见性,气脉必通。二是一,一是二的,看你走哪一条路。密宗他们是依身起修,所以讲这种话。禅宗不谈这个,但真明心见性,气脉也当然必通。
......
宗 喀巴大师说:”中脉不通,证得菩提,必无是处。“绝对地准确,这是真话。但是修禅宗的人,绝不讲气脉,不讲色身上事,真正见到那一下,气脉也是必通的,道 理在这个地方。假使说是真正见道,而身上气机不起变化,必无是处,否则就不是真正见道。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理。所以这一句话的结论呢?就是必须要气脉 通才能见菩提。这对不对?绝对的对。这个意思懂了吧?
......
六祖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不须要用力,它自然就到了。假定说,真见性的人,气脉不一定会通的,那六祖第一个骗了人,释伽牟尼佛更骗人,怎样叫做“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呢?
----《习禅录影》
-------------------------------------
讲 到“中脉”,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据我所知,对于这个问题,在“道”、“密”两家之间,都有“中脉”究竟是有形或无形的论辩,以乃“中脉”是否就是 “督脉”与“任脉”的疑问。其次,还有认为只有真正修习“密宗”者才能了解“中脉”;原始的道家、本来就不知有“中脉”的存在,所以道家的修法并非究竟等 等的争论。
关于“道”、“密”两家对“中脉”认识问题的论辩,实在是一个误解。如果只根据宋、元以后的“丹经”道书来讲,他们言不及“中脉”,那是事实,倘使研究中国自古以来传统道家的方术,便不能忘记《黄帝内经》与《黄庭经》等。《内经》早已有了“冲脉”之说,不过在《内经》上的名称,称它为“冲脉”而已;《黄庭内景经》的中黄,便是以“中宫”为主,只是没有像“密宗”与“瑜伽术”的特别强调“中脉”而已。
了 解了这个观念以后,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的丹道,并没有认为“督脉”或“任脉”就是“中脉”的道理。因此,根本用不着非常吃力地去为它辩护了。宋、 元以后的“丹经”,许许多多只是一偏之见,一得之论,一家之言,并不足以概括正统道家的全环,这是绝对不可以误解谬认的事实。道家所谓的打通“奇经八脉”如果没有到达“冲气以为和”,乃至“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的实际境界,那就根本全是空言,更无法了解“中脉”真通的景象了。
如 果工夫到达”奇经八脉“完全打通,有了”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时,那便有庄子所谓的”堕肢体(没有身体四肢的感觉),黜聪明(绝对没有妄想),离形去知,同 于大通,此谓坐忘。“此时”中脉“的功能发动,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觉受,自然而然便呈现”万里青天无片云“的晴空境界。甚至,无论白天黑夜,满天 繁星呈现眼前,犹如”掌中观庵摩罗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觉和感觉状态,一起忘却无遗,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观念,完全远离消散。
但 “中脉”的打通,并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严格说来,打通“中脉”,也只是入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从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深邃,更须仔细努力。的确非有 明师指点不可。此外,在打通“中脉”之前,当然先由左右二脉的通畅开始,但左右二脉的通畅,也并非只靠“瑜伽”的呼吸气功便可奏效。真正打通左右二脉的 人,外形的证明,从头颈的圆满状态,和颈部左右两大动脉管的平满,以及颈有圆圈的象征,可以得知。否则,尽是误人误己的空谈,毫无实义。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