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品质取决于身心灵健康

小哲理

 

 

图片

 

   文:胡因梦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成年人,其实都已经被社会上奉行的教育模式教育成了不接纳自己的人。我们从小到大,被父母、学校教导成凡事永远都要有一个应该怎么样的标准,你必须要符合这样的标准,你不能形成与之相悖的另外一种态度或者行事风格。”

  获得不是真正的福祉

  在人生的历程里面,我们从诞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到今天,分分秒秒都在和自己相处,也一直不断地为自己所惊艳。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里面,我们最认识的当然就是自己。但人有着非常奇特的了解外在世界的倾向,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向外追求,以至于和自己越来越脱离,渐行渐远,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我们最不认识的人就是自己了。

       我在30岁之前的人生阅历里面,也一样是在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我陶醉在被人赞美和肯定之中,陶醉在情感的满足之中。但到了30岁以后,我在内心里面开始产生一种蜕变,我开始察觉到,这样不断向外追求的生活形态使我逐渐迷失,我变得越来越在乎,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在乎爱情是不是会幻灭,在乎自己的美貌是不是能够永远保持,在乎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会有一种永久安全的保障……我好像没有办法做自己的主人,好像永远都是被外在的情境所操控。

       我逐渐察觉到,这样的生活形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为我所有的获得都来自外在,这一切其实都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福祉和内心的快乐,不能让我得到祥和与稳定。所以我在30岁出头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演艺事业停止了,我对母亲说:“从33岁之后,我开始走自己的路了。”从此,我开始探究对生命的解答,这也是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就有的兴趣。

       在纽约,我阅读了大量身心灵方面的书籍,交各种学习班的学费,去探求形而上的哲学、灵修的问题。同时,诞下女儿、患上身心多种疾病、自我治疗等生命的经验也带动我开始进入到对内在生命的认识。通过中医疗法,我了解了更多的人体真相,而在对海外大量身心灵著作的翻译、研究中,也让我进入到更深入的修行。

  “因果律”是生命的密码

        在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尤其是人类,其实最向往的就是爱、自由、内心的祥和、幸福、快乐,因为它们会让我们拥有一种圆满、安全的感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出发点都是纵向的,但是我们的生命经验告诉我们:生命中有太多的事与愿违、波澜起伏,我们要面对非常多的负面经验,包括身体的健康、人际关系、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意外。所以很多人开始觉得,人生不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只能被动地承受各种打击和命运的安排。

       其实,当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生命、真正地了解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阅读那些大彻大悟的智者对于人生和人性的观察之后,我们就会意识到,原来世界并不是在我们之外,这个世界发生所有的事情、我们经历的一切遭遇,真正的根源都源自于我们的内心,源自于隐藏很深的生命密码,那就是佛家讲的“因果律”。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每一天的思维、说出来的话、行为举止、对待别人和这个世界的方式,其实都决定了我们自身的遭遇。换言之,就是我们给出什么东西,我们就会接收到什么东西,我们承受的是我们给出的因所造作出来的果。

       其实“因果律”这个概念并不只有在佛家的思想里才有,在印度教的哲学、西方心理学里也有。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也讲过一句名言:“我们永远都在与老旧的自我相遇”,也同样说的是我们时时刻刻遭遇到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过去造作的显现。他还讲了一句话:“如果我们想要把我们的命运改善,让我们的遭遇变得比较顺利,最重要的是在因我们的内在因素而产生的外在现象没有形成之前,用我们高度的觉知能力、敏感度以及思想去改变自己的内在。”

  不对峙、不分析、不反省

       改变内在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自省、分析,也有人选择了对峙。在过往20年的时间里,我翻译了将近30本书,里面大彻大悟的智者们给予生命的智慧和观察,其实都超越了所谓的反省、分析、对峙。比如印度“彻觉的悟者”克里希那穆提传递的方式就是“不对峙、不分析、不反省”,他认为对峙、分析、反省都非常消耗能量,而且会在我们的内心形成二元对立的矛盾。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成年人,其实都已经被社会上奉行的教育模式教育成了不接纳自己的人。我们从小到大,被父母、学校教导成凡事永远都要有一个应该怎么样的标准,你必须要符合这样的标准,你不能形成与之相悖的另外一种态度或者行事风格。按照心理学的观察来讲,这就形成了“超我”,即自我内在的监督力量。而“超我”会形成与我们内心世界的对抗,包括不接受自己、自惭形秽、自卑、自我否定、低价值感,还有很多内心的冲突与矛盾。

        在民智大开的今天,不少智者都在探究内心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困扰,试图自我和解。有人问,当我们失去了应该怎么样的标准后,我们会不会进入到无法无天、任性、任由自己的欲望发展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已经有了生命教育的基础,有了基本的反省能力、分析能力、自我认识以及良知,从而再去发展自我觉知能力,摒弃应该怎么样的标准。

       那么,当下我们有没有办法把内心里面的二元对立性放下呢?实际上,这种二元对立性通常源自于我们的念头。即便当我们不需要运用思想的时候,我们心里面的念头还是不能停止,时时刻刻,密密麻麻,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念头,其实代表了欲望、烦恼和波动,我们大部分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不断的追求、索取,这就让我们的心念无休无止。而这些心念的活动,又多半是在我们与自己进行对抗,因此随之产生的可能就是排斥、抗拒、嫌恶、愤怒、怀疑以及恐惧。

       在古老的禅宗智慧里,把人升起的第一个念头称为“第一意谛”。日本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就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停留在“第一意谛”的状态,而不形成后续的第二步、第三步意识流的反应,我们就可以在当下度一切苦恶,然后在这一刹那获得解脱和内心的自在。可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境界,因为我们有了第一个反应就会有后续的第二个反应、第三个反应,而这些反应都是念头的反应,我们产生的情绪是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接受。

  “自我”会带来疆界感

        所以在阅读自己的时候,最要下的工夫就是帮助自己解脱以及自我治疗,其实也就是设法能够让自己安住在内心第一个念头上面,不形成二元对立。这也就是佛陀提出的“不二智慧”,以及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重点。之所以形成二元对立性,就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感。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一个自我,其实我们真正探索到最终极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自我”是在我们三岁左右的时候才被建构出来的一个虚幻的结构。

       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开悟智者们的观察,三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自我感的,但在后来因为父母的教育——“你是如此的独特,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你和大家都不一样,你有一个和大家都不一样的名字,你有和大家都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以及历史背景,所以你是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你有一个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渐渐地认同了这种自我感,确立了所谓的“自我”。

       当我们这个“自我”确立之后,我们就开始有一个清楚的疆界感。这个疆界感的核心就是自我感,而外围就是我们的肉体,我们和别人的关系是你是你,我是我,我是一个“孤岛”,你也是一个“孤岛”,这个“孤岛”当确立了“自我”的时候,一方面会因为与别人不同兴奋,而另一方面他也开始感觉到不安全,因为这个地球上有这么多长相、想法、做事方式、习惯都和我不一样的人,而这些人中有的人有爱心,有的人没有爱心,有的人则充满了暴力。时间一长,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灵魂是非常孤立的状态,我们开始感觉到孤独、不安全,我们开始产生一个愿望就是要保护自己,但越要保护自己,我们的不安全感越被强化。此外,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认同自己的小我,都活在自保的状态里,所以人与人之间也就越来越没有办法融合,没有办法产生爱,没有办法利用同理心和仁慈心去对待别人。

  生命的品质取决于身心健康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当好端端地没有任何事的时候,会突然有一个欲望升起,想要拿起电话和人聊天。这个简单举动的背后其实就有孤独和焦虑的成份,而有聊天欲望的动机则代表我们无法安置在当下,换言之,就是当下的某种状态威胁到我们了,我们必须逃避它。那么究竟是当下什么状态威胁到我们了?其实就是人不愿意安住在当下,想要脱离当下,进入到过去或者未来。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愿意安住当下呢?就是我们不想面对无事可作的“空”,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空”代表着无意义、无目的、无目标、消极、没有价值感、寂寞、空虚、无聊,乏味,是非常负面的感觉,所以当“空”的感觉一出现,我们的大脑就会立即有一个欲望要把它填满。所以我们就会拿起电话和人聊天,或者打开电视看一下、泡杯咖啡,总之要让自己有事情做。

        我们忙忙碌碌地在世间,一直在经营、运作、发展我们的事业成就,然后达成欲望满足、自我实现。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我们赚钱、工作、养家,然后不断地追求成就的目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那么生命品质的提升意味着什么?是否等于豪宅、汽车、名牌衣物、银行里钱的数字的累计?这些当然相当于一部分,但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是取决于身心的健康。心理如果不健康,没办法放松、解脱、自在、安详,没办法圆满、接纳自己、有高度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那么物质成就又有何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人生成功、达到目标,常年奴役自己的身体,导致五脏六腑失调、全身经络堵塞,然后又误以为美食大餐、满汉全席可以带来身体的健康,大吃大喝,让食物的毒素全部积蓄在我们的身体之中。而上街呢,无外乎就是买和吃两种活动。还有就是不断地和别人比较,别人有豪宅,我也一定要有豪宅,别人有名车、LV,我也一定要有。其实通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结果是身心的健康吗?不是,反倒是能量的低落,而能量被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会得抑郁症。现在有这么多抑郁症患者,原因就是我们进入到一个颠倒的运作模式之中。

  无我和空寂永在内心

        现在的人是最不懂得养生的,政治、经济、流行文化、八卦消息什么都懂,就是不懂如何养生。我近三年来在内地办身心灵工作坊,发现前来参与的很多朋友不知道该怎么吃、怎么运动、怎么作息、怎么调理自己,生病了就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医疗的专家,但是这些医疗的专家并不是针对我们个人的身体来量身定做地治疗,而是一种公式化的治疗方式。同时,大部分人也没有中医的常识,其实中医中有很多养生的方法。

        26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已经看到了人类的问题,而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有非常多的彻悟智者看到了其中的真相。他们在不断提醒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而不是虐待自己以达成所谓物质条件的拥有。所以修行、身心灵的整体治疗、向内探索,其实就是要找到最仁慈地对待自己的方式,而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欲望降低,因为如果我们的欲望过高,是没有可能停止自己匆忙的脚步,没有可能把内心里面的波动安歇下来。我们也同样不要和别人比较,因为那样会让我们被集体意识被别人牵着走,没办法真真正正地活出幸福、快乐。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一些人,他们外在没有太多物质条件,当你见到这个人的时候敬重感会油然而生,甚至会有一种羡慕感。我举一个德国开悟者埃克哈特·托利的例子,他在没有开悟之前,和大部分的人一样也是在追求,追求高等的知识,想做一个知识精英。但当他追求到了某一个程度的时候,他的慧根开始发露,内在的智慧突然升起,他就开始对一个永远摆脱不了的自我感非常焦虑。他觉得“怎么总有另一个我存在的感觉呢?而这个‘我’总是会因为一大堆目标和追求,产生一大堆烦恼和波动。”通过思考和领悟,他渐渐地找到了“空”的感觉,渐渐找到了佛家所说的“无我”的体会,和万物进入到合一的状态。

       在我翻译的阿玛斯著作《钻石途径》之中,也有这位作者的开悟体验。和埃克哈特一样,他发现人生在世,阅读自己到最后,也同样揭露出无我和空极的境界。这也证明,无我和空极的境界永远都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脱离过,所以这个状态不是刻意修炼成的,也没有办法透过意志力或者是自己的造作活动把它刻意释放出来,它必须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去领悟,去觉知,去实践,去寻找。

       所以真真正正的修行、自我的修持,或者是身心灵的整合,并不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反而是一种被动的观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知能觉的本能。地球上所有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有自我觉知的能力,其他的动物有觉知力,但是不是反观自我的能力,反照自己的能力,只有地球上的人类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反照作为力量,让它时时刻刻能够维持一种清明度,这样才能达到宁静。

  “修行”应在红尘之中

        有人问我如何修行?在我没有“闭关”以前,能量低落的时候,我和别人的互动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不安,或者是不信赖自己,更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而进入“闭关”期,让能量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些负面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处在统一、坦然、自在、对自己完全接受的状态。再“闭关”下去,会对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种融入感,融入音乐,融入大自然,融入蓝天白云、花草树木,觉得处处皆是美丽至极。最后,就有清静和安心。结束“闭关”后,我会觉得自己拥有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同时有一种圆满感,可这种高状态没多久就会被情感、俗事的烦恼拖至很低。经过思考,我觉得相对“闭关”,我们更应该在人际关系当中,在红尘当中“修行”,研究人性,研究自己和别人的反应。

       总结一下,我们要真正地阅读自己,首先要放弃对外在的追求,第二步就是觉知自己,接着要放下价值观、信念、观念的执著。如此通过种种障碍,我们就很接近开悟了,然后就是最高的潜能开发,所有尽可能的卸脱,卸到最后没有东西可以卸的时候,那就超越“自我”,达到无我和空极本体的体会。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这才是人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非常精彩的,每个生命都是小宇宙,可以有无限的潜能去发展。以前内地的物质比较匮乏,现在大家慢慢都富裕了,我在内地的各个大都市行走,看到众多良好的硬件设施,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也确实令人欣喜。我们前段时间去兰州、天水一带办身心灵工作坊,我十几年前走丝路的时候,这些地方还比较落后,但是现在都是非常好的大都市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不错。因此,当我们拥有更多物质的时候,身心里面精微的次元就会发展、扩大,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有其他的欲望涌来。所以,我们必须更深地开发我们的潜能,我们需要知识、洞见,需要全盘、全程走过来的开悟的智者,来提醒我们,引导我们。

        以上的经验是我在过往二十年亲身的经历和所得。过往的二十年我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对终极和未来人类要追求的目标,一直不断地寻求解答。我希望能帮助大家也同样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但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每个人必须靠的还是自己,而不是心灵导师或者医学系统。我们就过自自然然的生活,就必须在现实生活里把自己领悟的认知和掌握的方法运用出来,这样才能进入到高层意识的发展之中。

图片

 

     “心理如果不健康,没办法放松、解脱、自在、安详,没办法圆满、接纳自己、有高度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那么物质成就又有何意义?”

  听众:我对您说的起念、动念很感兴趣。比如我和女儿在家中相处,感觉非常舒服,忽有老乡的电话打来,当下那一刻老实说我非常不愿意接听,通话的时候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耐烦。事后我挺自责的,觉得自己不够大气,非常自私……

  胡因梦:其实这件事的问题,不在于你够不够仁慈、耐性和宽容,而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做你自己。其实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不敢做自己,换而言之就是我们没有办法非常坦然地和电话那端的老乡说“我现在并不想和你讲话,我现在和我的孩子正相处得非常愉快,我希望改天再和你讲话”。我们说不出这样的话,是因为我们都被训练成了以“应该怎么样”为标准的人。其实,自我治疗的首要就是自我接纳,如果我们能接纳自己,坦然做自己,接受自己当下的需求,就会非常放松,会用和蔼的语气和对方讲话,我相信我们这样做是不会得罪任何人的。

  听众:克里希那穆提和佛陀都告诉我们应该解脱,您对解脱怎么看?

  胡因梦:2600年前,佛陀是以戒为基础,希望用戒自我克制住欲望,然后产生专注的修持,最后入慧。进入20世纪,民智大开,出现了佛陀那时没有的心理学、医学、意识研究学以及透过媒体传播截取到的高层知识,也就出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脱之法。不过,这些现代化教诲也有可能被大家所误解,比如我在兰州认识一个女大学生,她看了很多哲学的书,但越看越排斥世俗世界,这是因为她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问题,却没办法看到自己的问题。她很痛苦,来找我帮忙,我送给了她一句克里希那穆提的话“世界在你心中”。

    听众:我很希望自己有无欲无求的心态,但现实的责任却无法解脱,儿女教育、养老、供房……请问这两者该如何平衡?

  胡因梦:我们可以带着欲求、惶恐、不安全感以及各种恐惧去养儿育女、工作赚钱,我们也可以带着解脱、自在、无欲的心去养儿育女、工作赚钱。

 

图片

  

本空间推荐:(QQ985284072)

我的淘宝:正道禅修用品

腾讯微博       
内观群           
佛法交流群     

灵性成长 - 家庭教育群  

 

亲密关系

爱情与婚姻--Yogi Bhajan对伴侣关系的洞见

爱情与婚姻海灵格对关系的洞见

大师们对伴侣关系的洞见

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何权峰)

成就幸福美满关系的五大原则(何权峰)

凡是你所排斥的,就是你需要学习的(何权峰)

解读情绪取向婚姻治疗

治疗情伤的好方法

远离!注定没有结果的8种爱情

所有的感情都是镜子

寻觅真实的爱与性---(台)许宜铭

真爱密码---格西麦克·罗区( 上篇)

真爱密码---格西麦克·罗区( 下篇)

婚姻其实就是嫁给习惯和性格

亲爱的,不要找,要等

和自己结婚---你的内在婚姻

做自己的情人

夫妻关系与原生家庭

女人必须要破灭的五个梦

感谢争吵:两性关系的深层沟通

一位出家人谈如何对待两性

爱自己 和谁结婚都一样

亲密关系间的心灵修复

你是谁,便遇见谁

通过爱情痛苦看到心理阴影

好好爱自己

外遇有救吗

婚姻,向前走还是向后走?

好好爱自己(全文)

幼儿早期经历带来成人后的婚姻关系

在关系中,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实的人

美好婚姻的基础

女人的格局

女人的格调

活在爱中的秘诀

发霉的女人

哲理故事: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真爱没有所谓的面子

幸福婚姻告白

爱是什么

外遇就是一只扣着的碗

关于结婚--分析的太透彻了!(于丹)

如何处理婚外情

幸福婚姻法则

女人退一步,男人退两步

丈夫有了情人——他外遇,你内遇

伴侣关系的心灵之爱(海灵格)

爱情的真相(纪伯伦)

拥有爱的能力,与谁结婚都幸福

开启幸福婚姻的万能钥匙

心灵深处有最爱(刘墉)

婚姻、家庭、爱、性和关系

心灵的婚姻(海灵格)

北大出家才子柳智宇的爱情世界很通透

解开情感纠结的钥匙

活在爱中的秘诀(读书笔记)

灵魂伴侣和亲密关

爱的提醒

心灵导师拜伦·凯蒂:关于爱、性和亲密关系

放掉我们心中对灵魂伴侣的执著与幻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