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那一脉幽香
个人日记
转自网络 编辑:净 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每每受到驳难,祸劫,必定用此文安抚自己难以平复的情绪。人之将死,其言必善。每每有所为难之事,皆以淡笑而视之。
大时过后,流连于红尘,风雪之地,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冰雹寒霜,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算算也不过是多几分历练,多几分世故,多几分痴狂而已。
酒色中道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风雨中看透红尘俗世,几经悲惨。曾悔意,曾执着,曾妄想,曾痴狂,今朝梦醒,都付笑谈,一杯浊酒,两行清泪,三分酸楚,四次彷徨,无视自身,无视人情,身心俱疲,情殇荡漾。
佛门之地,古往今来,悟道之人,苦来笑还。今来寺中,明心静气,淡定从容,浅笑入尘。佛门寺规,不曾强求,佛祖遗训,时时紧遵,酒肉穿肠过,善意世间留。
纸醉金迷中有醉意朦胧,醉生梦死里有繁华如梦。佛珠颗颗手中握,佛经日日眸中过,几分苍凉,几分萧瑟,几分悲情,几分惆怅,一一付诸香山路。
清照词多泪伤,李渊梦情难还。李白愁酒尝,渊明篱下喃。
梦古人,人生坎坷世事沉浮,钦佩孝庄太后,多尔衮,成吉思汗,看今人,人人思危世事无常,钦佩曾国藩,周恩来,蒋介石。曾与友人笑谈,今生得此一友,不枉来生今世佛前修缘数万年。
痴笑轻狂年少时,执着爱梦飞蛾入火央。伤身重,情身灭,青丝断,心神灭,佛门境地修残体。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有所其损伤。未入佛门断尘缘,心中苦其志奋发。已昨日典故,续今日文赏。诗词歌赋,信手捏来,诚惶诚恐,不敢仰头张望,望其上苍垂帘欣赏,得其薄名以顾虚体。
孤夜落寞相思债,几度轮回彼岸花。香山无语亦无求,醉卧情怀百年休。“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当央视87版经典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曾在长春剃度出家,法名妙真,抛却亿万身家,最后她在孤单中因病去世,从此不在红尘。
陈晓旭玉洁冰清的气质,当年把黛玉才情横溢,忧郁高贵,孤傲叛逆的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无数粉丝,固执的认为林黛玉就是陈晓旭,陈晓旭就是林黛玉。
当年18岁默默无闻的小女子,凭借林妹妹一角红透大江南北,家喻户晓,而正是这种高起点的角色,把她的演艺事业就此定型,演的一生中的第二个角色,《家》、《春》、《秋》中的梅表姐,大家都认为是林黛玉的翻版。
从此,一颗有着和黛玉一样忧郁的清高的心,漂在北京,漂在尘世,找不着北,也曾随潮流出国,而最终回归故土,直到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直到阴差阳错,投身商海,成就亿万身家,一度追求物质充盈,终不能寻求到精神的安宁。
偶然遇佛缘,尘世中清修,终为俗务拘绊,为了人生的理想,剃却烦恼丝,遁入佛门,真是:“佛度有缘客,人向三界空。了却前后事,心性自清明。”
一入佛门本为空,却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身后纷纭嘈杂的烦扰,人间何处有净土?在这物质越丰盈,精神越空虚的年代,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够带来持久的快感, 人生真谛是什么,让众生所迷惑。而宗教所倡导的真善美,前生后世的轮回,往往给迷惑者清明指引,进入佛门清修,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人生的升华,思想的超越。多积德多行善,渡尽受苦受难的众生,是存在于世的人生理想。
如今我们寺院里有多少僧尼,社会并不关心,而只有像陈晓旭,李娜这样的名人出家才会引起掀然大波,这毕竟是个媚俗的世界,当年的李叔同抛弃了全部家产化身弘一大师,一通嚷嚷后,成就一大名师。
赞成或者反对,晨钟或者暮鼓,只是清修路上的伴音,红尘随缘,缘去即空。
潇湘馆里那千株翠篁临风无语,三生右畔的绛珠草,终于是遗世而独立,妙真伴着青灯古佛,恍然间是为红楼一梦的黛玉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金刚经》中有佛言:“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对佛教知识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个道理,如来的说法,皆不可取。这多少让人迷茫不是?那我们再来看一个《论语》里孔子的故事。
子路问孔子:“听人告诉了应该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去做?”
孔子说:“还有父亲和兄长呢,怎么不请教他们就自做主张呢。”
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他却回答:“是的,应该马上去做。”
公西华听了后不解:“您老可是一代宗师呀,同样的问题,怎么转眼就是不同的回答呢?”
孔子捋着他的长胡子说道:“老夫自有主张,这叫因材施教。子路做事好显强逞能,我劝他凡事谨慎一些;冉有做事忧柔寡断,我劝他凡事果敢一些。”
佛门讲的“惜缘”两个字,惜是珍惜,缘是缘分。为什么要珍惜呢?缘分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机会,机会稍纵即逝。经上说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便是这个道理。现实无测啊,人家《圣经》里早就感慨了——“撒旦如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噬的对象”谁能知道第二天是什么样子的呢?真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因缘”。
在我的博客常常有好奇的人给我留言:师太,你们寺庙也能上网啊?庙里的网速不错啊?我觉得既无奈又好笑,我和大家都来自人间,只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不同的人生。面对佛门世界,我们同样也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寺庙当然不能上网,我有业余时间,我也有自己的空间。在我的房间为什么贫尼就不能与红尘朋友一样拥有一台电脑呢?参禅始终是一种领悟,其间山山水水的往复,大约便是弃离俗世前必经的苦难。而被佛称之为万丈红尘的地方,却始终有一种美艳的光彩,摇弋在凡夫俗子间,让人又爱又恨,且悲且喜。佛说:苍生难渡。但愿大家能尊重我们佛门人士,此时贫尼想起了一个佛教故事,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稍顷,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想要去端杯,释圆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相差这么大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释圆点头:“用水不同,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才能释放出茶的清香。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发出人生那一脉脉幽香。
文章评论
伱送的懦弱
tyu 我找你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