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七绝的如何将当代日程生活的审美化

怡情养性

 

留取残荷

 

首先要解释一下,所谓审美化,不尽然是从日常生活里看出美来,而是用诗性眼光去看待生活,捕捉细节,从而形成富有诗意的篇什来。以个人七绝为例,谈谈这方面看法:

1、着眼美的一面。

雨霁

宅居心欲起蒿莱,风拨连阴色小开。爱此人间不遗力,霞光万丈抱城来。

晴天之美与否,要看时间节点。冬日为爱日,夏日为畏日。而雨霁之后的日光尤其让人欣喜,因为天气明亮,一派爽朗。爱此人间不遗力,霞光万丈抱城来。这是加倍写法。

公车站二首

虚忆年时竞老馋,春风回绿燕呢喃。公车候处看人并,款款回眸雪纺衫。

旧路春归鸟语缄,梦魂犹忆手摻摻。东风莫谓杨花软,未比人来雪纺衫。

也是着眼日常之美(虽然有伤感)。公车站和雪纺衫,扣定当下情境。

之韦曲

雄楼拔地茂于林,客子归来感不禁。驶到城南闲一瞥,青冥不破塔如针。

城市(一般我用高城或者大城来指代)有其美的一面,比如各种建筑,从什么角度去切入呢?我的选择是:驶到城南闲一瞥。当然,如果是南方,比如长江边或者闽粤沿海,还可以选择江上、海上瞭望的视角。这样都可以获得巨大的审美空间和审美距离。

公共图书馆

路东楼掩紫薇开,四壁灯明似雪皑。但好书香安有槛?乞儿涤手亦能来。

着眼城市温馨、便民一面,所写有现实实例。

 

2、着眼不和谐的一面。

闲置土地

一夜骚骚万众迁,秋高风飒泪涟涟。归来春草油于麦,闻道居奇已九年。

地铁入口处有感

蝉舌骚骚似亦狂,纵支一伞面如汤。卧眠哪管行人看,占道阶梯自取凉。

因为不和谐,所以一定有矛盾有利益获得方和受损方。这样的逻辑冲突,利用七绝转结的灵动性(这是七绝体制的优势:短小灵便),是比较好呈现的。

故居拆迁梦中作二首

邸报曾闻筹策长,白云何在草茫茫。归来凝伫提箱客,漫与西风比断肠。

疾徐随意路横斜,住户棋盘散数家。一水护城如翠带,居人停雨采槐花。

这里采取了组诗的形式。其一正面写,其二反衬。利用提箱客,扣紧现在。

大城

城大环多亦自豪,晦霾一色日骚骚。人间广厦无多感,只向云天竞比高。

晚过银杏林

鲜鲜黄叶略如春,银杏千株晚置身。城市于今无野水,有人行处有埃尘。

只向云天竞比高,有人行处有埃尘,这里面有思辨。

 

3、有时也无所谓美与不美,采取跳出旁观的方式。

归队候车作二首

大厅交耳乱喧喧,忽自攒堆忽自还。惟有老夫闲不着,隔玻璃饱看青山。

济济嘈嘈插足难,争询客服两眉攒。老松不惯听人闹,庭外苍然斗岁寒。

说实话,等车的经历估计每个人都有。时间或短或长而已。过程很枯燥。怎么获得诗意呢?跳出来观照世人。佛家说这叫天眼,你想象有一双天上的眼睛在看你,看他,看你眼前的一切。是不是有种梦入槐国的感觉了?如果有,那就对了。你要记住,诗意往往是拉开距离才能获得的。惟有老夫闲不着,隔玻璃饱看青山。冷眼旁观,不看你了还不行么?这就是跳出。很多人在一个乏味的语境里写来写去,读者看得实在痛苦。下面这组手法类似:

新竹枝词七首

一霎迢遥别赣江,飞尘易尽橘山香。当时道着还家好,今日偏知离恨长。高速路上

迢遥双阙沐唐暄,李杜班扬梦有痕。欲折青青旧杨柳,却随轮毂入东门。

擦肩摩面影冥冥,急掠飞尘站一停。谁见秦时旧明月,行人尽俯掌中屏。

工装脱了换闲装,急似归鸦趁夕忙。为说登高好时节,满城黄叶下重阳。

银铃响处双开门,广告荧屏变幻喧。一站行人齐俯首,掌屏作伴似双鸳。

楚女摩挲兴有涯?吃衣行住莫离它。滴铃短信屏一划,道有暇时即电家。

城外销魂一种青,应时好鸟斗云轻。玉兰素面如凝睇,摄尽行人弄掌屏。

 

总结:诗意无处不在,要紧的是你有没有能发现诗意的眼睛。如果你的心充满诗意,你就看见一个蚂蚁爬过,你也能发现诗意。另外,诗意和人有关,和万物有关。诗意不在月球,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就是诗意的活法。具体而言,从发现到成篇应该遵循这样的过程:(阅读、体验、天赋)——发现、观察——入神(记住不要被俗事耽搁,感觉一去不复来的)——凝神、提炼(所以这个时候最好把手机关掉,其他杂事全部抛开)——构思、布局(往往这时还要查阅、参考资料)——成篇、修改(也有一种可能,尤其是长篇,没办法一次写完或写好)——搁置——重新循环上述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中间略被打断,就会影响了后面的作品状态。

顺带说下,很多人诗写不好,或者问我,残荷为何你能写那么多呢?不妨对照上述创作链条,很显然很多人缺的不是一项两项。有的没有阅读没有体验,有的不爱观察,有的创作时很容易走神(这点尤其要命!),有的不讲究研究布局章法。这些问题都是诗词创作的致命伤,长久下去,要不越来越没得写,要不越写手越滑,毫无进步。

 

留取残荷大城集链接:

http://www.psqy.net/thread-31909-1-1.html

 


文章评论

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让寂寞占心扉,自是孤独无友知,学习消抵伤悲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