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崔颢《黄鹤楼》所想到的 文 /老四川
小袖收藏
近日闲暇有空,重读了被誉为七律之首的崔颢《黄鹤楼》,该诗的全文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能让诗仙李白登黄鹤楼而为之敛手题诗的诗词,按现今一些所谓大家的评判标准来说、实在不堪一提,究其有四:一是没有大家认不着的字和看不懂的词;二是没用典故;三是遣词用句,没有华丽的辞藻,更谈不上有惊天地、动鬼神的豪情壮语或哀婉悱恻、撕心裂肺之言;四是没有能流传于世经典名句。于此试作一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白话如许,过于浅显;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重复累赘,意蕴不深;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景物贴切,赞一个;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流于老套,练字上还需功夫。这首诗整体评价为:平平。
的确,如果把这首诗逐句拆分或者从字面来分析,完全符合以上所说,但是这样的评判忽略了诗的最核心本质—言志。按诗仙李白的才气和文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字句上超越原诗,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自感难以超越,因而选择敛手。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李白伟大。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它的还有诸多论述,其观点都是如出一辙,只有志的含义有所扩大,从原来的“政治抱负”到“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应该说:“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是为古今所公认的。固然,如果前面所说四点用得好,确也能为诗词增色,但相较言志而言,只能是扶助作用。其实,这也跟个人的风格有关系,就我而言,应是更喜欢用简单的语辞,表现出深邃、丰富思想或情感的东西。如:“我笑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等等,这些都是流传千古之作。因此我们的诗词鉴赏和写作,断然不可以忘却“诗言志”这个根本。
“诗言志”又被分为“言志”和“缘情”两种,其实核心应该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诗言志”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二种:一是直抒胸臆型;二是象征表达型。其中象征表达又可细分为借事、托物二种方式。下面逐一举例说明:
一、直抒胸臆型
直抒胸臆是指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看首陆游的七绝《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二、象征表达型
象征表达实质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借事抒情,对某事件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就此来加以发挥,这种抒情方式叫借事抒情。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借事抒情且看本人所写的一首五律《有感》:
忽晓宜黄事 ,三人竟自焚。
祸端皆为利 ,性命不如蚊。
民应生温顺 ,官当选冀群。
国民兹一体 ,如此好生分。
此首以宜黄县因强拆引发自焚事件发端,进而流露出对官民之间矛盾激化的担忧,以及官民各自应守本份之期待。
托物言志的诗比较多,举一首明于谦的七绝《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社稷苍生不惜“粉骨碎身”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在诗歌的创作中,有赋、比、兴三种手法。对于直抒胸臆型,多用于赋,以便“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对于象征表达型,则是常用于比兴。所谓比,是指“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比兴这两种手法即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兼用,这主要取决于诗词的结构铺陈和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诗言志是诗词创作的主旨,忽略了这一点,我们所创作的诗词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写作诗词时,我是不提倡随意而为,起码应先在心中勾勒出自己想表达的主题,然后酝酿情感,找准切入的角度,至于表现手法则是随兴而为,以不沾、不滞,自然流露为原则。不要刻意去追求精警之句,因为这是灵光一现的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以上这些,是我所写的第一篇诗话,全是个人的一些初浅认识,与大家共享。
文章评论
清风无影
老师分析透彻[em]e160[/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