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尊者教言

个人日记

 

发信人: AhImsA (身如磐石心如死灰), 信区: Buddha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Nov  4 11:44:36 2011), 站内 
  
阿底峡尊者教言 
   
阿底峡尊者到阿里地区住了两年,期间,以“菩提光头人”为主的众弟子,向尊者求得了很多的教授。尊者想回印度,准备起程的时候,“菩提光头人”请求尊者再开示一些教言,尊者说:“以前传授的就可以啦!”但“菩提光头人”一再请求,于是,尊者开示道: 
  
耶玛火! 
具足大智而心胸豁达的朋友们, 
愚昧无知的我,虽无资格建言, 
但受真心圣者朋友们的激励, 
无知孩提般的我,就当是对朋友们提个建议吧。 
朋友们! 
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是需要上师的,所以,要依止圣者善知识; 
在没有证得真如之前,是需要闻法的,所以,要听闻上师的教授; 
仅仅了解佛法,是不能获得佛果的,所以,光了解不行,要修持; 
远离对自心有不良影响的地域,时常居住在能增长善业的地方; 
在没有获得稳定之前,喧嚣是有负面影响的,所以,要依靠僻静的山林; 
要舍弃令自己生起烦恼的朋友,常依靠令自己增长善业的朋友; 
世俗的事情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把它们搁置一旁而安住;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恒时善业作回向,时常观察自心; 
光有窍诀,不去修持,有什么用呢?如上师所说的去修持; 
具足大恭敬心去修持,不久的将来,定会证果; 
自己只要如理如法的行持,吃穿自然会有的; 
朋友们! 
贪欲如盐水,没有满足的时候,要知足啊! 
舍弃傲慢与自满,令自心调柔温和; 
所谓福报的喧嚣,是修道的障碍,应该舍弃; 
我们得到的恭敬,是魔魇的绳索,就象路边的石头,将它踢开; 
声誉和赞美之词,是诱惑,应该象鼻涕一样将它扔掉; 
现在拥有了幸福和亲情,但这些是短暂的,应该抛之脑后; 
比现在更长远的,还有来世,为了那长远的来世,积累些资粮; 
临终的时候,所有的都得舍弃,所以,现在不贪著一切; 
对弱者要生起悲心,尤其不要去欺辱他们; 
应舍弃对仇人的嗔恨,对亲人的呵护,去除亲疏之别; 
对于具足智慧的人,不要嫉妒,要恭敬并领受其功德; 
不要观察他人的过失,应观察自己的过失,将自己的过失象坏血般清除; 
不要想着自己的优点,要想着别人的优点,要象奴仆般恭敬地对待所有的人; 
对所有的众生,要生起父母的想法,对一切众生,要象儿女一样疼爱; 
应该常常面带笑容,心具慈悲,远离愤恨; 
说真实语,无关的话语说得多了,就会产生错误,应该要懂得节制; 
如果没有意义的事,做得太多,就会耽误修行; 
非法的事应该放下,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下太多的工夫,下了也是白费功夫; 
一切都如愿是比较困难的,具足宿业因缘,事情必然会成功,顺其自然好了。 
该耶! 
若作了圣贤们不悦之事,那跟死人是没有两样的,所以,要远离欺骗,保持正直; 
今生的苦乐,都是前生的业力所造成的,不要抱怨他人; 
所有的安乐,都是上师的加持,要念其恩德; 
自我身心没有获得调伏之前,不可能调伏他人,所以,要先调伏自己; 
没有神通,就没有能力教化他人,所以,要精进地修持; 
积聚的财富最终也是要离散的,所以,不要为了财富而去造业; 
目前的享受,就像借来的的一般,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以布施供养做庄严; 
为了今生的庄严和来世的安乐,要时常清净持戒; 
末法时期,贪嗔炽盛,所以,要披上无有愤怒的忍辱铠甲; 
我们因懒惰而在轮回中流转到了今天,所以,要像烈火一样勇猛地修持; 
一直以来,由于放逸,我们虚度一生,所以,要修持禅定; 
由于邪见,我们没有证得真谛,所以,应该在真谛上,进行研究; 
朋友们! 
在轮回的沼泽中,没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应该走向解脱的宽坦干土; 
上师的教授,要如实地去修持,轮回的苦海就会干枯; 
以上的教言,不应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应该放在心里,请实践! 
如果能这样,不只我会高兴,自他一切的众生都会快乐。 
这是愚昧无知的我所讲的教言,请您聆听! 
   
   
空性之义 
   
阿底峡尊者亲临藏土卫藏地区时,科、沃、仲三大弟子向尊者请教道:“尊者,对于一个要获得解脱与遍知果位的修行者来说,佛经及论典的教理和上师的窍诀二者中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答道:“窍诀比教理更为重要。” 
问:“为什么呢?” 
师答:“固然,精通诸法法相之教理很重要,能演说三藏也是菩提之行,但是在实修的过程中,若没有上师所传的窍诀经验,则法的教授和接受与有情众生的实际情况就会脱节。”  
问:“上师的窍诀经验是否可归纳为:护持三戒,身语意三门勤修之善法?” 
尊者答道:“如果从外表上严守清净的三戒,但是对三界轮回没有厌离心的话,也会变成流转轮回的种子因。虽然三门不分昼夜地精进行持善法,但却不懂得将善根回向于正觉菩提,就会被某些颠倒的分别念所摧毁。 
哪怕一个严谨持戒具足智慧外相的修行者,即便能够为他人讲经说法,如果不舍弃世间八法的话,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的利益,而找不到来世之道。” 
科、沃、仲三大弟子又问:“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么是最殊胜的法?” 
尊者答道:“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 
最殊胜的持戒即是心相续调柔; 
最殊胜的功德即是具有饶益之心; 
最殊胜的教言即是经常观察自心; 
最殊胜的对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无自性; 
最殊胜的行为即是与世俗人相违; 
最殊胜的悉地即是烦恼得以减少; 
最殊胜的神通即是欲望减弱; 
最殊胜的布施即是没有贪执; 
最殊胜的戒律即是内心寂静; 
最殊胜的忍辱即是处于低位; 
最殊胜的精进即是放下一切琐事; 
最殊胜的禅定即是心不造作; 
最殊胜的智慧即是对任何法都没有二种我执; 
最殊胜的善知识即是指出求知者的缺点; 
最殊胜的教言即是对症下药; 
最殊胜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 
最殊胜的激励即是怨敌、魔害、疾病等苦难; 
最殊胜的方便即是顺其自然; 
最殊胜的恩德即是引进佛门; 
最殊胜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仲敦巴问:“在一切法之中,最究竟的是什么呢?” 
尊者答道:“最究竟的法就是无缘大悲藏。譬如,世间有一种叫作‘化沃求托’的神药,能够治疗百病;而证悟法界空性的智慧,能够对治一切烦恼,其妙用如同此药一般。” 
问:“如今所谓已证悟空性的人,其相续中的贪心和嗔心却一点也没有减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这些人都是大言不惭的人啊!如果一个修行者真实地证悟了空性的法义,则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调顺,或者像糌粑汤中放进了酥油一样寂静平伏。正如圣天论师所说‘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呢?仅仅是生起这样的合理怀疑也能摧毁三界轮回的根本。’因此,如实证悟空性之义则如服食圣药一般,一通百通,亲证了一切道法蕴涵其中的道理。” 
问:“证悟空性为何能涵摄一切道法呢?” 
尊者答道:“一切道法可归摄于六度之中。 
真实证悟了空性之义,则对内外一切诸法无有欲望贪执,所以恒常具足布施度; 
没有欲望和贪执,就不会被恶业所垢染,所以恒常具足戒律度; 
无有我执及我所执所引起的嗔心,所以恒常具足忍辱度; 
对证悟空性具有欢喜心,所以恒常具足精进度; 
远离了执着于有法的散乱,所以恒常具足禅定度; 
对任何法远离了三轮作意,所以恒常具足智慧度。” 
问:“对于一个证悟者来说,仅仅依靠空性的见解和修持,就能成佛吗?” 
答:“如是一切显现和所有音声,没有不是从自心产生的,心体就是明空觉性。证悟觉空无二,就是见解;无有散乱,以正念不断护持,就是修持;状态之中犹如幻化般积累二种资粮,就是行为。现在若能对自己的见、修、行有所觉受,则在梦中也能够行持;若梦中能够行持,则临终时能够行持;若临终时能够行持,则中阴时也能够行持;在中阴时也能够行持,便决定能获得殊胜悉地。” 
   
清修正法 
   
阿底峡尊者安住在叶巴山崖时,对沃郭巴?益西巴瓦的教言: 
善男子,你应当对我说的这些教言认真思维!从总体上来说,浊世的人们寿命短促,所知法又是无限的,自己能存活多长时间无有决定,所以应当迅速精勤地寻求自己想获得的正法。 
对资具的营求与在家人毫无差别,而口头上却承认自己是比丘,请不要这样。 
虽然住在静处,却忧心于世间琐事的成败并为之痛苦,却说我是寂静者,请不要这样说。 
内心不离对今生的贪欲和嗔恨,却说我是静修比丘,请不要这样说。 
虽然身居静处,但不断除与世俗之人的来往,与自己共处的人谈论世间话题,虚度光阴,绮语造业,口头上却说我是静修比丘,请不要这样说。 
他人对自己微小的损害也不能忍受,对他人连微小的利益也不愿成办,口头上却说我是菩萨比丘,请不要这样说。 
如果这样打着比丘的愰子而如此行事,就是对世间人宣讲了大妄语。虽然这样去宣讲可以欺瞒世间人,但终不抵事,首先,具有无碍慧眼的诸佛菩萨是绝对欺瞒不了的;其次,因果报应是如影随形的,最后,对具有正法眼的修行者们,也能一目了然地看透。 
此外,应当时常忆念你在上师面前是如何立下誓愿的。在遇到忍辱的对境时,不要说修忍辱很困难而放弃,在最初还没有承诺、发誓之前,对于难行道或易行道有选择的余地,但如今已不能不修难行道。如果失坏了承诺与誓愿,就是欺骗上师和本尊,故应知必须修行。 
再者,安住在静处的目的是断除与世间人来往,断除对亲友的贪爱,如果能断除那些,就可以清除爱欲等分别念及各种散乱的因缘,从而趋入观修菩提心之道,如是对世间琐事的患得患失,一刹那也不会生起。 
如果往昔没有进行如实的修持,自心的串习对治力薄弱,那么世间的分别念就会纷至沓来。对此,如果不依止殊胜的对治力,那么我们安住在静处又所为何事呢?那样和深居山林的野兽又有何差别可言呢?因现今很多修法难于行持,就想推延到将来,不应这样懈怠而作这般思维——盲人手中的如意宝珠,一旦丢失了,以后是找不回来的。 
在实修中,不要以时日来衡量修证的高低,而应当观察自心的修行串习力的深浅,观察烦恼是否减退,恒常忆念自心,不要自讨苦吃,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欺骗本尊和上师,不要毁坏自他。今生的琐事虽然遭到失败,但这是败不足惜的。比如,前方有一堆不净物的话,自己尚且应当从速清扫,若有他人相助,则何乐而不为呢?同样,今生的一切分别念是要依靠自己的全部对治力来断除的,如果上师与善友从旁协力,你对此为什么不感到高兴呢? 
在本尊与上师面前,承诺了普度众生以后,不要对布施的对境作选择。对境虽然有所差别,但从自己修炼菩提心的角度而言,是不应该有什么分别的。 
对危害者不要起嗔恨心,如果对怨敌生起嗔恨心,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修忍辱呢? 
烦恼无论在何时生起,都要忆念对治力,如果任烦恼自然蔓延,修法又有什么用处呢?因此,你在观修菩提心时,刹那也不应该走失正念。如果正念出现失坏的漏洞,烦恼之魔就会乘虚而入,对修持菩提心造成障碍,中断利他行为,自身也必堕恶趣。这样的话,虽然自以为是修行者,但却没有实际意义。 
善男子,在临终时不要让上师与善友感到悲痛和遗憾,也不要让世间信众产生疑虑和遗憾。如果自心不去对照经教二者再三反省,那么虽然自以为是修行者,但是实际上与教化大众背道而驰,在临终时不但没有任何具有菩提心的迹象,反而出现一些堕入恶趣的迹象的话,就不能不悲痛和遗憾了。因此,自以为一生中以修持佛法度日,却不舍弃我慢心,虚度一生光阴,临终时自然一无所获。 
总而言之,虽然安住在静处,但如果不放弃今生的琐事,自心不远离爱欲的话,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想要做到今生和来世二者都不受损害,那么修法就变成了附带的,这样附带的修法也只能称为口头上、形相上的佛法。因此,应当依止殊胜的善友,不要跟随恶友,安住在不定的居所。在固定的住处不要积累烦恼,无论做任何事都应遵照佛法而行,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成为烦恼的对治,这样做的话便是真正的佛法,应当如是精勤。如果自己的相续中产生功德,请不要生起我慢心,会被魔束缚故。 住在旷野静处自己应寂静调柔,应少欲知足,不要忆念自己的功德,不要观察他人的过失,应无所畏惧,无有顾虑而安住; 
不要让分别念炽盛,时常发善心,永远不要在散乱与颠倒之中思维法义; 
与人相处当随和,承受衰败,不作长远的算计,放弃筹划,发起慈爱之心,做任何事也应当把握分寸,容易满足,容易生存; 
像山兽一样逃离世间俗人,若不断除世间世俗法,便不是修行者; 
如果不断除四种生计,便不是出家人; 
如果不断除爱欲便不是比丘; 
如果不具有慈悲心便不是菩萨; 
如果不放弃浊世便不是大瑜伽士。不要被欲望驾御。总而言之,住在静处不要忙碌烦杂事务,应清修正法,争取在临终时做到心中无悔。 
尊者又言:现今身处浊世,不是散乱之时,而是勇猛精勤之刻; 
不是狂妄自大之时,而是该谦和待人之刻; 
不是拥有眷属之时,而是依止静处之刻; 
不是教诫弟子之时,而是教诲自己之刻; 
不是记忆词句之时,而是思考法义之刻; 
不是相互来往之时,而是身居一处之刻。  
  
--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58.83.254.*] 

文章评论

周伯通5168

[em]e328591[/em] [em]e328591[/em] [em]e328591[/em] [em]e328591[/em] [em]e328591[/em] [em]e32859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