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
个人日记
进入三伏天了,越来越热,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姜粉+三伏贴这个夏天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伏天!
“伏”可称“长夏”,“伏”是中国古代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三伏“指的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2015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初伏:7.13-7.22,10天;
中伏:7.23-8.11,20天;
末伏:8.12-8.21,10天。
什么是庚日呢?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五行属金,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夏令三伏,以热逼寒!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此时如果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正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黄帝内经》又曰:“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所以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也尽量不要吃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所以,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应该在伏天多喝热水。
三伏天灸疗法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疗法,属于“冬病夏治”, 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天灸是中医灸法的一种,又称发泡疗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子午流注时间治疗法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天灸是将药物直接敷贴在穴位上,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敷贴后穴位感觉温热,皮肤红晕如艾火灸过,且收到与艾灸相似的治疗效果,进而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因为是一种不用“火”的灸法,故称天灸。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冬病夏治”适用病症
1、“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2、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往往天气寒冷时发作,天热时症状消失。
3、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体虚鼻炎发作者。
4、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虚寒型者)。
5、妇科疾病:女性经期腰腹寒冷、痛经、月经不调。
最近有不少朋友:三伏贴得辩证吧,阴虚的不能贴把?
答案:可以的,不要以为五心烦热就是阴虚,阴阳真正的理解要从功能上理解,生发的功能为阳,收敛的功能为阴。所有的病都是由于经络不通造成的。
1精神紧张 ,焦虑不安 ;2孤独自卑 ,忧郁苦闷3 ;注意力分散 ,思考肤浅 ;4容易激动 ,无事自烦 ;5记忆力减退 ,熟人忘名 ;6兴趣变淡 ,欲望骤减 ;7懒于交往 ,情绪低落 ;8感觉乏力 ,眼易疲倦 ;9精力下降 ,动作迟缓 ;10头昏脑胀 ,不易复原 ;11久站头晕眼花目眩 ;12肢体酥软 ,力不从心 ;13体重减轻 ,体虚力弱 ;14不易入眠 ,多梦易醒 ;15晨不愿起 ,昼常打盹 ;16局部麻木 ,手脚易冷 ;17掌腋多汗 ,舌燥口干 ;18自感低烧 ,夜有盗汗 ;19稍动即疲,易出虚汗 ;20舌生白苔 ,口臭易生 ;21口舌溃疡 ,反复发生 ;22味觉不灵 ,食欲不振 ;23发酸嗳气 ,消化不良 ;24便稀便秘 ,腹部饱胀 ;25易患感冒 ,唇起疱疹 ;26鼻寒流涕 ,咽喉疼痛 ;27憋气气急 ,呼吸紧迫 ;28胸痛胸闷 ,心区压感 ;29心悸心慌 ,心律不齐 ;30耳鸣耳聋 ,易晕车船;31腰酸背痛,此起彼伏。
上述症状全部属于“阴盛阳虚”的症状!
禁忌:严禁口服,孕妇或者心脏病患者不可使用!
用法:
取出一包药粉,调入姜汁搅拌一下(打姜汁的时候放点水)稍微有点粘性的糊状,然后把穴位贴扒开,用袋中的木棒将药物放在穴位贴中间圈内即可(把药物在圈内用木棒平一下)。
准备完毕以后找到相对应的穴位贴上即可!有很多人我不会找啊!其实很简单!看下图即可!(看不懂可以咨询QQ微信:532240624)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最顶上的一帖是大椎穴,大椎穴下第三个穴位是肺腧,第五个穴位是心腧,最后一个是膈腧。这个穴位得数骨节,大椎穴下面第三个骨节旁开1.5寸就是肺腧。大椎下五个骨节旁开1.5寸就是心腧,大椎穴下面第七骨节旁开1.5寸就是膈腧!(两边穴位是相对的)
上图就是大椎穴,(大椎穴我们低头的时候最鼓起的骨头就是大椎)大椎穴下第三个骨节下图旁开1.5寸!第五个、第七个都如是贴即可!
下图示范一下:
贴好基本就是这样的!
这是贴完以后的效果图,过两天可能会起小水泡,没事的,这是好事,你的湿寒都随着发出来了!
这次额外赠送两贴:哪痛可以贴哪!如果没有痛的地方,可以贴在关元穴或者足三里!(如果灼热的厉害就可以取下来,能坚持下来最好)
贴三伏贴的时候有很多注意事项,就是贴完以后很有可能后背发红后背起泡,恭喜你这是好事!为什么?这是把你身体的寒湿给发出来了,应该更加高兴才是!
中医治疗哮喘、支扩、等呼吸道疾病重要调理也很慢,所以我们的老祖中发明了三伏贴,借助天时来治疗!听三伏贴治疗呼吸道疾病确实效果非常显著!
外用三伏贴,内服干姜粉,效果更佳。
贴完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一、忌口及养生原则:
1、饮食:①食勿过饱,宜七八分饱,尤其晚餐要少吃;②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即以素食为主,少吃或不吃动物蛋白,包括鸡蛋和牛奶;③不吃零食,不吃加餐,不食凉冷之物,包括凉开水,水果也最好不吃,实在要解馋可用开水汤过或微波炉加热后再吃,也可做成水果羹。
2、不生闷气,少操劳、少上网。
3、不熬夜,10点半之前尽量睡觉,早上也不能睡懒觉,宜6点之前起床。
4、锻炼身体:进行持久耐力性的锻炼,如长跑、爬山等。
5、服药或穴位贴敷期间前后1个月内尽量不要夫妻生活,停药后年轻体壮者每月可1~2次,体弱者宜数月或半年1次,60岁以后宜永断房事。
6、戒烟、酒及咖啡(戒不掉也要减量)。
7、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以培福德,其中尤以孝敬父母为善中之至善。
上述要点能断除疾病的来源,防止疾病加重,保证药物或穴位贴敷疗效,因此比服药或贴敷本身更为重要,即使身体健康不服药时也要遵守,因为真正的好身体来自于好习惯,开始也许不适应,习惯之后就会非常自然。
二、穴位贴敷反应的处理:
人的不良习惯可以导致经脉不通,经脉不通可以变生寒、热、虚、实诸多变症,穴位贴敷治病的原理就是通经脉,理论上包括寒、热、虚、实在内,百病皆治,通经脉可以产生两种效应:①舒适的效应:由于经脉疏通,身体的许多症状会消除,免疫力增加,感冒减少等。②不舒适的效应:由于经脉疏通,真气就会排斥体内的病邪,产生甚至较为强烈的正邪斗争,如口辱起疱、胸闷烦躁、咳嗽等。因此出现这两种效应都是好事,一般不必管它,如果特别难受也可以到医院就诊。
口服中药必须先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才能发挥通经脉的作用,因此寒、热、虚、实一定要辨证准确,药物才能有效。穴位贴敷或艾灸由于避开了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直接去通经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必去辨证,所以穴位贴敷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易学易用,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夏天阳气走表,穴位贴敷通经脉的力量更加强大,有事半功倍的疗效,这就是冬病夏治的根本所在。
穴位贴敷局部起疱,说明阳气旺盛,效果会更好,起疱小也可不必管它,起疱大,伴有大量积液,可用小针挑破,放出液体,再用点燃的艾条悬灸,可以使积液快速吸收,而且能止痒,发疱期间不影响洗澡和局部上肥皀,但必须用温水,不可用凉水。
一般贴敷时间是4-6小时,既然起疱效果会更好,可以适当延长贴敷时间,如果不太痒,甚至可以贴到第2天。
三伏贴淘宝购买网址: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520456943124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3789273773
———————————————————————————————————
我是王萌,一位断食、行脚的中医实践者 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体悟,在体悟中不断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