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话(52):梦的摇篮

个人日记

 图片
                                             手机拍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
临朐县有个文学期刊,名为《临朐文艺》,油印本,每月一期。我曾在上面发过小诗《园丁之歌》,得了一元稿费,还获赠了一年的期刊。当那张汇款单寄到大队的办公室,再经由学校老师转到我家,就别提家人多高兴了。一元钱不算多,但可以买十斤盐啊,足够一家人吃半年的。尤其是,那本散发着浓烈油墨香的《临朐文艺》,惹得小伙伴们两眼放光,那是何等的荣耀!


当下,县图书馆负责编辑出版了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的文化期刊《沂山风》,她与县报社《潍坊日报临朐新闻》的文学副刊,成为了县内文学爱好者们做梦的摇篮。


很想得到《沂山风》,一睹芳容。经打听,《沂山风》编辑部就在县城文化路老检察院住址南邻的图县书馆。


说来惭愧,自封为半个读书人,却很少踏进这神秘而又清幽的图书馆(在无锡澄江工作时,却天天晚上泡图书馆,以打发时光)。自己平素喜欢淘书,心仪之书,大都购自书市,或者网上邮购。总感觉,喜欢的书,可以任意勾画,而借来的,却只能摘抄做笔记,很不自由。听说,这县图书馆虽小,却宝贝不少,藏有《四库全书》等七十年代就价值十几万的大型工具书。


趁着周二单位不忙,跟《沂山风》的执行主编冯老师联系上,便根据冯老师的电话指引,按图索骥,找到了位于二楼左手第一间的编辑部。房子不大,除了两张书桌,就堆满了书籍资料。进门,书桌后面,埋首读书的浓眉俊眸年轻人,是图书馆办的李主任。冯老师站在摞满书稿的桌前,笑盈盈迎接。


跟冯老师相识,还是在山区中学做教师时,那时他是公社教育组负责人。后来,冯老师凭着笔杆子,进了县政府做副主任,再下乡镇任乡长、书记,回城做事业局一把手。尽管他事务缠身,却从不忘熬夜写作。《大辫子妻》等一批优质的散文小说,刊发在省市的报刊以及文学刊物上。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被聘为撰修县志的主编。还负责编辑了数套文化丛书。前年,县内文化期刊《沂山风》诞生,他再次担纲责任主编。


说起上世纪七十年县文化馆编辑的文学期刊《临朐文艺》,冯老师说起当时的编辑部故事,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当时在编辑部负责刻钢板,每期近十万字,天天熬夜,右手中指磨起的老茧,至今犹在。


聊起八十年代初,县文坛复苏,先后成长起来像张中海、于振海等一批文学新秀。聊起他们的诗歌创作,那时的文坛轶事,诙谐有趣,稍加整理,便是趣文。


我作为离岗后才开始读书写作的老菜鸟,很想听听冯老师对当下文学创作的高见,对我习作的批评意见。更想跟他聊聊读书。冯老师介绍说,邻桌的李主任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看看李主任桌上,封皮已磨损了的钱钟书《管锥篇》、南怀瑾文集、军旅作家王树增的《解放战争》等十几本,占满了不很宽大的书桌。当谈起南怀瑾、木心的作品,李主任说,不能小看咱县群众的读书热情,仅辛寨一个镇,就从县医院对面的大众书店刘老板那儿订购了近二十套十卷本的《南怀瑾选集》。群众如此喜欢南怀瑾的著作,真让人称奇!红尘滚滚皆铜臭,世上已无读书人,看来,我真是短视了。算我有眼无珠了。李主任还说,假如你对群众的阅读趋向感兴趣,不妨去跟经营书店的几位老板聊聊天,他帮助联系。好主意,更是好选题。


闲谈不觉间,就过了一小时。看着冯老师桌上正在审核的厚厚一摞稿子,不忍继续打扰。临走,冯老师和李主任给找了近三年出版的《沂山风》,装了满满一兜。冯老师还给了我一本原教育局长张维明新近出版的随笔集《访美杂记》,还是签名本。


抱着十几本期刊下楼,正逢园丁在浇花剪枝。望着图书馆满院子争奇斗艳的花卉,让我感受到了文学创作明媚的春天。精致的期刊与温馨的交流,都值得珍藏。

文章评论

纵横

发一篇新意贴文的主编?

莫名

临朐是文化发达县,文人墨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