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
个人日记
网上借图
五一假期,没有出行的计划。缘于不愿去挤人流,凑热闹。就安安静静待在书房,查查资料,准备写点东西。
近午,忽然接到博友王者之风(王学堂)的电话。他回故乡了,从青州老家,来临朐东城看望岳父母,借此晚上小聚。
学堂好久没回老家了,但电话还是经常通的。前些天,他所在单位考录了一名社科院毕业的法律硕士,还让我帮其打听家庭的情况。我从北京返岗,他电话表示了关切。
关注他,还主要从他的博客,当下是从微信上阅读他的日志。故乡朋友见到我,说你人影见得少,可你的文字却常常见。很惭愧,这话假如说给博友王学堂,那是再合适不过了。请看看他勤奋的脚印便知。
九年时间,他写了三千七百篇文章。每年平均四百余篇,他今年春节在博文《今年过年还是不回家》里写道:“8年来的春节假期,除了年初一休息一天,我总是在不停地写作。”“不管多忙碌,我都坚持挤出时间进行法律写作,因为写作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这次回乡探亲,他早早就赶写好了博文《保障劳动者打官司的权利》,甚至想好了五月二号的日志题目为《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唯恐旅途奔波间,让“每天一篇”的许诺搁浅。
前些天,在与邻市文友们的座谈交流间,我三次举例学堂勤奋不辍的范例。学堂不但勤于写作,还将自己的文字结集出版。2009年,他利用假期完成了第一本个人著作《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海洋出版社,2009年6月版)出版,2011年完成了《离婚为什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7月版),2014年春节完成了《工伤,伤不起:工伤法律维权自助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同年12月,该书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当下,他还有两本书稿即将面世。两年一部书,这样的写作出版速度,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佩。
“五一”下午,我相约几位曾跟学堂交流的博友,无奈很不凑巧,大多出门在外了。就两位,其实,只要话语投机,不在人多。等我匆匆赶到相约的见面地,高大魁梧的学堂,已经晃悠在休闲区。
握手,落座,沏茶。学堂还是那副微微笑着的亲切。他开口就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有什么出书计划没。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接着把他年初才二次印刷的《工伤,伤不起:工伤法律维权自助教程》给我。见面以书相赠,似乎成了我俩间的默契。上次见面,给我的是《离婚为什么》,再前推,给我的是他首次出版的《无法不谈:一个法律人的行与思》和王小山的《又厚又黑红楼梦》。见面送书、送自己写的书,开口就是读书,码字,这样的交谈形式,也许只有文学或者读书沙龙上的场景吧。但书香伴着茶香,心里就熨帖,就有共鸣的东西无声流淌。
听我近来除了帮助单位编发新闻稿子,就写故乡的山水文字,学堂建议,不能一味做闲云野鹤,还要接接地气。写写过去办案子的故事,写写身边同事的故事,就是不错的选题。尤其是那些故去的同事,更值得一写,也是为了纪念。学堂说得很平淡,但建议很中肯。在京时,也曾跟新华社的尹老师谈起此事。尹老师就建议,可将这些同事的故事结集。即使不出版,起码可以丰富档案。
交谈间,学堂忽然话题一转,问身边他大嫂,老梅兄一年给你交多少稿费?看我爱人一脸茫然,笑着说,梅兄一年多了不说,万把块不成问题吧?听我说到,故乡报刊发表的文字,没有稿费,或者只是发纪念品,京城的报刊稿费依然低廉,也就是够地摊上来个烤串啤酒,再富裕了,就去西单、王府井图书大厦淘书了。“梅兄肯定打埋伏了。我在南方,每年四五万稿费还是挺容易的”,看着学堂那挺神秘的笑,我爱人说,老梅他写着玩,开心就行,没指望着他写稿子赚钱。“这可不行,一年没有上万的稿费收入计划,肯定不真实”,学堂还是在卖关子,还在忽悠,直到把我爱人忽悠得半信半疑,他才肯罢休。
太能忽悠了,看我酒桌上再收拾你!其实,我哪儿是他的对手,他可是海量。53°度的茅台,我喝了二两的一小壶,就云里雾里了,而他却豪兴频发,风度依旧。
学堂就是学堂,啥时都是王者之风!
文章评论
夏雨
王者归来[em]e179[/em]
林子
好啊!真不错!
七行
[em]e120[/em][em]e120[/em]梅兄还有小金库不
芳紫陌
[em]e179[/em]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