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谁与您做伴
个人日记
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千万不要“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一个人很寂寞”、“老了没人照顾等种种负面讯息”,早已是过时的说法。要认清:财富只是数字问题,名利只是短暂虚荣,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当个乐在享受单身暮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条件是:身体强健,有钱、有闲、有朋友,并且有自己专属的空间。
一 、新的养老观
1 什么是老伴?
这里的老伴不是指婚姻关系里的配偶,而是泛指老来一起作伴的亲朋好友。
2 你有几个老伴?
假设你的答案是只有1个,很抱歉,显示你的支持网络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缩封闭;10个,不错,相当充实;20个,恭喜你,这会保证你的生活多采多姿。
3 夫妻是最好的老伴?
一般我们所说的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据社会心理分析,这个与事实有所不同,配偶不见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侣,如果一厢情愿把配偶当成理想的老伴,恐怕会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协,貌合神离,退休后分床、分房、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的只有一部分,资深两性专栏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隐讳指出,现实中看到很多夫妻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时不能把心事告诉配偶,却能对好朋友畅所欲言。
4 案例
屏东科技大学社工系讲师廖纪华也主张,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如果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对方陪伴度过晚年生活,这是在把生命窄化,而且对彼此的压力都太沉重。万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则是难以承受之痛,夫妻关系太黏腻、太依赖,对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
廖纪华举自己的公婆为例,两位长辈感情甚笃,在同一个学校教书,数十年来都是同进同出,从无例外。前一阵子,76岁的公公竟然鼓励婆婆跟着儿子去自助旅行,这是两个人第一次长期分开,双方都很不舍,但公公对家人说,她也应该学习不要再这么黏我了!
廖纪华受邀参与小区老人议题讲座的时候发现,在绝大多数社福团体、医疗机构服务的志工,80%都是女性,年长男性反而不愿意走出来,家庭角色互换,女性退休后跑出来,男性则大多窝在家里,只会打电话问老婆什么时候回家煮饭。
二 、提高幸福指数——16个“老伴”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曾追踪100名退休族4年后的生活状况,其中对生活最感满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赖的朋友或熟人;不满意退休生活的,则只有不到10个朋友。
三、 专家说——团体和情感方面的支持,是左右退休快乐与否的重要因素,影响程度更胜于金钱。
老人学专家、世新大学社会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括6个面向,健康、感情、学习、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动。找对老伴不但可以提高生命质量,还能改善健康状况与延长寿命。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傅利曼(Howard S. Friedman)在《他们为什么活到99》书中指出,拥有满意的社会关系与丰富的社交生活比较快乐。他并且提出一个自我检测量表,列举10个评估项目,譬如是否常和朋友一起做什么事、每个月见几次面、热心助人等等。傅利曼确切表示,人生下半场能具体看到健康与长寿成效的,都是因为提早计划,用心经营社会网络的结果。所以尽早的为自己的老年做打算,这样才能保证老年生活的质量。也因此,找伴是退休族一个重要的人生功课,绝不容轻忽。
四、 老伴不会自动掉下来——没有朋友的人最贫穷
老伴绝不会从天上主动掉下来,而是用心经营的结果,更不能一厢情愿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一定要提早开始收编,中年就要考虑累积下一阶段的人际资源。
廖纪华常听到很多人开口闭口说随缘,在她看来则是偷懒的借口,朋友之间一定要花时间维系,否则关系就会疏远,不要以前忙着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别人也会挑剔你。
正如同年轻的时候会为往上爬做准备,过了中年以后,不管40岁、50岁,就要开始为往下走做计划,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顺利地从山顶回到出发的原点。
五、 “老伴”清单——重新整理生命
1.健康要顾好。
健康对于老人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膝盖,没力气的就得连滚带爬地下山。
2.财富规划要做好。
但也不必焦虑过度,而是把物质欲望降低,够用就好。廖纪华认识一些长辈,一个月900元就过得很不错,纯粹只是生活必须开支,反正东西都买得差不多了,房贷也大多付清了,而且坐公交车免费,到老人大学就读学费非常便宜,一年缴几百块钱,活动内容很充实。
3.一定要有医疗保险。
突然生病住院,医疗保险会帮很大的忙,这样才能不担心医疗费用没着落。
4.评估个人社会资源。
资源累积起来是冲突线多,还是和平线、冷漠线多?譬如泡澡、唱歌、旅行,是否都有伴可同行?再根据这份评估下手收集老伴,手足、亲戚、同学、同事、邻居、宗教信仰、公益组织、才艺社团、宠物等,都是适当的渠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