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 巴尔赞:上大学选人文学科等于什么都不学?
个人日记
人文学科必须是一门课程,自成系列,而不是一批供人挑选的课程;应该要求学生在4年之中以正确的先后秩序,修完这一系列的所有内容。零碎的东西不会起到多大作用,肯定不会使人以充满信心的方式,熟悉有关内容和思维方式。没有谁会期望,对“世界文学”的囫囵吞枣式阅读、对艺术史的浮光掠影式了解能够培养出“受过人文学科熏陶的”大学生。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排斥选修课体制。对该选什么、不选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受过人文学科训练的学生要么仅有道听途说的了解,要么根本就一无所知。我想再次说明的是,从逻辑上看,人文学科的社会性质与进行常规培训和获得通识具有共同之处。无论这一课程在结构上采取历史断代方式还是话题方式,培训都应循序渐进;随着每个部分在前面部分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给学生提供使用不断增加的技能带来的乐趣。在所有可以想象的学科中,人文学科尤其不应加以分割和分隔。
更真实的危险是,我们目前所实行的将专业教育与残缺不全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的做法。这个危险是,大家将会变成炫耀知识的人。我从基本意义和民主角度使用炫耀知识的人这个词汇指的是在职业领域和业余时间中受到某种爱好影响的成千上万的民众。在他们人生的这两个部分中,这一爱好出现在职业用语中。我心里想到的是观鸟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还有收集唱片并且模仿流行歌星和影星的年轻人;我所指的是形形色色的“拥趸”和“粉丝”--棒球迷、歌剧迷、火车迷,还有首版图书或到坠子的收藏迷拥有的那种知识。
他们是炫耀知识的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们知道并且能够说出一大堆事实——如果学校要求他们掌握这么多东西,他们肯定会高声呐喊,反对这种专制做法。令人震惊的并不是他们所了解的信息的广度,而是他们缺乏反思,缺乏对信息、自己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他们根本不使用外部因素来进行对比或比较,根本不去超越他们所掌握的可怕的事实堆积,从中得到任何见解,根本不寻求一般性认识来减少他们活动的同一性。他们积聚的知识是没有用处的金钱--它并不带来任何利益,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那些知识并不能加以利用。有人可能会说,在购买更多珍本图书、银盘和邮票时,这种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会派上用场。但是,这并不是使用知识来丰富生活,获得智慧——当人们以人文主义态度来掌握和使用知识时,所有知识都可用来实现这个目的。
我并不是从一个持嘲笑态度的局外人的角度来提出这些看法的。我喜欢棒球、歌剧,欣赏火车车厢,喜欢阅读破案故事,我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然而,使我感到沮丧的是,有的人知道得更多,看来却不能利用这样的知识,所干的事情只有与同类人聚会,攀比谁知道的信息更多。所有人文教育倡导者们的做法与我的类似,往往强调它作为一门精神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会说,这门课程重在构造,而不是提供信息;他们敦促教师们记住,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关注的不应是解释内容,而更确切地说是要培养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
有些人文课教师认为,这甚至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过程,是一种自尊的姿态,并且补充说,如果本科生在毕业10年之后忘记了他在大学里学习的一切,他们也觉得没有什么关系。这样说看来会将高层次的人文课程与以就业为目的的低层次单调课程区分开来。这是一种滑稽的情感。如果学生真正领悟了人文学科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他就肯定会想起他在具有修养的心灵中建构起来的一系列要素。
文章评论
鹰,山里娃
是的,学有所用才是真正的学习,否则就像邓公说的我们都摸着石头过河得了,何必费时费力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借鉴,在借鉴中学会前行,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我想势必会少走弯路的。所有的学习都要学会思考学会好的思维方式才是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