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学佛没有扎好根,经不起风吹雨打
精彩分享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11集 2014年9月29 日 讲于 澳大利亚
只要往生极乐就是圆满证得三不退的阿惟越致菩萨
【解】《甄解》云:“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
《甄解》里解释这个“际”字,“际”是什么意思?实相的妙处,“理”是理体,尽理,圆圆满满跟这个理相应,一丝毫确实都没有,达到极处。这是什么?明心见性达到极处。这什么境界?妙觉果位。实报土里面,有没有妙觉果位法身菩萨?有,法身菩萨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感,法身就有应。法身就是常寂光,法身佛在哪里?法身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具足清净心他就现前;心不清净,他不现前,他现前不起作用。所以清净心是感,平等心感,觉也是感,觉是法身菩萨。平等是三贤菩萨,清净是二乘,声闻、缘觉,都是证到果位的圣人,不是凡夫,穷尽至极,这就是“真实之际”那个“际”的意思,这“至极”是妙觉果位圆满证得,这是契入常寂光了。
【解】准上两说,则真实即实相之异名。真实之际者,乃实相妙理究竟至极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见也。
圆满的佛知佛见,这是什么境界?妙觉如来,在等觉之上。
【解】《会疏》曰:“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
《法华经》,佛到最后说真的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换句话说,《法华》之前统统是方便说,《阿含》成就人天,小果;《方等》成就三乘;《华严》成就大乘;《法华》成就一乘,“唯有一乘法”,佛说法才究竟圆满。
一乘里头最方便的,净宗法门,它要求的条件就三个,真信,没有丝毫怀疑,真愿,愿生极乐世界,把这个世间一切缘全放下了,一丝不挂,在这个世间,一切资生之具不能没有,但是心上没有,放下不是指事,是指心,心上没有,心是没有什么时候走都成,没有牵挂了,还有一桩事情牵挂,凡夫知见,那个净宗对你难,完全放下了,净宗对你太容易了。
……
【解】“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
这个“涯际”是边际。“一佛乘”那就是圆满大法,为边际,到这个地方才到究竟到圆满,比大乘还要高。大乘往生生实报土,报土,一真法界;二乘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有,不是没有,但实际上,咱们去看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九愿“发菩提心”;我们这个本子第二十愿,“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句可不得了。
“阿惟越致”是什么?圆满证得三不退,通常讲“位不退”,阿罗汉所证得的;“行不退”,菩萨证得的;“念不退”,法身菩萨证得的,就是实报土的菩萨,证得的是念不退。三种不退转你都圆满证得,换句话说,我们生到凡圣同居土,到极乐世界实际上享受的是实报土,是法身大士。这什么缘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他老人家无量劫修学的功德,加持给往生的这些人。行吗?我们听到怀疑,为什么怀疑?每天往生的人不计其数,极乐世界到现在已有十劫了,极乐世界成就人有多少?无量无边,无数无尽。阿弥陀佛功德够吗?这四十八愿还能有效吗?有。为什么?它称“性”,只要一称“性”,就没有边际了,真正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称“性”。
这个“性”,佛性跟我们的性是一个性。“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佛自性生的,也是我们自己自性生的。自性像光一样,光跟光融在一起,分不出你、我、他。
我们习惯用常识来思考、判断,而不是用智慧观察
【解】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
这些说法无非是让我们,渐渐体会到,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说的、所修、所证的是一佛乘,本经帮助我们契入的,也就是这个一佛乘,让我们难信。一佛乘是真难得到,怎么这么容易?怎么这么简单?让我们产生怀疑,不敢相信,这是我们什么?我们没有智慧,我们完全用常识来判断,不是用智慧观察,常识的判断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它里头有等级,有分别、有执着,智慧没有。
智慧是照见,有智慧的人有问必答,不用去考虑,不用去思维;用知识不行,知识,人家提出问题,在那多想一想,怎么回答他,怎么样讲了让他能理解。
智慧没有这个,智慧像敲鼓一样,敲得重,声音大;敲得轻,声音小,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这智慧。
所以祖师大德种种开导,都是让我们要体会到:净宗一佛乘,净宗是真实之际里面的真实之际,是一佛乘当中的一佛乘。了不起!这部书圆具一切佛法,圆圆满满的,没有一法漏掉。
我们世间也有一部究竟圆满的大典,一样不漏,这是人类先祖遗留下来的瑰宝,真实智慧,这世间智慧,能解决世间一切问题。这一部宝典是什么?我们要说,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就是中国的《四库全书》。在佛门好比是《大藏经》,分量太大了,谁能学得完?求智慧不必全学,学一样就行了,一样通了全通了。在世间法行吗?行。世出世间是一法,不是二法,一通是什么?那“一”是定,“戒、定、慧”的“定”。
所以佛法修学的理念跟方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世世代代真正出了不少开悟的人,我没有时间读这些书,这个里头有没有一本精华本,就像诸佛世尊所说一切教里头有一本精华本,就是《大乘无量寿经》,它跟《华严经》一样,文字没有那么多,包容之广,包容之深,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一点都没错,《大方广佛华严》的精华本,全得到了。
在中国,《四库全书》也有个精华本——《群书治要》,唐太宗编的。他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迫切的需要,所以成立个小组,在《四库》里头,“经、史、子”这三集里面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些文字,把它抄集在一起给他看。这个东西是中国老祖宗五千年留下来的精华篇,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拿《群书治要》来对应《无量寿经》,很对称,一个世间法,一个出世间法,出世间法能通世间法,世间法不通出世间法,但是它能给出世间法做基础。
学佛没有扎好根,经不起风吹雨打
现在的戒为什么这么难持?受戒很容易,受完之后做不到,怎么办?为什么古时候人做得到,我们现在做不到?就以海贤那个时代人,他能做到,他能做到人也不多了,愈往前面去人数愈多,都能做到。做不到佛不说,祖师大德不传。真能做到,什么原因?有根底。我们在“净业三福”里面所看到的,你看看,“净业三福”第一福提到“修十善业”,十善业前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个重要,这是十善业的根。所以,在这些年来我们强调这个根,有这个根,戒律决定没有问题。
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他怎么会持戒?这个我们能想得到。所以我们提倡,“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有这个基础,修“十善业”不成问题;缺少这两门不行,没根基,经不起风吹雨打。这根多重要!
我们对这根沾了一点边缘,我们很幸运。在我这一代的人是很幸运的,出生在桐城派的根据地,我们的家乡,桐城、舒城、庐江这三个城,距离差不多都是二三十公里,这个地区,明清两代桐城派的根据地,所以乡下小孩都念私塾,都念古书、私塾,读书的风气很盛,老人、父母都懂得给小孩扎根。那就是说,小孩不可以看的、不可以听的、不可以接触的,这个抓得很严。所以虽然是五、六岁的小孩,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凡是不善的不碰它,养成习惯了,好的,正面的跟他学习;不善的不碰它,远离。但是其他的城市农村就没有了;有,也没有像我们家乡那么重视。但是现在回到家乡没有了,完全没有了,所以我们着急。
《四库全书》与《弟子规》有同等的作用和能量
大概是七八年前,北京三位教授——汤一介教授、郭齐家、钱逊,这都是名教授,到香港来看我,问我为什么要提倡《弟子规》。那个时候我在到处介绍《弟子规》,他们不了解:为什么不从“四书”、“五经”、“十三经”下手,要搞这些小东西?
当时我举了个比喻告诉大家,我说我面前摆个天平,这一边放的是“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这一边就是一本《弟子规》,我说它的重量相等、平的。
“这怎么可能呢?哪有这个道理?”
我就说了:这边这一大堆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这里,《弟子规》是“笃行”。如果没有“行”,那些都是知识,没起作用,还不如这部《弟子规》。《弟子规》学好了,他还懂得做人的规矩,比那么多有学问的人他做不到,还要高一点。这他才明了。
学佛必须做到“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
我们今天要小小戒,小小戒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再加上一个“沙弥律仪”,这小小戒。小小戒不能守,全是假的!根太重要了!
今天佛法为什么这么困难?我们没有从《弟子规》、“孝亲尊师”这个地方扎根,所以都是虚的、浮的,问题出在这里。那怎么办?补习,恶补!这做人基本的道理,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哪个不是根扎在这里,你能小看它吗?净土宗念佛往生净土,这也是根;没有这个根,喊破喉咙也枉然。
中国古人讲究实学——真实的学问,真实学问就是实干,没有丝毫虚伪。所以佛法里头,要知道证果第一个条件是什么?把身放下才能证得须陀洹。五种见惑,“身见”不破,你证不到须陀洹,须陀洹是小小果、初果。大乘十信菩萨的初信位要破“身见”、破“边见”,要破“见取”、“戒取”(这两个合起来,中国人叫“成见”)、要破“邪见”,这才能证果,《华严》上说的“开示悟入”,你才能悟入。不真干不行,口头上学的佛法是知识,现在人讲“佛学”。我们看到搞“佛学”的人多,拿到佛学博士学位,没有真修、没有悟入,“信、解、行、证”,他有“信、解”,没有“行、证”。
这是我们学佛,我们遇到这么好的缘分,真正遇到了一切佛法里头的精华本,这一生怎么能没有成就?!
成就,持戒、念佛,这个持戒不要太高深,你就把这个“三皈”、“五戒”、“十善”、在家“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律仪”,你就把这个做到就行了,稳稳当当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大众都欢迎你。现在修净土的人多,往生的很少,什么原因?这没做到,连《弟子规》都没有、《感应篇》没有,所以念了一辈子的佛,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如果念念是善,生三善道,人天福报;如果念念还不善,还会发脾气、还有怨恨,那他三恶道去了。记住!海贤老和尚一生没有发过脾气、没有红过脸,见什么人、什么事,没有不欢喜的、没有不愉快、没有怨恨,这是什么?基本的修养。说几句不好听的,你要难过好几天,这怎么行!这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海贤老和尚给那个收电费的人打了两个耳光,电费赶快掏出来给他,旁边人看到看不惯,要找他去理论,老和尚说:算了,别找了,学佛度量要大、能包含人,打我两个耳光,等于替我搔痒;吐我一脸的口水,那就等于给我洗脸。你看看,人家这么看法,忍辱!
六波罗蜜,前面“布施、持戒”是修福。“忍辱”是保全你的福报;你要不能忍,福报就没有了,所以中国人说“量大福大”。人要有度量,人要能容忍、要能包容,人对人要生欢喜心,他种种造的错误要原谅他,他没有人教他。现在普遍从小扎根教育都没有了,他犯的过错你怎么能怪他?他是正常;我们责怪他,是不正常的。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西方公据重刻序
净土法门,乃如来普度众生之特别法门也。如来愍念众生,示成正觉。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大根则令其悟一心之具造,断惑证真,以直趣菩提。小器则令其明三世之因果,趋吉避凶,为入道方便。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可出离分段生死。倘惑业未尽,道果未成。纵有修持,不能自主。久经生死,进少退多。以道不胜习,业能缚心。譬如坯器未烧,经雨则化。虽有前功,了无所益。以是之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①若凡若圣,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必蒙摄受。迨②至临欲命终,即得随佛往生也。既往生已,则已断惑者,速证无生。具业缚者,亦登不退。从兹亲炙弥陀,参随海众。熏陶化育,染如来之妙香。障尽智圆,复本具之佛性。俯提劣机,曲护初心,唯此法门,最为第一。如来之恩,广大周至。虽天地父母,莫能喻其万一也。昔人欲令同人,各修净业。因辑经咒文说,及诸应验,以为一书,名之为西方公据。公据者,即把柄,与左券③之谓也。果能受持阿弥陀经,则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光寿无量,誓愿洪深。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修此信愿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缘妙行而生。其有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期近则登不退地,远则圆成佛道者乎。而况六方诸佛,普利众生。释迦本师,得无上道。无不资始④乎此,而归极乎此。良⑤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妙无以加。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着,实如来大畅本怀之圆诠也。有缘遇者,即是多善根因缘。为防疑退,更辑诸图说应验。徐子肇珩,宿具灵根。痛二亲之早逝,冀九莲以同登。因发心重刻,广为流布。以期现生父母,历劫怨亲。普及法界众生,共入弥陀愿海。余嘉彼孝思,叙其大致。倘阅者果不以余言为非,当必有亲证此无上甚深大事因缘之一日在。翘冀何极。(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俾(bǐ):使。
②迨(dài):等到;达到;趁。
③左券(zuǒ quàn):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左片叫左券,是索取偿还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
④资始(zī shǐ)借以发生、开始;指事物起始所凭借者。资,供给;帮助。
⑤良(liáng):确实;果然;诚然,的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