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秘境》杂志主编鲍利辉老师的一封信
祥子摄影
给鲍老师的一封信
鲍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我叫韩昊翔,在成都上学,在上个月举行的《秘境》展览时听过您的讲课。一直想在摄影感悟上请教您这样的摄影老师。
鲍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些关于照片真实性表达的问题。
在去年有一天傍晚,那天我骑着自行车有些漫无目的骑行,恍然间我发现,摄影所拍出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因为照片所记录的真实无法还原实际的真实,我认为,只有时间的流动性才能算是真实,如果仅仅抽出时间维度中一帧画面构建真实,总觉得这个真实性实在大打折扣。
而在同一时间段内,我当下所感受的真实与一秒后我拍摄到的真实是不同的,而相机本身有着无法逾越的局限性。例如:
我去了一片风景秀丽之地拍摄到了很多非常美的景色拿回去给朋友们欣赏,但朋友们因为见过我的照片先入为主的认为那里实在非常之美,便非常向往,终于有一天去了,但是却发现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美,没有照片,或者说没有自己见过照片所带来的第一印象美丽。
但关于媒介交流所能传播的手段,除了照片的证明之外,如果是一个人人互信的时代,那么便可以以言论形式传播,说与写,文字的时空性更为强大,它可以让人产生无限想象力但又没有具体的构成,如果按照中国画来说,就是要留白吧。
后来我查阅摄影资料,发现罗伯特弗拉克也是这个观点
罗伯特弗兰克: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
我当时感悟是:拍摄的真实未必是感受到的真实
当然,罗伯特弗兰克是改变美国摄影界走向的摄影大师,我充其量在井沿边上爬着看了一眼。手还没跟上,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我至今没看懂,好像有点感觉,但是非常浅又一闪而过了。在学校里问过好些老师们,都对这个问题弄不太懂或者不了了之。
那天感悟出两句话:
1 不刻意中的刻意
2 眼睛为镜头,大脑记忆,心灵丈量世界——人人都是摄影师
我玩摄影2多年,但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再没有新的理解,或许一直扎根扎进去了没跳出来。也由于卡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摄影一直停滞不前,就感觉不知道怎么摄影一样。
我想请问下,您对于照片的真实性是如何理解? 谢谢您!
昊翔 你好!
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关于真实的问题。这说明你在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思考的深度也意味着你镜头能够抵达的深度。
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呢?这个关乎于我们主体对这个客体世界的认识。一般来说,我们对真实的感受来自于我们的感知系统。比如说,眼睛,鼻子,嘴巴,以及身体的触摸。那么摄影在一开始,就是把我们的这种感受通过胶片来进行表达和翻译。这不仅仅是摄影,而是所有艺术的功能。我们通过创作,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进行表达。
但关于真实的不可达到,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掌握的技术不过关。以摄影为例,你技术上的稚嫩很有可能将原本美丽的事物拍摄的面目全非。又或者如果杨丽萍是个胖子,她就没法演绎舞蹈的空灵。(舞蹈演员的身材也是技术之一)。一个没有掌握好基本文法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优美的诗歌。一个连和弦都不懂的吉他手要怎么弹奏音乐?
当然,如果你熟练的掌握了技术,但是却发现真实依然离我们这么遥远。这又是为什么呢?阮义忠先生说过一句话:你所认识的世界不过是关于它的一则谎言。包括那句“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他们诉说的是同一种困境,即真实的困境。
这个时候,你发现,你的感知似乎出现了问题。你所感受到的世界并非是它的全部。你所看,所听,所触摸也并非是真实的。这种感受就是对的。这就到达一种更高层面了。佛家有云:五色皆空。意思也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你自己的眼耳口鼻身体的感知。
我们的感知来自于个体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你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间接经验就是你所看的书,别人告诉你的事情等等。这种个体经验的累积成了我们判断世界和感受真实的标准。个体经验的不同导致了审美视角和方向的不同。就比如说你认为是美好的地方,别人觉得一点都不美好。而这种差异和感受都是真实的。都没有错。
因此可以这么说,个体经验存在的巨大的偏狭和漏洞。如果你迷恋这种个体经验,并且过于自负于这种个体经验,那么就会最终背离真实。
没有绝对的真实如同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艺术家的使命是多看,多体验,多学习,拓宽自己的审美视角和价值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你能感受到的东西就不再那么单一和狭窄。而单一和狭窄一定是真实的天敌。
我不能告诉你什么是终极的真实,我只能说,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通往真实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无限靠近。
鲍利辉
谢谢鲍老师
或如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样,终极的真实是无解的。
一旦有了解,单一便会产生。
个人有个人理解,不断探索,不断靠近。
欢迎交流,互相学习。
文章评论
轻舞飞扬
昊翔很棒,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