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摄影感想

祥子摄影

2013年8月10日 武汉 晴

这篇日志本来5号就该完成。

悲催的钱包掉了,于是各种事情需要忙活~

这两天又被吹着要练车马上就要科目三考试了。

想着还是抓紧时间把这篇加班加点写了。

记得是8月2日,上午是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老师讲座并签售书籍。

阮义忠老师说:

记录。记录影像就是记录价值!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价值。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每次快门即将按下的一瞬间就如与神沟通、祈祷,那时候胶片时代,失败不能重来,要心声感恩。

现在数码时代的成功让大家不知道珍惜影像。

而胶片需要我们以虔诚的心态去按下每一次快门。

那种仿佛触电般的感觉,瞬间所有技巧化为一次快门,这时候被动的构图也即是最好的构图。

有时候多等一下,等待其实也是被动的导演。

我只是一个拍照的人,我的照片也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

我们需要多肯定传统的价值,从传统中学到东西,面向未来。

我说点我的感想:

在当初写《摄影是什么》现在改为《我眼中的摄影》

我就提到了记录的历史意义与它所富含的价值。

如鲍利辉老师所讲,每一次快门是一次告别,过去的不能再来,同样的动作这一刻不是过去的一刻。

所以我们拍照,尽可能看准了再按动快门,按下了就尽量不要删。

要说去看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以前,我还只是自说自话,心里没底。

现在聆听摄影家阮义忠老师的讲座后,我有了十足的信心。

比如,阮义忠老师所说的按快门那种触电般的感觉。

我的《我眼中的摄影》里也提到过类似的,我说,就是这种突然间恍惚般的感觉,你不再需要去多想什么,对好焦,迅速按下快门,这个时候,被动的构图也即是最好的构图。

当然,也不是说什么技巧都不用了,基本的术还是要会,也不能光有道没有术,还是阴阳平衡才好。

阮义忠老师特别提到了一句,我只是个拍照的人。

而没有动不动说我是个玩摄影的,或者我是什么艺术摄影。

也许是返璞归真。

所以我们不管是学摄影还是玩摄影都要更有谦虚的态度。

至少我认为,没有什么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的区别,硬要说区别,也只能在技巧上说说。

你有一颗从镜头里传过去爱这个世界,爱被摄者的心,你就是一名摄影人。

下午继续看展览,运气很好的遇上了法国著名摄影家——赛德瑞克 戴勒索 Cedric Delsaux

他在二楼展厅里坐着看电脑,旁边有2本厚厚的摄影书。

我用简单的口语和手势表示着:Hello?

他双手合十笑着答道:Yes!

我翻了几页后,OMG,太棒了,我问:Are you ?

他笑着双手食指指着自己:Yes,Yes, is me .

见到外国佬,拼命地想回忆起当初学的英语,咋也想不起来,急的啊~

直到用时方恨少啊。

他看我抓耳挠腮的,半年说不出东西,出去叫了个翻译。

我光想着怎么交流了,这摄影问题也给丢到了脑后,结果简单几个小问题后合了张影。。。悲催啊~

他书桌上的两本书,一本是用3D特效合成的摄影集,一本是彩色纪实摄影集。

那本彩色纪实摄影集非常棒,非常厚一本书。

据他说,3D合成这本国内亚马逊还有卖的,彩色纪实摄影集在国内是没有的。

我找了找淘宝后,发现只有一家有。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0k.1000782.1.1.2bD4DA&id=16844618107 

这个店跟我没有关系啊,你们知道书名和封面自己去找也行。

再看了些摄影展后,我发现一个问题:

中国所谓60位名摄影家的作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NB。

太多的作品除了历史意义外,无法让我在众多的摄影展览中停下脚步去看它。

不要说的好像我不懂摄影才没去看它似的。

记得中国四大前卫艺术家,中国艺术家第一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第一个要做职业艺术家的方力均。

他很早以前就在想一个问题,为此他去看过大量的展览。

因为每次在大型艺术展览中,你不可能将它全部细细的看完,你必须得是以非常快的脚步去看。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你在众多的展览中停下脚步去看他的作品呢?

所以在展览中能突出并获奖也不是简单的。

就像懂懂说的好,一切都是策划出来的。

所以你要想让自己在众多的展览中脱颖而出,你必须去完成一些平常别人不可能完成的作品,以更多奇异的视角、包括色彩的划分,来带动观者的眼睛。

另外,也包括布展时所必须要展出的尺幅大小都关系着你是否能留下观者的脚步。

8月3日是专家见面会

运气很好的是,8月2日在坐车去听阮义忠老师讲座时,坐我右边的便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杨老师。

于是,本来是杨老师花800元预订法国摄影家一对一指导一个小时。

由于我与杨老师路上打过几个照面,杨老师让我帮他拍几张与法国专家的照片,因此就让我在旁边待了下来。

杨老师拿出他跟踪5年拍摄的他老家那一带的农民情况。

我翻了几页后,依然的,个别除外,大部分照片同样是记录的价值,但却没有让我停下来慢慢品味的感觉。

而且,虽然说杨老师记录的是家乡5年农民的情况。

但是从照片的顺序上没有形成一条线,就如同剧本拍片子一样。

在与鲍利辉老师的一封信上,我就提到过,当时所拍摄的真实并非感受到的真实。你无法用一张照片去准确传达你想要表现的意思,于是你需要更多的一组专题中的细微专题去表现于他。

等了一会儿后,一名白胡子法国摄影家来到,看面貌,有些教授级的感觉。

杨老师将他的作品给(简称:白胡子)看。自然,旁边还有翻译。

白胡子首先非常赞扬杨老师的作品。

但看过几张后,经过翻译的描述,就是你拍的不够深入,不够真实。

将一本书翻了大部分后,太多都是大同小异的作品,没有更多的、更新奇的视角去拍摄。

白胡子也同样提到,比如其中一个画面,农村女孩子在买水果,这个照片后面就没了……

白胡子说你怎么不跟上去多拍一些,拍一个小专题回来,一条精彩的故事线。

一个小时到了,杨老师说还有一个是跟新加坡摄影协会主席的交流。

杨老师有一张作品获得过美国国家地理一等奖,但是杨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能获奖,特别请教。

(简称:新加坡)说:因为你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你其他的作品却没有,都添的很满。

所以艺术是具有共性的存在,就像国画一样,要留白,留出余地,就像拍电影一样,需要留出更多的悬疑,让观众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杨老师开头有一张拍摄的当地老房子。

新加坡说:你应该时隔几年后重新拍一张,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角度再拍一张,放在一起。这时就有了对比,也便有了故事。现在很多年轻摄影师刚起步时都在拍摄自己的家,因为家是最好拍的,但其实也是最难拍的。有些留学的年轻人回家后发现与过去大不一样,于是他便捡起了相机开始了记录的过程。

我说:我最近就在拍摄《家》,半年在外地上学,回来后却发现有些地方要拆迁,赶紧拿出相机记录。

新加坡说:你在拍与家相关的主题时,在拍摄过程中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感官去拍,要站在观众的视角局外人的状态去拍,这时你拍的才是客观的。

其实这就是摄影中干预与不干预的问题,摄影本身是一种不干预的活动。

记得有过这样的报道,一名摄影师为了抓拍人落水淹死的精彩瞬间也不去只要顺手带一下就可以救一条人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人道主义是必须反对这样的摄影。

在雅安时,太多的摄影记者见到了拍下了却没有发表出去,因为发出去,也意味着自己要丢饭碗。

他们是一种不干预的活动。

而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讲,你要拍了能发出去还好说,发不出去又不做点实事,这不是来添乱的么?

于是,我便偶尔拍点照片,大部分精力都在帮助当地老百姓。

所以摄影,虽然说是一种不干预的活动,但还是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被摄者。 

杨老师与新加坡摄影协会主席聊的过程中,我遇上了8月2日晚上坐回来的车认识的一位法国摄影朋友。

在车上,语言不通,没法细细交流,今天见到,他一边比划着一边说找个翻译来好好聊聊。

正巧杨老师与新加坡摄影协会主席聊完,而新加坡中文也挺好,于是干脆那位法国朋友请新加坡来翻译。

于是,OMG,两大牛人与我交流。

我将我所理解的摄影与两位牛人一说,两位牛人特别惊讶,但还是不告诉我具体的方式。

他们让我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并给了我两张名片,说我有作品可以发给他们通过邮箱仔细交流。

法国摄影朋友,目前我只记得他的工作室叫《500》。

他非常高兴的说:就按照你的思路走下去,期待你明年的展览出现!

激动死了……

晚上我与王老哥交流摄影

老哥说:很多什么名家都是虚的,甚至那些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你也没必要羡慕他们。他们的摄影很多都已走到头了,没法再进步了,他们只有摄影这一样来谋生,报社给他们个什么任务,他们就去拍什么。

我说:是啊,经过一番交流,我发现我的摄影领悟并不差,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想的去做。

老哥说:在中国,重要的是先生存下去,让自己活得更好。不像那些外国摄影家,他们可以作为职业去做,因为他们的薪酬足以支付他们基本的房车和环球旅行。但中国不一样,把艺术作为职业,很难有成功的,或者说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所以,现在先不要急着定下心来我要做什么。慢慢来。

我说:嗯,摄影是物质条件丰富后的产物,如果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何谈兴趣与艺术呢?

老哥说:就是,人啊,活着,乐呵,挺好的。

所以在中国嘛,咱还是得以先赚钱为目的,摄影是一个共性的活动,在人生经历和感悟上升到一定时候,自然,拍出的作品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我的《家》拍摄计划还在进行中,《家》后面还有一个计划必须要实施,后面的就再看咯~
我是祥子
感谢您的浏览与支持!


文章评论

木易jc

翔哥,在大理那?我来找你了。。

Baymax

日天摄影,谁取的了?艺术这些,还是得和国外大师交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