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可能是这世上最难的事
个人日记
我搭乘出租车去一个地方办事,从上车开始,司机的叫车软件就一直响:“从东直门到北新桥,用户愿意出5元奖励;从雍和宫到东四,滴滴奖励一元;从幸福三村到三里屯……”
我就很奇怪开车的师傅为什么就不能把这恼人的声音关了,他已经拉上了我,而且算个长途,也不可能停下来拉别人,他听这些有啥意思呢?
而且大部分时间,我发现司机其实并没有在听这些,他兀自摆弄着什么,或者跟乘客聊天,或者心急火燎的在车河里穿梭,他自己也没有在听,只是车里单调的声音就像恼人的苍蝇一般不知疲倦。
我准备跟师傅说说,让他关掉这些。既然损人不利己,干嘛留着呢?这是北京五月份的一个下午,春困人乏,柳絮乱舞,人们本来就很容易心情烦躁。
我张了嘴,正准备说,又闭上了,因为我看见司机打了个哈欠。下午两点, 是一天中人最容易困倦的时候。
我也开过车,知道最困的时候需要坐旁边的人一直跟你说话,不然太安静,司机一会就打瞌睡了。
这恼人的噪音,在我看来是无用的,但也许至少可以帮他们提提神?这是我的猜测。这些噪音一直存在,有人需要它,可能是有理由的。
想到这些,我想我就能试着容忍一下。毕竟我只坐几分钟的车,而别人以这为生。
为了验证我这个推断,我特意观察了一下。一般早晨或者傍晚,还真是没有太吵。而且那些开着广播放评书的司机,多半也是在下午或者半夜听。
你看,别说将心比心,其实“将耳朵比耳朵”都很难,你听到的不是他听到的,你听到的他听不到。
不过即便我上面关于噪音的推断是正确的,我猜中的“将心比心”该是多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我们觉得我们能设身处地考虑了别人,可能根本就是站在自己立场的臆测。
“将心比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因为要完全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我们还是尽量要做好一些,因为,这种努力也不啻为一种修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