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悍婦——蘇格拉底不一樣的愛情哲學

个人日记

  古希臘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娶到一个好妻子,你将很幸福;反之,你将成为一名哲学家。”這句話從表面上看,似乎顯得有些夸張,仔細思量卻不難窺見蘇格拉底的愛情哲學和人生智慧。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众所皆知的悍妇,這點似乎不用懷疑,常常無故滋事,無事生非,左鄰右舍多避而遠之;對丈夫蘇格拉底動則破口大罵,常使堂堂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在眾人面前困窘不堪。即使是蘇格拉底的兒子都不能忍受其母親的壞脾氣,甚至聲稱寧愿與野獸生活在一起,也不願看到自己的母親。而蘇格拉底卻能與她耐心相處,並教導兒子說,這樣的環境有助於培養涵養,且進一步說,你們目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你母親沒有認識到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職責及義務,你也沒有認識到自己作為兒子的責任和義務。

  苏格拉底的妻子性情非常急躁,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难堪。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和学生们讨论问题,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劈头盖脸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还不解气,又一盆凉水劈頭蓋臉猛地泼到苏格拉底的身上,驚得不知所措的學生們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哪知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摸了摸湿透的衣服和头发说:“我就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一天,有位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时常教导我们要慈悲、忍让,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師母的凶悍是远近驰名的,您为什么不教化她呢?”苏格拉底说道:“擅长馬術的人总要挑烈馬騎,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正因为她如此的凶悍,如果我能够容忍她,就能够容忍全天下的人了。”这句话遂成了千古名言,其中确实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学问和智慧:即使是一个很坏的人,他也能成就我们的涵养。 




图片  这是著名的关于苏格拉底的悍妻的故事。提及苏格拉底,在景仰他能对生活进行如此深入浅出的哲性阐释之余,便想起他与他那古今闻名的悍妇妻子的种种逸事。照上面的故事看来,苏格拉底是够“悲惨”的,有了这样的爱情一定不会快乐吧,也许这正是我们常人觉得的,但是他对这种爱情究竟怎么看呢?是不是他的妻子真的就是这么怨天尤人,整天埋怨?事实上並不是!

  当苏格拉底打着赤脚,穿着破旧的长袍和披风,整天游荡在醉汉、鞋匠、小贩、老妇、艺妓之间时,他的妻子被她严厉的父亲问着:“他什么事也不做,只会耍嘴皮子,他连一双鞋都没有,就像一个叫花子。你跟他生活,就为了要在一起饿肚皮吗?”苏格拉底的妻子严肃地答道:“就算饿死,我也要和他在一起。”

  苏格拉底妻子卖橄榄换得的可怜的钱用完了,面粉吃完了,油也吃完了。妻子抽泣着:“连奴隶也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吃得再坏也没有了……”即使是这样,她也从未想过要离开苏格拉底。
    
  甚至,在苏格拉底的生命的最后,他的妻子仍高喊:“他是我的!”狱吏打开了门,她来到他床边,腰板挺直,黑得发亮的头发卷起梳成一个大髻,在悲伤中她仍保持着体面,整个面目都带着一种庄重的气质。她知道他喜欢她这样。她说:“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找你的。”她就像他那样神圣地面对着太阳说:“我的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在苏格拉底眼中,妻子是一匹可爱又执拗的小马,勇敢大胆,桀骜不驯。他爱着她的一切。临刑前,他对儿子说:“对妈妈要和气……”他把妻子披散下来的一小缕头发放回原处:“你知道我们是彼此相爱的。当你对我唠叨时,我心里就好受些。你也知道,我甚至乐意听你唠叨……等着吧,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一切。”

  苏格拉底临刑前,他对儿子说:“对你妈妈要和气……”

  ——苏格拉底毕竟是苏格拉底。

 


  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莫過於柏拉圖了。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麥田回到老師身邊。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覺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回来。当我扛着这树穿过林子时,发现前面有好多好多更漂亮的树材,但我已经不能选择了。”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附《苏格拉底之死》:

   图片

  1789年达维德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诬陷引诱青年、亵渎神圣,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这是一幕人生悲剧,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达维德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