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生灸,使人寿长久

休身养性

 

古代长生灸,使人寿长久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有益寿之想和企求长寿之法。

我国艾灸保健,历史悠久,效果卓著,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被称为“长寿灸”、“长生灸”,直至今天,对指导我们益寿延年仍很有意义。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灸法在摄生保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方面的应用,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施灸方法简介

长寿灸,主要有艾条灸和艾炷灸两种方法。

艾条灸是将晒干的艾叶,捣成细绒,用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卷成直径约1.5厘米长约26厘米圆柱形的艾条(药房及医院有售,亦可自己做)。将其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处皮肤3厘米左右用悬提灸法,每穴每次5分钟,灸时感到皮肤有热烘烘的感觉,局部有点发红。

艾炷灸是将艾绒做成蚕豆、黄豆、麦粒大、中、小三种形状的圆锥形。艾炷灸多用中艾炷或小艾炷,在尖端点燃以后,直接在皮肤上施灸,当感到局部发烫时,再换一个艾住。每灸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一般每穴灸3一5壮。亦可放在薄的生姜片上施灸。

穴位选择精少

古代医家多选用任脉的神阙(即肚脐)、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中极(脐下4寸),督脉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大椎(第七颈推棘下)、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膀胱经的膏育(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胃经的足三里(髌骨尖端外侧凹陷中向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胆经的风市(立正姿势,中指尖到达处)、绝骨(外踝高点向上3寸,腓骨前缘)等,均有补肾填精助阳等功效。其中以脐及脐周围诸穴施灸最为常用,每次用2—3穴即可收功。(注:4横指为3寸。)

灸量选择有道

灸量,即艾灸刺激量,如艾灸时间长短、艾炷多少等。《扁鸽心书》讲:“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即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灸量,叫“随年壮”。

但古代医家对艾灸延缓衰老的灸量多无统一要求,不同的人及不同穴位,往往灸量大小不一.<玉龙经>讲,灸膏肓,二十一壮亦无妨,也有灸五百壮、千壮的(为累积量),也有不作具体要求的。一般因年龄而定或以各人具体状况灵活掌握为宜。

灸时理论深奥

灸时,即艾灸所选择的时间。灸时方面,有常年灸的,有在春夏之交灸的,有在出现异常状态而即时灸的,也有在农历每月的固定时日及时辰施灸的。后者实即按月之圆缺变化而择日施灸保健延寿,含有时间灸法之义,因人之生理节律与日月相应,即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受自然界日月运动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的节律,这属时间生物学的内容。在农历月初之时施灸,正值月亮由缺向圆变化,即所谓“月始生”,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人体的阳气生长、气血渐旺,此时施灸可充分利用或强化人体阳气生长、经气渐旺生理节律之优势。因势利导,以扶正祛邪,提高艾灸延缓衰老之效应。它属节律优势灸治法。在此方面,著名针灸专家承淡安在“仙传寿灸法”中论述颇详,“取涌泉穴,每月初一起灸时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灸到辰时。每逢艾灸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如痛则除之。姜片用与不用,随人自便。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初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灸程选择至巧

灸程,即艾灸的疗程。灸程方面,多无具体规定,有每月中灸7天为一疗程的(如上);有每年只灸一二次的,如《针灸资生经》说:“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有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的,如此种种,自当灵活掌握。


灸质确定灵妙

灸质,即艾灸所用的材料、质地。古代医家对灸法保健延寿所用材料、灸质,多予以重视,如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这里的陈艾如三年之艾之用法,即属其例。同时还注意不同灸材的配合应用。明代《医学入门》中载有“炼脐法”,即药灸脐中之法,其法是将辛温芳香走窜和活血化瘀的近二十种中药研末填脐,外围以白面条圈之,然后置艾火施灸,并讲“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亦录有类似的“蒸脐法”,“灸无不验”。《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中还介绍了用其它材料灸脐中穴抗衰防老,以葆青春之经验,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鼠粪当为五灵脂之属,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取此作为灸材灸脐中,温阳化瘀而抗衰延年,因老年人多有阳虚表现。

作用明显有效

《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扩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矣。”《玉龙经》、《针灸资生经》也要求脏气虚惫、真气不足时灸气海。气海穴位居脐下,灸以培元固本。关元亦在脐下,宋·窦材《扁鹊心书》尤为推崇单灸关元或与脐下、脐周穴位同灸来防病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脐上4寸处),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窦材并以自己及他人的艾灸保健延衰的体验来强调说明其作用。他讲:“余五十时,常灸关元
五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优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
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他在记载别人的经验时写道,有个叫“王超者,……年至九十精彩腴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因此,窦材对关元穴用歌括以言之,“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算更如何”。

由于疾病加重衰老,而衰老又更易催患疾病,故古代医家对艾灸防病、治疗以保健延衰十分重视。在与衰老有关的老年性疾病当中,中风病的发生率很高,并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古今皆然。所以历代医家对艾灸防治中风之保健延衰论述尤详。《圣惠方》曰“凡人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赛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起下火,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依述灸之,无不获愈。”《针灸资生经》则另有别论,还强调要求施行瘢痕灸,进行恰当的护理,注意取穴方法和施灸顺序,指出:“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尤忌右尔。若得此疾后,风药不宜暂阙,常令身上为灸疮可也,最忌房室,如能如道释修养,方能保其无他。若灸则……不必拘旧经,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但按酸疼处灸之,若两旁灸亦佳,但当自下而上灸之。”《针灸大成》则要求在出现中风先兆而尚未中风之时就应及早用灸法进行保健预防,以得康健。早在唐代,就用灸法摄生保健,强身壮体,预防疾病。《千金方》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病、温疟、毒气不能着人。”即当时的官员,凡要去吴蜀一带的,首先必须在身上灸上几处,局部形成灸疮,且暂不让其痊愈,这样就不会感染疾病,从而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古代长寿灸法,是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之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千百年来,一直延用不衰。愿广大中老年朋友,能学会和使用该法,达到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缩肛为何能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