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习练心得

个人日记

 

 

00 预备式

(在其他的功夫里也有类似的动作,也就是常说的站桩,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基本的。)

1.八虚:沉肩【松肩】、垂肘【松肘】、敛臀屁股不要翘松垮、松腘【放松膝关节。双膝可以先站直,然后放松,微弯即可,太弯了,肌肉又用上劲了】。

2.微收下颌,目视前下方,即前面一米多的地面,双目似睁似闭,似看非看。

3.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掌平行,好像有点微微内扣(内八字)的感觉,重心在前脚掌、并于两腿之间。【双脚的涌泉穴自然与双肩的肩井穴对正,暗合两条经脉的协调】

4.不可驼背、哈腰、突肚。

5.呼吸,自然而然地慢慢进行。呼气时,直至呼无可呼,吸气时直至吸无可吸,转换时也慢慢进行。

【这个转换期间,其实是既没有呼也没有吸,就是所谓的“息”。】

【何谓“慢慢”?以不感到憋气为准。所以每个人练这套功法时的快慢都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耗时也是不同的。动作的快慢也是以呼吸为准的。】

呼吸时如能采用腹式呼吸就更好了,即:呼气时让小腹慢慢收紧,吸气时放松小腹,让其慢慢鼓起。【初学时可仰卧在床上进行,更容易体会和入门。】

再进一步时,还可加上收紧会阴的动作,即提肛。会阴乃任、督、冲三脉之起点,督脉主人一身之阳气,任脉主人一身之阴血,冲脉主人一身之性。

练功之人一定要让会阴穴有弹性且紧闭,使散乱之气得以归元,这样才能降低消耗,强身健体。运用到此处,可配合呼吸收提三次,即:呼气、收紧小腹到接近极致时,慢慢用劲收紧肛门,屏息几秒,然后放开。

此动作也可先在床上练习,如早上醒来,不要起身,平躺,两脚掌相对,收拢双腿,两膝外侧放平【初学者一般都放不平,可变通为:右脚趾抵住左腿膝弯,尽可能的收拢双脚】,配合腹式呼吸,进行提肛练习,一般以1020个周期为宜。

一、双手托天理三焦

中医所说的三焦,不单指某一器官,而是指五脏六腑之间的一个系挂,就像一个立体的“网”,悬挂、连接着心、肝、脾、肺、肾、大小肠等脏器,在中医里也叫“水道”,也就是交通枢纽的概念。三焦一定要畅通,如果不通,体内就一定会有淤滞,淤滞在西医里就叫肿瘤,肿瘤早期多从三焦这个系统里出现,后又通过三焦这个渠道转移。所以三焦的调理非常重要。

此时继续保持预备式时的八虚,(虚两腋舒肝气,虚两肘舒心肺气,虚两髀【髋关节】舒脾气,虚两腘【膝窝】舒肾气。)将两手手指交叉捧于腹前,与肚脐形成一个三角形(两手自然放松,下垂,手指交叉,其位刚好),此动作将气机收在了下焦丹田。

当双手上举过头后,力在掌根,上撑。手开始上举时,开始吸气,双手举到最高处,抬头看手,头也仰望到极致,此时吸气也应吸到最深。此时可明显感到胸腹部的任脉一线被抻拉,这就是动作到位的感觉。随后微收下颌,百汇上顶,双臂力求去夹紧耳朵,双手向上劲拔,屏住呼吸几秒钟,(让气机在五脏六腑之中鼓荡一圈,即“内按摩”,用气机按摩五脏六腑。)随后双手缓缓放下,同时缓缓呼出。

双手上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自然的夹脊动作,对活动背后的膏肓穴很有好处。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推出的手为八字掌(即剑指:食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收紧),推出时力在掌根,肘弯不可完全伸直,同时立腕;扣弦之手,四指并拢,第一二关节弯曲收紧,拇指虎口并拢,第一关节弯曲收紧,作拉弦状;双肩后张,压缩封闭膏肓穴。此时推出之手的食指、拇指会有胀的感觉,双肩胛也有压缩的感觉(即压缩了膏肓穴),此感觉是此式到位的标志。推出之手开始推出时,开始缓缓呼出,推到极致时,呼出也应到极致,并屏息、力撑掌根,双眼盯住推出之手的商阳穴(食指指甲根靠近拇指一侧),此时下颌微收、头也转到了极致,会感到推出手臂一侧脖根处的肌肉被强烈挤压。这些动作对治疗颈椎毛病也非常有好处。

此式还有一点要注意,马步下蹲时,应该敛臀松垮(不要翘屁股)躯干中正

三、调理脾胃需单举:

此式是最简单的,与第一式非常雷同,上举的双手改为了一上一下,力仍在双手掌跟,上举下按,抬头改为了微收下颌、百汇上顶;感觉上,胸腹部一线的拉伸改为了上举手臂一侧的拉伸。当双手收回到两侧章门穴时,感觉和呼吸与预备式时雷同,要点仍是“八虚”,气沉丹田——呼气至极,小腹收紧。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两臂外旋、两掌也同向转到极致,头向后转时,不要仰头,要微收下颌,转到极致时,要稍微停顿,并屏息几秒钟。脖颈两侧的肌肉会感到强烈的拉伸和压迫,眼睛竭力去看转向一侧的拇指。两臂开始外旋时,重心前移至前脚掌,虚脚后跟,双膝挺直,胸脯自然前挺,吸气至极致。

两掌按於胯旁,距胯一拳之距,像按在浮于水面的两个球上,下颚微收,回到八虚的状态,收小腹,呼气至极致。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此式是八个招式中最难的,所以更要循序渐进。开始时,马步不要蹲得太低,两腿也不要跨得太开。蹲得太低,腿很容易就酸软了,跨得太开,更有失控的危险。初练时可左右各一次、二次,慢慢地增加到三次。

第一组动作及呼吸都类似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右腿向右横跨一大步【这是标准尺度,开始时,跨半步就够了】。双手手掌朝天,十指相对,双肘微曲,【这就是中国功夫的特点,冲拳、出掌、站桩都是直中有曲,招式不可用老,留有后手】上撑,力在掌跟,并配合以吸气。

第二组动作,下蹲马步,大腿与地面平行,(初始做不到,不要强求,以免摔倒),双手扶在腿上,小指放在血海穴附近,马步的要点是身躯中正,微收下颌,同时敛臀松垮,这也是难点,常常会不自觉地驼背、翘尾、收紧了臀部。

第三组动作,身躯侧倾(为便于叙述,就以向右为例吧)到左侧腰部有拉伸感为好,此刻左臂刚好伸直,达到头尾对拉的效果。

第四组动作,向右膝俯身,盯住右脚面,然后将身躯向下、向左转动,双眼改为一直盯住右脚跟,直至左转到看到左脚跟,此刻右臂刚好伸直。转动过程中,身躯前倾至前胸基本与膝面相平,但背脊、头颈不要弯曲,特别是腰椎与尾骨连接处的几个脊椎会有拉伸的感觉。【此时的转动,基本可以认为是以尾骨尖为转动点的,则顺尾骨延伸出去的“尾巴”,自然就会随之而摆动。这就是摆尾之说。 】

第五组动作,转到左边后,开始慢慢顺势“摇头”,保持颈部的放松,让头仰到极致,是摇头的要领。此时顺着摇头的趋势,逐步抬起身躯,使身躯及头部都转为中正。

整个过程中双脚应保持马步的基本要求:平行。此动作看似简单,但习练中会不自觉地变成八字脚。初学时不可强求,以免摔倒,但应明白,以期纠正。

结束此式起立时,动作要缓,否则可能会出现眼前发黑的现象,这是血液来不及回到头部的表现。不必紧张,一瞬就好,慢,则可避免。

六、双手攀登足固肾腰

此式的要点是用手臂带动腰上起,即手由脚面缓缓上举时,手臂伸直,头也随之缓缓抬起,但腰是不动的,当手臂与头都上抬到极限时,腰才开始上行。此时会感觉到脊柱、特别是尾椎和腰椎连接那一段被拉直了,这就是动作到位的感觉。

双手从腋下穿到后背时,自然会低头、收下颌,当双手沿后背膀胱经往下抚动时,仍然收紧下颌,让脊椎一节一节的向前、向下弯曲,直至极致。这样更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下腰的时候不要强求下到多低,尽力而为。但领会了要领,会明显感到一次比一次下得低。

此式的呼吸有点讲究:双手往腋下穿时开始吸气,双掌顺着膀胱经下抚到腰部以下时转为呼气,当手指抚到脚尖时刚好呼气到极致;然后屏息、双臂上起,当腰开始上行时转为吸气,当手臂、腰都伸直时,吸气到极致;当双掌开始下按时转为呼气。

此式的动作快慢要以呼吸为准,几次呼吸转换中只有弯腰到极致、手指抚到脚尖时便于屏息,不然会感到气短和难受。

此式对缓解腰部酸痛有明显效果。

七、攥拳怒目增气力

出拳时手肘下垂,不要外拐,竭力将拳面送至最远,力达拳面,但肘弯微曲,身体不能前倾。此时呼出也到极限,并屏息、嗔目盯住拳眼。此时会感到出拳一侧的腋下、腰部一线都有绷紧的感觉,这就是到位的标志。翻手转腕时开始转入吸气。

此式的马步不是要点,但注意松垮,不要翘臀,双脚不要八字步。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微收下颌,以头顶百会穴上顶,并由此带动身躯向上,进而脚尖缓缓踮起,直至极致。随着收下颌和身体上引,开始吸气,当上引至极时,吸气也至极,立定屏息,至极。脚踵落下匝地,即为之颠。注意:此式对鞋有要求,鞋底要有一点弹性,但又不可太薄,也不可太厚,太薄会伤身,太厚又无效。

此式的难度在于立不起,更立不稳;窍门在于“微收下颌,以头顶百会穴上顶,并由此带动身躯向上”,当然更在于“功到自然成”。

九、收式

此式虽无难处,但也有要领,其要领与预备式相同。

切不可小视此简单的收式,让各处调动起来的气脉回归原处,练习者会感到心平、气和、各脉泰通。

此时小走几步,与开练之前相较,似乎有变轻、长高的感觉,——练者是否都有此感觉,本人不敢担保,但我是经常有之。随后再练一趟太极拳,也会感到身长、拳展、动作更通达到位,与呼吸的配合更默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