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新鲜事--爱心广播

个人日记

   

      林场以及附近村屯里的广播站成立于什么年代,还真不知道,听老一辈人讲,五十年代就开始有了,那么说,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是鼎盛时期,人们都是靠听广播,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记得故乡当时的广播,早上四点半广播喇叭就响起来了,先是放一段音乐,到了5点整开始转播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那个年月,没有电器,没有燃气,家家做饭没有个把小时是做不好饭的,因此,人们都是听着广播起床做饭,广播响了就知道几点了。印象最深的是林场的一线工人,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准时上班,工人们上班乘坐的三辆解放车就停放在广播架子底下,等到广播喇叭传来:滴滴滴……然后是播音员优美而又磁性的声音: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六点整,声音刚落,林场承载工人的解放车迅速启动出发了,时间掌握的非常准,山场工人也养成习惯了,早上上班都是提前几分钟上车等待出发,如果谁要是听到广播喇叭鸣笛六点了还没走到车跟前,那你今天就别上班了,因为你已经晚点了,只要汽车发动行驶了,你追也来不及了。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通讯业的迅速发展,收听广播也逐渐走进了历史,林场让人羡慕的广播员,下岗的下岗,兼职的兼职,也就是说,林场有特殊情况了,兼职人员用广播通知三遍五遍的就关机,一般的时候是听不到广播了。

    今年在故乡住几个月,发现这儿的广播又活跃起来了,三天两头有个广播通知,通知的事项除了林场的公事以外,还多了一项特殊广播,大意是这样,林场的职工家属谁家哪天有婚丧嫁娶,报告到林场,林场负责广播通知,广播传到各家各户,内容交代的清清楚楚,时间,地点,怎样出行等等,通知的特别详细,当事人安排的也很周全。

     通常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是当面或电话通知或是委托亲朋好友转告,用广播通知还真是新鲜事,可林场和村屯的人们已是习以为常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改革,称之为“爱心广播”。婚丧嫁娶是每个家庭中的第一位大事,一人有难大家助,一家有事大家帮,这些年,林场谁家有大事,不再是像以往那样,被动的还礼,而是主动的赶礼,广播喇叭一有通知,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会主动来凑份子随礼,或是送来祝福,或是寄托哀思,这一人情互动,正常的礼尚往来,加强了人与人时间的感情,融洽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稳定了团结。

   
 
 

    

文章评论

水润木桥

抢个沙发。呵呵我对广播也有印象,小时有,再后来就不响了。

吉林人

说起农村的广播,还真是挺亲切的。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七八年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信息第一时间就是在集体户前面的喇叭里听到的,当时是转播中央台的广播,那个时间段已经很冷了,广播员清亮的声音至今还好象就在耳边响起,我一直站在外面听完这个新闻。集体户是公社知青办也给订阅了报纸,但是报纸到了我们的手中的时候,新闻也就变成了旧闻了,还是广播来的快。

一溪新绿

读着妹妹的日志,想起了我下乡时的公社广播,感到很亲切。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是越来越人性化了。[em]e163[/em]

转身之间

听姐姐广播。呵呵,小广播大爱心[em]e100[/em]

清风

很好![em]e179[/em]你可以出本散文集了。说真的!把所有散文整理一下,叫别人给写个序

LD53

到现在还能保留着小广播,而且有了新的生命力真不容易。

暮色咖啡

还真是件新鲜事儿。老物件派上了新用处。

夕漫漫

小广播有了新的生命力,真的很方便哦。[em]e179[/em]

尖石

其实有广播是很有好处的,在户外边劳动,边听新闻,可是大多数基层组织都把它忽略啦!

幸福苦瓜[em]e327809[/em]

呵呵 瓜想起了小时听到的广播 ····· [em]e113[/em]美好的回忆了 问好姐姐 祝安[em]e163[/em]

老柑子

勾起了对有线广播的回忆,现在都有些无法想象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月,就那么一个小小的木匣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早上的第一支音乐应该是东方红吧?

龙大海

那个时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小物件,大用场,读来犹感亲切。

鹤乡人

因为是作广电工作的,所以看到有广播二字就感亲切 [em]e121[/em]